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徐永利, 孟 明, 王成彬
(1.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 2.西部黄金伊犁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伊犁835000; 3.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柴北缘绿梁山—双口山荒漠景观区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干扰分析
徐永利1, 孟 明2, 王成彬3
(1.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 2.西部黄金伊犁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伊犁835000; 3.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青海绿梁山—双口山地区地处柴北缘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该区具有典型的荒漠戈壁景观,广泛覆盖风成沙,而风成沙会掩盖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信息,严重影响野外找矿工作。通过划分构造景观区,开展风成沙粒级实验、水系沉积物粒级实验。研究发现,风成沙对绿梁山、双口山2个景观区内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前者中元素的影响系数接近1,对Cu、Cr、Ni、Co、Zn等元素的影响微弱,对Au、Ag元素的影响中等;而对后者中元素的影响系数>2,对Ag、Pb、Zn、Cr、Co、Ni等元素的影响较弱,对Au元素的影响极强。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Au、Cu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4.0 mm的采样粒级基本合理;优选与Cr、Ni、Co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2.0 mm的采样粒级是可靠的。在双口山景观分区内,圈定与Pb、Zn、Ag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4.0 mm的采样粒级基本合理;圈定与Au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35 mm的采样粒级可能是合理的。
风成沙;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干扰;柴北缘;青海
近年来,勘查地球化学在区域化探采样技术(任天祥等,1984;张华等,2001;钱大都等,2002;谢学锦,2002;奚小环等,2012;徐永利等,2012;王学求,2013)、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史长义等,1999;郑有业等,2009;Cheng,2008)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现风成沙会掩盖或稀释荒漠景观区的矿致异常(杨少平等,2011;杨帆等,2014),利用筛选粒级方式可以减少风积物的影响(任天祥等,1998;张必敏,2008;谢学锦等,2009)。同时,部分学者对风成沙物源问题(杜世松等,2015;Ferrat et al.,2011)及其对成矿元素迁移的扰动也做了部分研究(孙忠军等,2003)。在一个大的景观区内选取一种有效、适用的区域化探方法时,常常因其样本选取的局限性,将该方法应用到景观区内各微景观地带时会出现效果差异性。
青海绿梁山—双口山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结合带(即柴北缘多金属成矿带),该带上有滩间山金矿、锡铁山铅锌矿等著名矿床,近几年又新发现了鱼卡金矿、双口山南银多金属矿等一批中型矿床,是最新批准的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找矿潜力巨大。但该带具有典型的荒漠戈壁景观特征,受季风、急流影响(杨少平等,2011;Ferrat et al.,2011),区内以风成沙为主的风积物广泛发育,在五个沙包、双口山东南地段等山前沟口地段或受山体阻挡地段形成多个风成沙丘,对研究区化探扫面及异常查证工作造成严重干扰。研究区内发育有受风成沙影响相对较弱的绿梁山和影响相对较强的双口山2个典型景观区,绿梁山景观区以金、铜、铬、镍等为主攻矿种,典型代表有绿梁山铜金矿床;双口山景观区以银、铅、锌、金为主攻矿种,典型代表有双口山铅锌银矿床。抑制风成沙所采用的技术措施,能否强化区内某些元素成矿信息值得进一步探索。然而,在研究区南段通过对双口山一带非常微弱的化探异常的查证,新发现了双口山南银多金属矿、金矿(徐永利等,2015)。因此,开展这2个景观分区风成沙对地球化学异常的扰动评价将对类似地带的找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在构造、景观区划分的基础上,开展风成沙粒级实验及其对水系沉积物的干扰实验,分析风成沙、水系沉积物2个介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探讨风成沙对其水系沉积物的影响程度,供优选水系沉积物合理采样粒级提供参考。
