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胡康林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成都市 610065)
“互联网+”,即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至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进一步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词汇,“互联网+”和各行业、领域的融合成为了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工会工作中,以“互联网+工会工作”为主题开展的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解和掌握国内“互联网+工会工作”理论研究现状,笔者于2019年1月20日在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互联网、工会”为关键词进行题名组合检索,共检索获得191篇文献,排除新闻和报道等文献,获得有效文献166篇。本文基于此部分文献对“互联网+工会”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供“互联网+工会”的研究和实践为参考。
“互联网+工会”研究的166篇文献分布如表1。表中显示该主题的研究大致始于2009年,2009年~2013年间为零星出现状态,而在2014年以后则呈现为快速增长态势,这与“互联网+”理念在2012年左右提出,并于2015年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表1 互联网+工会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互联网+工会”研究的166篇文献共源于73种期刊,载文量1篇期刊51种、载文量2篇期刊10种、载文量3篇及以上者12种。其中,载文3篇及以上期刊包括《工会信息》(23篇)、《中国工运》(15篇)、《工友》(8篇)、《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7篇)、《企业改革与管理》(7篇)、《现代国企研究》(6篇)、《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6篇)、《山东工会论坛》(5篇)、《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5篇)、《中国职工教育》(5篇)、《工会博览》(3篇)。
“互联网+工会”研究的166篇文献被引的共计83篇(被引率50%),被引1次的文献37篇、被引2次的文献28篇、被引3次的文献10篇、被引4次的文献4篇、被引5次的文献8篇、被引6次及以上的文献6篇。根据H指数统计可知,本主题研究文献的H指数为6(即被引6次以上的文献计6篇),因此被引6次及以上的文献如表2所示。
表2:“互联网+工会”研究文献高被引文献一览表
“互联网+工会”研究的166篇文献共标记有关键词322个,其中频次为2次的关键词41个、频次为3及以上的关键词44个。其中,词频在1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分别为互联网+(41次)、工会(30次)、创新(25次)、“互联网+”(20次)、工会工作(16次)、高校工会(13次)、职工之家(12次)、互联网(10次)。结合文献前30个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互联网+工会”的重点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包括:①互联网+工会新模式、方法(创新—普惠服务—新模式,大数据—云计算—网站—app—微信公众号);②互联网+高校工会工作(工会—高校—互联网);③互联网+企业工会(网上练兵—一线职工—工会干部—班组建设—企业工会);④互联网+职工之家建设(职工之家—创新工作室—工会活动)等,可视为“互联网+工会”研究热点。
在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工会”研究文献的内容梳理,该领域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主题内容概况如下。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38篇探讨“互联网+工会”的模式与方法。代表性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工会理论模式、新模式的具体内涵等[1][2];二是探讨互联网+工会工作中的普惠服务新模式,互联网+普惠服务以会员信息一卡通或身份信息为载体,通过互联网+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让广大职工享受更加优质、丰富和便捷的服务[3];三是探讨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地方总工会的互联网+工会新模式[4][5],以及铁路局、医院等不同行业的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综合而言,“互联网+”的理念、技术与方法,为工会工作的模式带来了转变、便利和支撑,依托“互联网+”可以提高工会工作质量与效率。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36篇探讨“互联网+高校工会工作”。代表性成果如互联网+高校工会工作中的“互联网+”思维[6]、高校工会工作机制创新[7]、高校工会管理模式[8]、工会服务方式创新[9]、高校工会宣教工作[10],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工会服务高校青年教师、高校工会微信平台建设等具体实践领域。综合而言,高校工会工作在“互联网+”的应用和研究文献占比较高,研究主题涉及到了高校工会工作中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校院多级工会体系、工会宣传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等多方面。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17篇文献探讨了“互联网+企业工会工作”。研究者指出,“互联网+”为企业工会建设提供了双向联动、双向沟通与服务的纽带[11],为企业工会班组建设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维系方法,是提升企业班组凝聚力的重要助推器[12],有助于更精准地服务于基层企业职工,及时让企业干部和工会干部掌握一线职工的动态、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13],拓展企业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职能,推动企业的转型、变革与发展等[14]。综合而言,企业是工人的第二个家,在企业工会研究中,如何利用“互联网+”转变传统企业工会、建立企业与职工的沟通平台、做好职工权益维护等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8篇探讨了“互联网+工会职工之家”建设问题。研究者指出,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转变传统职工之家建设的思维、模式,网上职工之家建设应坚持“好玩、好享、好贴心”,把握政治性、着眼先进性、立足群众性,努力打造“虚拟之家、24小时之家、零距离的家、指尖上的职工之家”等,促进组织和职工的联系、沟通[15]。研究文献还对移动公司、研究院、海曙区等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职工之家”建设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综合而言,职工之家建设研究一直是工会工作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互联网+”理念的深入,可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会职工之家的内涵拓展、建设方式转变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是现有研究文献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
一是我国“互联网+工会”有关研究大致始于2009年,在2014年“互联网+”快速被引入我国不同领域、层级的工会工作研究中,研究文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二是在“互联网+工会”研究的期刊来源方面,总体期刊分布较广,同时具备《工会信息》《中国工运》《工友》等十余种载文量较高的期刊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
三是从“互联网+工会”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可知,其研究主题聚焦于“创新”,探讨“互联网+”如何创新工会工作模式、新途径,以及新媒体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性研究主题。
四是根据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内容分析可知,当前“互联网+工会”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在“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互联网+高校工会工作”、“互联网+企业工会工作”和“互联网+工会职工之家”等领域。
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工会”工作的研究时间虽短,但研究成果较丰富,且在基础理论、专题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也尚存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研究成果的广度不够,主题比较单一。现有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互联网+工会”模式的创新以及面向企业、高校和职工之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论文的题目和主题多具有相通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样化、各领域具有特色的“互联网+工会”工作的专题化研究。
二是研究成果的深度不足,系统性待加强。现有研究文献较多关注“互联网+工会”工作的思维模式转变、“互联网+工会”工作的应用案例和经验分析,而对“互联网+工会”工作的理论构建、体系研究尚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探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