时间:2024-09-03
文/毛家武 陈宇斌
传媒与文化一向关系密切,在现代大众传媒社会,“传媒是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并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大众传播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或显或隐地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观。
在传媒和文化的互动中,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对美国的新闻传媒产生了什么影响?换言之,美国的新闻传媒在传播与普及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本文对此话题试作探讨。
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由于大量新移民的涌入,美国政府开展了旨在帮助移民早日适应美国社会的所谓“美国化运动”。1924年,犹太裔美国人卡伦首次提出“文化多元主义”。卡伦这一理论倡导美国社会中各族裔的文化都应当受到重视,而不应当由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一统天下。后来这一理论又经过杜波、伍德森、加维等人的发展而进一步成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后,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性逐步增强,要求将多元文化主义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在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和教育改革等方面。如今美国多元文化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成为美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它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2]
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理想的美国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多元文化社会,但长期以来,少数族裔的文化一直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文化压迫。因此,少数族裔和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当有权力提出自己的社会诉求,享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反对白人主流文化独尊的地位。正如美国一位学者所说,“美国社会制度的真正荣耀就在于我们规定自己不进行任何排外,相反我们要对这样的行为进行斗争,并坚持不懈地为那些受压迫的群体争取自由、社会尊重以及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3]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王希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理论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上,多元文化主义可以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可以是历史研究的角度。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它又可以是一种文化的理论。它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群体斗争方式争取群体权益的活动。这里的群体主要是指美国社会中各少数族裔群体。[4]
从话语权的角度而言,以盎格鲁-萨克逊为核心的白人文化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宰着美国的话语霸权。在美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少数族裔在主流媒介中很难获得话语权。媒介中存在对少数族裔形象的歧视或者偏见,不能正确分析和报道美国的种族问题,没有向美国公众报道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贫民窟的问题、贫民的生活困难、黑人强烈的不公平感,很少受到媒体的关注,媒体新闻大多是从白人的视角报道,下意识地流露出美国白人的偏见、家长式作风和冷漠。大多新闻节目忘了它们的受众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少数族裔。总而言之,美国大众传媒在少数族裔面前呈现的世界几乎是一个白人世界,没有认识到多元文化报道的重要性,对此领域的报道投入不足, 有关少数族裔的新闻报道太少。即便有,也多是负面报道,有刻板成见,没有全面反映出少数族裔的人性本质。
鉴于上述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者提出重新解读传统文本,用新的话语理论解构美国的历史与文化,积极构建亚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以建立族群身份的自信,培育族群身份的自主意识,进而争取社会的承认和平等的话语权。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先前边缘化的群体寻找着自己的声音,而在美国也出现了新的非洲裔美国人、土著美国人、墨西哥美国人、亚裔美国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和研究。”[5]
对于多元文化主义思潮, 美国国内保守人士中不乏反对者, 塞缪尔·亨廷顿就是其中之一,他将多元文化主义者称为“解构主义者”,将他们发起的多元文化主义运动称为“解构主义运动”。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者“提出多文化主义理论,用以为他们的行动找依据,还鼓吹美国压倒一切的价值观应是多样性,而不是统一一致。”他认为“美国学术界、媒体界、商界及专业界精英中一些很有分量的人士与政界人一起从事这种活动。”[6]
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在电影电视制作方面,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电影就试图将战后的民主思想扩展到美国社会种族问题上,排犹主义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有些电影的主题,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交叉火网》和《君子协定》等。获多项奥斯卡金奖的影片《与狼共舞》也反映出对少数族裔文化的尊重。一些电影作品,如《克里默夫妇》等,反映了70年代的女权运动。1977年初,一部追述黑人历史的电视《根》成为美国电视史上观众最多的节目。
同时,大众传媒中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少数族裔和妇女等“社会亚文化集团”制作的节目,如20世纪50年代,在黑人民权运动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一些黑人歌星或黑人体育明星的照片赫然出现在报纸的头版。[7]报纸辟出“黑人读者来信”的专栏,一些黑人自由撰稿人的文章影响巨大。一些美国妇女杂志为职业妇女开辟了一些专栏,讨论的话题不再局限于传统妇女的家庭角色问题。在美国主流广播电视媒体中,也开设了一些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和聋哑人的频道。[8]
目前,美国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对多元文化报道已日益重视。他们认识到, 对不同文化和种族的报道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记者来完成。有些媒体已开始挖掘这方面的报道深度,提高这方面的自觉意识,以期改变以前多元文化报道落后的状况。
美国新闻界还认识到,在对少数民族新闻从业者的招聘、培训和晋升方面还做得不够。要想使相关新闻报道显示出报道者的理解、同情和智慧,新闻报道者本身的种族背景应多元化。这也表现在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者中,一向不乏女性和少数族裔新闻记者。展江教授认为,这可以视为男女平权主义和“政治正确”运动在报界的一个积极发展。所谓“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是20世纪80年代始于美国的一场语言使用正统化社会运动,目的在于去除语言中因传统而承继下来的偏见,以创造一种对特定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群等弱势群体的中性、无歧视的传播与沟通环境。其实,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就是这种“政治正确”运动的根源之一。