绿梁山—双口山地区隶属柴北缘成矿带,经历了早加里东期、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碰撞造山以及中新生代板内盆山演化(陈炳蔚等,1995;殷鸿福等,1997,1998),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基于前人对区内构造研究的观点(辛后田等,2006;徐广东,2012),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三级构造带,即南西侧柴达木地块I、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混杂岩带Ⅱ(包括Ⅱ1、Ⅱ2)、北东侧欧龙布鲁克地块Ⅲ(图1)。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及风成沙采样位置图(据徐广东,2012修改)Fig.1 Map showing geotectonic setting and sampling position of eolian sand in the study area(modified from Xu, 2012)
研究区呈“中间高凸、两侧凹陷”的自然地貌,即绿梁山—双口山呈北西—南东向贯通于全区,西南侧为柴达木盆地,北东侧为柴北缘山间盆地。区内沙丘连绵,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呈现典型高原荒漠景观气候特征(徐永利等,2012)(图2)。
图2 研究区自然地貌景观Fig.2 Photos showing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study area(a) the gully of shuangkoushan; (b) the piedmont of shuangkou shan; (c) the resideal Lvliangshan
2.1 风成沙粒级试验
2.1.1 样品点布设 以北北西向展布的杂岩带主脊线为界线,杂岩带南侧相对其北侧风成沙更为发育,在杂岩带南侧的山前低洼、受山体阻挡的地段均沙化严重,形成了一系列风成沙丘,而杂岩带北侧仅在受山体阻挡地段沙化较显著。为了统计杂岩带南侧与北侧发育的风成沙是否具有一致的粒级特征,在杂岩带南侧双口山南东地段布设了SF1—SF6共6个采样点,在其北侧五个沙包地段布设了SF7—SF11共5个采样点(图1)。
2.1.2 样品采集及加工 研究区的覆盖层薄,其厚度多小于15 cm。为了增加粒级的代表性,先剥去风成沙丘表面厚度约10~15 cm的盖层,在采样点附近10~15 m范围内的多个点采集15~25 kg的风成沙组合成1份粒级大样。将每一份粒级大样筛分为≥4.0、2.0~4.0、0.9~2.0、0.6~0.9、0.45~0.6、0.335~0.45、0.3~0.335、0.212~0.3、0.2~0.212、0.125~0.2、<0.125 mm共计11个不同粒级样品,称重、描述样品成分后,将每个粒级样品均分为2份,每份>150 g,分别进行元素含量分析与颗粒成分鉴定。2.1.3 风成沙粒级特征 (1) 风成沙粒级分配特征。统计每个粒级大样各粒级的质量比例,发现双口山南东地段和五个沙包地段风成沙粒级特征一致。经与邻近的北祁连西段西大滩等地区(张华等,2003,2005)对比,发现柴北缘绿梁山—双口山地区的风成沙粒级特征与之相似,即风成沙主要分布在<0.3 mm细粒级,该粒级约占风成沙各粒级的90%。(2) 风成沙粒级参数特征。以风成沙粒径为横坐标,以粒级累积百分数为纵坐标,绘制研究区内风成沙粒级质量概率累积曲线(图3)。曲线呈“S”形,风成沙粒级参数分选系数S0=0.92,标准偏差σ1=0.29,说明颗粒分选极好;Md与Me不相等,且Sk=-0.33,表示粒级频率曲线非正态分布,而呈不对称负偏态曲线,主峰偏细一侧,即风成沙以<0.3 mm粒级的组分为主(表1)。
图3 风成沙各粒级频率曲线与概率累积曲线Fig.3 Probability curve and cumulative probability curve for each grain size of eolian sand
参数分选系数S0粒级中值Md平均粒径Me标准偏差σ1偏度Sk峰度Sg数值0.922.122.050.29-0.33-1.13
2.2 水系沉积物粒级实验
2.2.1 样品点布设 在受风成沙影响相对较弱的绿梁山和影响相对较强的双口山2个景观分区,分别进行水系沉积物元素粒级实验,以研究最佳采样粒级和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的干扰性等。在双口山景观分区,以双口山铅锌银矿床为异常源,采集了13个粒级实验大样(徐永利等,2012)(图4a);在绿梁山景观分区,以绿梁山铜金矿为异常源,采集了12个粒级实验大样(图4b)。
图4 水系沉积物粒级实验采样点位图Fig.4 Maps showing sampling points of stream sediments for grain size experiment
2.2.2 样品采集及加工 为了增加样品的代表性,在采样点附近20~30 m范围内,沿河床或横切河床多处采集冲洪积物组合成1个样品,样品取自水系中有利于冲洪积物聚集沉积的河床底部。样品成分主要为冲洪积物,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质,粒级大样样品质量约20 kg。
样品干燥后,将每个粒级大样筛分为≥4.0、2.0~4.0、0.9~2.0、0.6~0.9、0.45~0.6、0.335~0.45、0.3~0.335、0.2~0.3、<0.2 mm 9个不同粒级样品。样品的采集、筛分、编号等过程与风成沙粒级试验相似。
2.3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
根据区域成矿带内主要成矿元素和指示元素,风成和水系沉积物粒级实验均分析Au、Ag、Cu、Pb、Zn、Cr、Ni、Co、W、Mo、Cd、As、Sb、Bi、Hg、Mn、Ba、Sr、B、U20种元素,分析结果满足地球化学规范要求。
3.1 风成沙中元素特征
