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文/薛保勤
(作者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标志,作为文化建设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理性把握出版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关心、支持和重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期待,以及出版业自身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改制,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成长的空间日益广阔。
与此同时,出版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挑战既表现在业界众说纷纭的技术层面的诸如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冲击,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在面对市场的无从下手、面对读者的无所适从、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乏力。挑战向出版界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课题,比如:如何防止在应对市场冲击过程中的走向迷失;如何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应对引进来与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价值和理念;等等。
出版业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还有几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简单的对政治负责,有意无意地忽视出版产品的文化品质;二是一味地盯市场看码洋,有意无意地忽视出版产品的文化传统;三是简单地把握出版导向,有意无意地将读者放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这就有一个对政治与文化、市场与文化、导向与读者之间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的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有必要处理好政治与文化、导向与读者、市场与文化的关系。
一是既要对政治负责也要对文化负责。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努力宣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出版工作的职责所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闻出版业毕竟是一个文化行业,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服务于党的宣传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深入地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另一方面要生产出可传诸后世的,体现当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努力使出版产品富有文化意蕴,做到政治性、艺术性、创造性、时代性的统一,从而让出版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既能满足再造民族之魂的精神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生活需求。这也是我们出版工作“讲政治”的出发点。
二是既要对导向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对导向的理解不能简单化,对导向的表达也不能表面化,出版物尤其是这样。出版工作的导向,不是抽象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既有政治导向,也有文化导向,还有教育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等等,它应该是健康的、昂扬的、向上的、科学的、生动的。而社会上有一些出版物做着醒目的标题,批着华丽的外衣,打开一看却没有文化内涵,缺乏文化的根与魂,言之无物、味同嚼蜡,让群众读了书不能受益,买了书感到后悔。这提醒我们,表现传达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现实意义,做到内容充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广大读者心悦诚服地喜欢、认同、接受所传达的价值观,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化人,我们的导向才可能在化人的过程中达到目的。能够化人的作品才是真正对导向负责的作品,反之,从概念到概念,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人民大众,只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响亮地提出出版产品要“既叫好又叫座”,要将导向渗透在文化的浸润中,将导向融入文化的阐释中,将导向体现在文化的引领中,只有这样导向才能在读者心中“生根”。这就要求我们心中要有读者,出版要想到读者,切实尊重读者,在出版生产中提倡高尚、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杜绝低俗,积极进行文化梳理、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再造,否则,出版产品“既叫好又叫座”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是既要对市场负责也要对文化使命负责。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面对市场、应该给社会呈现什么的姿态,首先要认识到出版产品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必须注重文化理念传播和价值观的传递。文化产业并不是披上一张文化的皮就是文化产业了。文化是文化产品的精神脊梁,是文化产品的立身之本、立命之魂,文化产品必须追求应有的文化品质、实现应有的文化理想、承担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市场(培育健康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以文化的特质跻身市场,以文化的品质占有市场,以文化的“名义”引领市场。关注读者、引导读者而不迎合低级趣味,贴近读者、服务读者而不低三下四。关注经济效益是我们赖以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出版人不要忘记社会效益永远是出版人应遵循的价值底线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政治、导向、读者、市场这些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先后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就会变成简单的、生硬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简单的对政治负责,其实是对政治的不负责;市场如果没有优良文化品质的产品去保障,就会陷入低层次、同质化的争夺,最终扰乱市场、误导市场;导向如果没有读者的认同、理解与接受,导向就会变得不知所云,就失去了导向原本的意义。
出版业讲政治、讲导向也并非是我国出版业的特例。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达。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出版产品也是非常讲“政治”、讲导向的。但他们的产品对于本国精神和价值观的表现与传达,非常注重艺术的感染性和文化的渗透性。一般情况下,总是感性层面的东西先行,然后一步步引向理性层面。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其实是美国的人权神话。但是必须承认,这个神话是从情节和形象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很容易打动观众。他们的这种对观众的“打动”,对我们的启示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输出意识形态,也不搞对外渗透,但是要重视对内、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否则社会就屡屡出现宣传“失效”。
我们现在强调出版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两个效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把握与理解,而有的同志往往有意无意地将社会效益简单地理解为政治导向正确,殊不知,这仅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本要求。如若导向正确,但内容生涩,行文呆板,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产品无人问津,就会产生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的后果。现实中,一些出版物出版了,甚至还获奖了,但却叫“好”不叫“座”,最终进了库房。这样一种“导向正确”其实是对社会效益的误读误解。
如何处理政治、文化、导向、市场、读者的关系,这是一些基本而又深刻的、“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为什么出版?为谁出版?依靠谁出版?出版什么?如何出版?需要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去思考、去回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