目前, 有关少数族裔的报道正日益进步,新闻编辑们认识到了对各个群体的恰当报道是有远见的智慧之举。他们认识到每一个族裔都有自己的历史、风俗、传统和行事的方式,应该对少数族裔面临的问题保持关注,以便能真实了解他们,新闻媒介应该在新闻报道中反映出所有群体的痛楚和辉煌。
进入20世纪,“在美国报界,已经掀起了少数族裔报业的大战。比如西班牙文的报纸,已经成为各报业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空间。许多新兴的电视公司同时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进行广播,一些电视网络24小时连续为西班牙语观众提供节目,福克斯体育、CNN、HBO等纷纷开辟西班牙语频道。”[9]
大众传媒因其大众传播工具的特性,容易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生成和表达的空间。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一种弥漫美国的社会思潮,大众传媒出于各种复杂原因捕捉并充分利用了这种思潮,获得了受众的关注和社会反响。
首先,有些美国新闻工作者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主义者,他们内心认同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观,并以大众传媒为工具,主动传播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潮。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价值、信仰、标准、规则、符号、意识形态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是一种精神产物。文化是一个民族整体生活方式,他们的人际关系及个人态度的体现……文化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方面,它们是某种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例如学校、大众媒介和宗教)在社会成员中传递并巩固。[10]
不言而喻,新闻属于文化的范畴,新闻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新闻的传播也是价值观的传播。在西方各国,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媒介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如何的图景,媒介不仅仅是在报道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还在或明或暗地提倡反对什么,以其理想的图景力推主流价值观。[11]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教会和大众传媒是维护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两大精神支柱,大众传媒也是除了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阶层。美国新闻学者坦言,“如果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质问,他们会承认一些价值观的存在,并称之为判断新闻的标准。但是还有更多的价值观,因为在美国文化中被广为接受,新闻工作者没有觉察到它们的存在。它们是如此司空见惯,因此被认为是很自然的,是常识。”[12]
其次,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大众传媒和多元文化主义牵手,也与美国的媒介经济法则密切相关。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美国少数族裔受众政治地位逐步改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经济实力随之增强,使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由于相关法令政策,如移民法的制定通过,使少数族裔人口在美国总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少数族裔受众人数自然随之增多。美国大众传媒首先是一种产业,其运营目标是最大程度的赢利。由于传媒业的商业经营原则是“多数原则”,即通过扩大影响力来增加广告收入,发行率和收视率成为大众传媒业关注的焦点。为了争取最大数的受众,大众传媒业必须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倾向性,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受众的口味。这样就导致美国大众传媒比以前关注“弱势集团”。
如果不迎合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潮,会给媒体带来什么后果呢?《迈阿密先驱报》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报纸之一,曾多次荣获普利策新闻奖,但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迈阿密人口和语言上的变化,该报大吃苦头。它最初试图保持英文为主,只增出了西班牙文副刊,但这一招失败了。1960年,迈阿密80%的家庭订阅该报,到了1989年,订户只有40%。[13]移民越来越多,导致大众传媒的受众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些媒介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发行量下降,并最终影响到大众传媒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大众传媒的高度市场化特征,使得传媒机构必须满足甚至是迎合大众对传媒的愿望和心理需求。
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共同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使多元文化报道兴起,成为当今美国大众传媒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与大众传媒之间可以在多元文化主义话语中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形成需要的互相满足。
注释:
[1]蔡骐,蔡雯.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
[2]李其荣.从同一到多元的历史轨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管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0-152
[3]Jamin B.Raskin.From“Colorblind” White Supremacy to American Multiculturalism[J]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Spring 96,Vol.19 Issue 3
[4]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J].美国研究, 2000(2):45-52
[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
[6][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120-121
[7]张友伦,肖军,张聪.美国社会的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38
[8]李博.试析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大众传媒业发展中的表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9]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27
[10]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2-3
[11]H.T.Gans,The message behind new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1979, 21
[12]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0
[1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新华出版社,2005:2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