利用研究区风成沙各个粒级段的元素含量,求出风成沙各粒级段中20种元素平均含量(表2)。
表2 研究区风成沙各粒级元素平均含量Table 2 Average content of elements in eolian sand of each grain size in the study area
注:元素含量单位Au为mg/t,其余为g/t
研究区风成沙各粒级元素分布显示下列特征。
(1) 区内风成沙中Au、Cu、Pb、Zn、Cr、Co、As、Sb、Cd、Bi、Hg、W、Mo、Mn、B、U等元素含量最高值均分布在0.9~2.0 mm粒级,即最高值分布在相对较粗的粒级。
(2) Cu、Pb、Zn、Cr、Ni、Co、Cd、As、Sb、Bi、Hg、W、Mn、Sr、U等元素的含量最低值分布在0.3~0.335 mm粒级,Au、Ag等元素含量的最低值分布在0.2~0.3 mm粒级,反映风成沙中大多数元素的含量最低值分布在较细的粒级。
3.2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特征
利用绿梁山、双口山2个景观分区水系沉积物9个粒级元素的含量,求出2个景观分区内水系沉积物各粒级中2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表3)。
注:元素含量单位Au为mg/t,其余为g/t
3.2.1 绿梁山分区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特征 表3显示出下列3个方面的元素特征。
(1) Au、Ag、Cd、Hg等元素的最低值出现在0.6~0.9 mm粒级,Ni、As、Bi、Mn、Sr、U等元素的最低值均出现在2.0~4.0 mm粒级,Cr、Mo、Sb、B等元素的最低值出现在0.9~2.0 mm粒级,Cu、Zn、Co等元素的最低值出现在<0.2 mm粒级,反映绿梁山景观区内Au、Cu、Cr、Ni、Co、Pb、Zn、Ag等成矿元素的最低值出现在偏粗或偏细粒级内。
(2) Ag、Pb、Zn、Cd、Bi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4.0 mm粒级内,Au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2.0~4.0 mm粒级;Cu、Cr、Ni、Co、Mn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0.3~0.335 mm粒级,W、Mo、Sb、Hg、Ba、Sr、B、U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0.2 mm粒级,反映绿梁山景观区内Au、Pb、Zn、Ag等成矿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偏粗粒级,而Cu、Cr、Ni、Co等成矿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0.3~0.335 mm粒级。
(3) 粒级在0.2~2.0 mm的水系沉积物中,Ag、Pb、Zn、Cr、Ni、Co、As、Bi、Sb、Hg、Mo、W等成矿元素的含量总体低于研究区所属的1∶5万区域异常下限(徐永利等,2015)。
3.2.2 双口山分区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特征 表3显示出下列3个方面的元素特征。
(1) 双口山景观区内,Au、Ag、Cu、Pb、Zn、Cr、Co、Mo、Cd、As、Sb、Bi、Mn、U等元素的最低值出现在0.2~0.3 mm粒级,反映双口山景观区内Pb、Zn、Ag、Au、Cu、Cr、Co等成矿元素的最低值出现在偏细的0.2~0.3 mm粒级。
(2) Au、Cu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4.0 mm粒级,Co、As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2.0~4.0 mm粒级,Ni、Bi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0.9~2.0 mm粒级,Ag、Pb、Zn、Cr、W、Mo、Cd、Sb、Hg等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0.6~0.9 mm粒级,反映双口山景观区内Pb、Zn、Ag、Au、Cu、Cr、Co等成矿元素的最高值出现在相对较粗的粒级(>0.6 mm)。
(3) 粒级为0.2~0.9 mm的水系沉积物中,Au、Zn、Cu、Cr、Ni、Co、Sb、Mo、Bi等成矿元素的含量总体低于研究区所属的1∶5万区域异常下限(徐永利等,2015)。
3.3 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扰动特征
以粒级作为横坐标,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和风成沙中元素含量为纵坐标,绘制粒级-元素含量变化图,来直观反映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扰动特征。
3.3.1 风成沙对绿梁山景观分区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扰动特征 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2.0 mm粒级的水系沉积物中各元素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征(图5)。
(1) Au、Ag、As、Bi、Cd、Sb、W、Mo等与热液相关的元素,各粒级中元素分布趋势与风成沙中相似,即多呈近似“U”形;各粒级中元素分布与风成沙中相应元素的分布趋势不同步,水系沉积物与风成沙两介质中元素分布曲线有交汇点(0.6 mm附近),反映0.6 mm附近风成沙能弱化水系沉积物中Au、Ag、As、Bi、Cd、Sb、W、Mo等元素异常。
