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文/李治堂
随着我国出版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出版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出版业的产业属性日益鲜明。出版产业转型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一些学者和出版业内人士开始研究出版产业的转型问题。本文分析了出版产业转型问题提出的背景,对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产业转型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运用特定的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对现存产业及其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其发生变革或调整。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除了经济发展本身的影响,政府政策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存在积极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起推进重化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政策。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日本政府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了以节省能源与促进替代能源为两大支柱的能源政策, 使日本顺利克服因石油危机造成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加强自主的技术开发,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并建立了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日本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产业政策的重点转换到建立国际协调型产业上, 即积极推进由外需主导型转为内需主导型,由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轴的“一级集中型”变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有希望增长的产业共同发展的“多极型”产业结构, 注重发展知识经济, 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住宅、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
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当代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20多年严峻的开放竞争压力后,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服务业高素质扩张等在内的新一轮转型逐渐完成。美国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率有了较大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 尤其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恢复和提高得很快,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产业在世界市场占有率方面都位居第一。并且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使美国传统产业衰退势头得到了扭转,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新兴经济国家韩国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产业转型方面,韩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行集团化战略,优先发展钢铁、汽车等战略产业,通过财税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出版产业的转型是我国出版业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利实现出版产业转型,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改革的总目标。新闻出版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文化产业产值的40%左右。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我国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出版品种、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是和世界出版强国相比,我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出版资源的行政化配置造成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上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传统劳动密集、知识密集产业向现代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型,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封闭经营模式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开放经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快速应用,我国出版业的转型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一些研究开始探讨出版产业和出版活动的转型问题。武齐较早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出版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和产业化是我国出版社培植竞争优势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张志林等认为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由于出版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使传统出版方式走向基于网络协同的多媒体出版生产方式。数字媒体应用引起了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学科结构以及出版人才知识结构变化, 提出应关注新媒体与数字出版, 实现培养具备海量信息资源的汇聚、识别与定制信息能力的数字出版人才的新目标,以满足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运营商转型的人才市场需求。齐峰提出出版转型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出版业自身变革的迫切要求,是经济、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他认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出版转型的根本标志,经营机制的再造与经营理念的重塑是中国出版转型的主要内容,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最新表征,竞争方式的提升与竞争理念的改变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关键步骤,产品形态的多元与升级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产品内容的独特与创新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核心指标。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的迅猛扩展,出版业开始驶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化出版成为继传统的纸介质出版后的一种新型出版形态。陈晓宏认为,数字出版发展的原因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厚的利润、“绿色”阅读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方式的转变以及移动出版的兴起。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传统出版业必须加强应对。董铁鹰结合知识产权出版社研究了专业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问题,认为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从以编辑加工、印刷出版纸载体专利文献为主的传统出版社,转变为以专利信息服务、数据加工处理为核心业务的新型出版机构。在人员构成、机构设置、收入利润等方面,数字出版都已成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主体。他认为,专业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中存在两个重要内容——从产品生产转向信息服务、从批量生产转向按需出版,提出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进专业出版社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周蔚华研究了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他认为,当前我国现存的三种阅读欣赏方式——传统阅读、现代阅读和后现代阅读,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理由。但从趋势上看,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力正日趋式微,现代阅读方式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但后现代阅读和欣赏方式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了出版产业的发展走向,促进了出版从现代出版向后现代网络出版的根本性转型。丁汉清等从新旧媒体增长率、产业集中度、需求变化的影响、产业利润率、转型的动力与阻力等方面探讨了从传统的纸介质出版向新型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的转型问题。代杨分析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困难和优势,提出出版企业实施数字转型的思路,即出版企业应将自身定位于数字内容提供商,积极发展跨媒体出版,并围绕数字出版创新出版机制,对国内有关出版产业转型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出版产业转型的因素、转型前和转型后的状态对比以及实现转型的主要方式。
从以上相关研究看出,我国对于出版研究转型的研究起始于2000年前后,这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出版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中国出版业加快体制改革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上研究,都认识到加快出版业转型的重要性,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出版业的数字化技术兴起、新的阅读与消费习惯的出现、出版业的对外开放以及出版业体制机制改革等。从转型的方向看,主要是发展网络和数字出版,以适应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
现有研究,从范围上主要针对整个出版行业,针对特定地区的出版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关注数字化背景下从传统的出版形态向现代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营模式等方面研究出版转型的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是采用理论分析和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从研究层次上,主要定位于产业层面,对产业中企业组织层面的深入剖析不够。
出版产业的转型,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受到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任何一个单一角度的研究,都不能把握出版业转型的全貌。今后关于出版产业转型的研究,必然是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系统性研究,全面揭示出版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系统联系,深入分析推动出版产业转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寻求出版产业转型的动力机制,在理论分析(演绎)和经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版产业转型的模式,在全面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苏明.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07(12)
[2]李国平.产业转型的国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2)
[3]武齐.转型期中国出版社的竞争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3(2)
[4]张志林等.出版人应适应传媒转型变革浪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7(5)
[5]齐峰.出版转型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陈晓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
[7]董铁鹰.对专业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7(7)
[8]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2)
[9]代杨.新技术环境下出版企业的数字转型[J].出版科学, 2008(5)
[10]吴韫丽.网络时代传统出版的转型[J].企业家天地, 2008(8)
[11]张秉礼.转型期的数字化战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06(11)
[12]杨西京.处在转型时期的出版企业选择[J].科技与出版, 200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