(2) 在0.6 mm粒级段内,水系沉积物中As、Bi、Cd、Sb、W、Mo等元素含量均低于风成沙中相应元素的含量,反映风成沙对As、Bi、Cd、Sb、W、Mo等元素异常的干扰极其严重,异常信息极不可靠。
(3) Cu、Cr、Ni、Co、Zn等亲铁元素,水系沉积物各粒级中元素分布趋势与风成沙中元素分布趋势恰恰相反,各粒级中元素含量均高于风成沙相应粒级中元素的含量,反映风成沙对绿梁山分区内水系沉积物中Cu、Cr、Ni、Co、Zn等元素影响微弱。
(4) Cu、Cr、Ni、Co等元素的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0.335 mm粒级内,且风成沙以<0.3 mm粒级组分为主,说明绿梁山景观区水系沉积物中Cu、Cr、Ni、Co等成矿元素异常,选用>0.3 mm的采样粒级优选Cu、Cr、Ni、Co等元素异常是合理的。
综上可知,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采用合理的化探采样技术后,Cu、Cr、Ni、Co、Zn等元素的异常信息基本不变;Au、Ag元素的异常信息有影响,但仍有一定的可信度;As、Bi、Cd、Sb、Mo、W受风成沙干扰较严重,异常信息不可靠。这与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查证以Au、Cu、Pb、Ag、Co为组合元素的化探异常、发现铜金矿床的事实相符。
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Au、Cu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取0.3~4.0 mm的采样粒级是基本合理的;优选与Cr、Ni、Co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取0.3~2.0 mm的采样粒级是可靠的。
3.3.2 风成沙对双口山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扰动特征 在双口山景观分区内,<2.0 mm粒级的水系沉积物在迁移阶段遭受了风成沙的扰动影响,其中的大多数元素含量呈现非线性变化(图6)。
图6 双口山地段水系沉积物和风成沙元素含量-粒级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 of grain size and elements in stream sediments and eolian sand in the Shuangkoushan area
(1) 水系沉积物各粒级中,Ag、Cu、Pb、Zn、Cr、Ni、Co、Mo、Cd、As、Sb、Bi、Hg、Mn、Ba、Sr、B、U等元素含量均高于风成沙中相应粒级中的元素含量;Au元素含量均低于风成沙对应粒级中元素的含量,反映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中Au元素的干扰性较强;在>0.3 mm粒级,水系沉积物各粒级中W元素含量均低于风成沙相应粒级中元素的含量,反映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中W元素有一定的干扰性。
(2) 水系沉积物中多数元素分布趋势与风成沙中相似,多呈近似“U”形;不同元素在水系沉积物和风成沙中分布变化趋势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总之,在双口山景观区内,水系沉积物与风成沙两介质中Cr、Co、Ni、Hg、Pb、Ag、Zn等元素含量相差较大,采用合理的采样技术后,可强化水系沉积物中的上述元素异常。水系沉积物中Cu、As、Bi、Cd元素异常虽然受到风成沙的影响,但其结果仍可参考使用;而水系沉积物中的Au元素受风成沙影响偏重,其分析结果可能不具有直接找矿意义,也就是说双口山景观区内水系沉积物中Au元素异常往往与已发现的金矿化不一致。
在双口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Pb、Zn、Ag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4.0 mm的采样粒级是基本合理的;优选与Au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偏粗或偏细的采样粒级可能是合理的。
3.3.3 风成沙对绿梁山元素异常干扰分析 由绿梁山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相对含量与风成沙相对质量(图7a)对比发现:(1) 风成沙相对含量与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相对含量无明显相关性;(2) 利用公式k=(m-n)/n计算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影响系数,m为水系沉积物0.3~2.0 mm粒级元素含量最大值(2.0 mm为风成沙出现的临界粒级),n为水系沉积物0.2~0.3 mm粒级元素含量(该粒级风成沙含量最高)。结果风成沙对绿梁山水系沉积物中Ag、Cu、Pb、Zn、Cr、Ni、Co、As等成矿元素的影响系数k值均接近于1,指示风成沙对绿梁山景观分区内水系沉积物的干扰较弱;(3) 风成沙对Au元素影响系数k值接近于1.5,这可能与金本身的粒径效应有关。
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Au、Cu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4.0 mm的采样粒级是基本合理的;优选与Cr、Ni、Co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2.0 mm的采样粒级是可靠的。
图7 风成沙对研究区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干扰分析图Fig.7 Diagrams showing interference analysis of eolian sand to element anomalies in stream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3.3.4 风成沙对双口山元素异常干扰分析 由双口山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相对含量与风成沙相对质量(图7b)对比发现:(1) 风成沙相对含量与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相对含量多呈明显的负相关,即风成沙含量越高,水系沉积物各粒级中成矿元素含量越低,对水系沉积物迁移干扰性就越大;(2) 与地貌特征相符,风成沙对双口山水系沉积物中Pb、Cr、Ni、Co等成矿元素的影响系数k>4,对Au、Ag、Zn、Cu、As等成矿元素的影响系数k>2,指示风成沙对双口山景观分区内水系沉积物的干扰较强。
在双口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Pb、Zn、Ag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用0.3~4.0 mm的采样粒级是基本合理的;优选与金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用>0.335 mm的采样粒级可能是合理的。
(1) 柴北缘绿梁山—双口山荒漠戈壁景观区的风成沙主要分布在<0.3 mm粒级,该粒级质量分数约占90%,且风成沙在0.2~0.3 mm粒级最为富集,验证了选取0.3~4.0 mm的采样粒级开展水系沉积物分析能降低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的干扰,并最大可能地提取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
(2) 在绿梁山景观区内,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中Cu、Cr、Ni、Co、Zn等元素影响微弱,对Au、Ag元素影响中等,对As、Bi、Cd、Sb、Mo、W等元素的影响较强。在双口山景观区内,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中的Cr、Co、Ni、Hg、Pb、Ag、Zn等元素的影响较弱,对Cu、As、Bi、Cd等元素的影响中等,对Au元素的影响极强。
(3) 绿梁山是受风成沙影响相对较弱的景观区,风成沙对其水系沉积物中Ag、Cu、Pb、Zn、Cr、Ni、Co、As等元素的影响系数k值均接近1,对Au元素的影响系数k值接近1.5,指示风成沙对其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异常信息影响较弱。
(4) 双口山是受风成沙影响相对较强的景观区,风成沙对其水系沉积物中Pb、Cr、Ni、Co等成矿元素的影响系数k>4,对Au、Ag、Zn、Cu、As等成矿元素的影响系数k>2,指示风成沙对其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异常信息影响较强。
(5) 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Au、Cu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4.0 mm的采样粒级是基本合理的;优选与Cr、Ni、Co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2.0 mm的采样粒级是可靠的。
(6) 在双口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Pb、Zn、Ag等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4.0 mm的采样粒级是基本合理的;优选与Au矿种有关的元素异常,选取>0.335 mm的采样粒级可能是合理的。
陈炳蔚,王彦斌,左国朝,1995. 青藏高原北部地体划分及其构造演化[J]. 地球物理学报,38(增刊2):98-113.
杜世松,伍永秋,黄文敏,等,2015. 风成沉积物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干旱区研究,32(1):184-191.
刘玉军, 2013. 青海三江北段雪莲湖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钱大都,张淑伟,王志泰,等,2002. 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55.
任天祥,赵云,张华,等,1984. 内蒙古干旱荒漠区域化探工作方法初步研究[J]. 物探与化探,12(5):284-295.
任天祥,伍宗华,羌荣生,1998. 区域化探异常筛选与查证的方法技术[M]. 北京:地质出版社.
史长义, 张金华, 黄笑梅,1999. 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及弱小异常识别[J]. 物探与化探, 23(4):250-257.
孙忠军,刘华忠,丁兆云, 2003. 青海高寒湖沼景观区风成沙对成矿元素迁移的扰动机制的研究[J]. 物探与化探,27(3):167-170.
王学求, 2013. 勘查地球化学80年来重大事件回顾[J]. 中国地质,40(1):322-330.
谢学锦, 2002. 勘查地球化学:发展史·现状·展望[J]. 地质与勘探,38(6):1-9.
辛后田,王惠初,周世军,2006. 柴北缘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地质事件群[J]. 地质调查与研究,29(4):311-320.
谢学锦,任天祥,奚小环,等,2009. 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卅年[J]. 地球学报,30(6):700-716.
奚小环,李敏,2012. 中国区域化探若干基本问题研究:1999—2009[J]. 中国地质,39(2):267-282.
徐广东,2012. 青海省大柴旦双口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徐永利,郑有业,徐广东,等, 2012. 青海省大柴旦双口山荒漠戈壁景观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方法技术研究[J]. 西北地质,45(1):307-316.
徐永利,许荣科,郑有业,等, 2015. 柴北缘双口山荒漠戈壁景观区1∶5万 “HS-9-4”弱小化探异常的矿化发现及意义[J]. 地质与勘探,51(2):345-352.
殷鸿福,张克信,1997. 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 地球科学,22(4):339-342.
殷鸿福,张克信,1998.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 地球科学,23(5):437-442.
杨少平,弓秋丽,文志刚,等,2011. 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J]. 地质学报, 85(11):1844-1877.
杨帆,刘华忠,宋云涛,等,2014. 小西弓金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J]. 物探与化探,38(2):205-210.
张华,杨少平,刘应汉,等,2001. 新疆西昆仑地区干旱荒漠景观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初步研究[J]. 新疆地质,19(3):221-227.
张华,刘拓,孔牧,等,2003. 新疆东天山地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J]. 地质与勘探,39(6):99-102.
张华,孙忠军,杨少平,等,2005. 青藏高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报告[R]. 河北廊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必敏, 2008. 我国西部特殊景观区化探方法研究进展[J]. 物探与化探,32(5):473-476.
郑有业,陈仁义,庞迎春,等, 2009. “协优”成矿预测方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 地球科学,34(3):511-524.
CHENG Q M, 2008. Singularity of mineralization and multi-fractal distribution of mineral deposits[J].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27 (3): 298-305.
FERRAT M, WEISS D J,STREKOPYTOV S, et al., 2011. Improved provenance tracing of Asian dust sources using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selected trace elements for palaeomonso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5(21): 6374-6399.
Interference analysis of eolian sand on ore-forming elements in the stream sediments in Desert Gobi Landscape of the Lvliangshan-Shuangkoushan region,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XU Yongli1, MENG Ming2, WANG Chengbin3
(1. The Third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Gansu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Lanzhou 730050, Gansu, China; 2. The Yili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f the Western Gold, Yili 835000, Xinjiang, China; 3.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The Lvliangshan-Shuangkoushan regio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Qaidam metallogenic belt in Qinghai Province, contains rich mineral resources and has a huge prospecting potential. It has a typical desert gobi landscape with widespread cover of eolian sand, which can weaken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anomalies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stream sediments and thus has brought a serious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field prospecting. This study carried out size-fractionated experiments of eolian sand and stream sediments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landscape divi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1) Eolian sand has a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 stream sediments between Lvliangshan and Shuangkoushan landscape sub-regions. In the Lvliangshan landscape sub-region, aeolian sand brings a weak influence on Cu, Cr,Ni,Co and Zn and a moderate influence on Au and Ag, with an element influence coefficient close to 1; while it causes a weak influence on Ag, Pb, Zn, Cr, Co and Ni and a strong influence on Au, and has an element influence coefficient greater than 2 in the Shuangkoushan landscape sub-region. (2) In the Lvliangshan landscape sub-region, it is reasonable and reliable to choose sampling grain sizes of 0.3~4.0 mm and 0.3~2.0 mm to detect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Au-Cu deposits and Cr-Ni-Co deposits, respectively. (3) In the Shuangkoushan landscape sub-region, it is reasonable to select sampling sizes of 0.3~4.0 mm and >0.335 mm to detect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Pb-Zn-Ag deposits and Au deposits, respectively.
eolian sand; stream sediments; ore-forming elements; geochemistry; interference;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Qinghai Province
10.3969/j.issn.1674-3636.2016.04.604
2016-03-07;
2016-03-24;编辑:蒋艳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青海省绿梁山—双口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1212011121204)
徐永利(1987— ),男,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工作,E-mail: ylxu_ziyuan@163.com
P596
A
1674-3636(2016)04-0604-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