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 慧
(安徽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合肥市 230001)
2017年2月6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2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会议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目前,安徽省产业工人虽然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但地位有所弱化,发挥作用受限。因此,只有不断突出政治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加大培训力度,落实权益维护,才能切实巩固和提高安徽省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
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工。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安徽省产业工人的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他们可以熟练地操作数控机床,熟练地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劳动技能大幅提升。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劳动模范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其产业结构组成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中部经济的崛起,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2011年以来,安徽省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始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调整目前产业结构“二三一”的局面,提升经济发展内涵。未来,服务业将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企业利润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加工制造之外的其他环节。比如,安徽省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制造业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柔性化的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企改制和重组,一些产业工人下岗,传统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都有所下滑,主人翁意识有些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部分产业工人缺乏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非公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业工人,普遍存在“为人打工、低人一等”的心理。不少农民工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感到难以融入城市。安徽省职工队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产业工人认为社会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收入偏低、工作大多苦脏累险、就业岗位不稳定以及社会认同度低等。
另一方面是经济地位下降。安徽省职工队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产业工人月收入平均在2000~3000元不等。从总体上看,产业工人收入在社会阶层中仍处于中低位,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也不大。认为自己收入在所在城市属于高收入或中等以上的仅占11.3%,79.4%的产业工人把提高工资收入作为服务职工工作的第一期待。
安徽省产业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存在技术断层的隐患,且知识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企业里,产业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还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职工和企业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此外,安徽省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技能人才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加之安徽省产业工人权益保护服务不到位,导致安徽省产业工人作用发挥受限。
安徽省对部分产业工人政治上保证不够有力,产业工人在国家治理和政治建设中的参与度不高。就目前安徽省现状来看,合肥市各级党代表中一线工人代表740名,仅占总数的6.2%。芜湖市各级政协委员中一线工人委员61名,仅占总数的3.1%。铜陵市和安庆市政协委员中,均没有一线产业工人委员。职工队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6%的产业工人从未参加过人大代表选举投票,70.8%产业工人从未参加过社区或村镇的相关活动。
目前,安徽省保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地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切实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安徽省各地级市财政支出中,用于组织产业工人参加各类培训以提高技能的经费比例不高。此外,安徽省技能人才落实待遇不高,缺乏配套的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
1、安徽省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技能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区域、行业分布不均;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比如,安徽省产业工人队伍里,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占比分别仅为0.6%、3.0%、5.1%,获高级职称的仅占3.2%。一些企业反映,虽然可能待遇相同,但由于配套设施、综合环境等原因,不少技术人才外流至江浙沪一带。
2、安徽省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安徽省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适应企业需求方面还需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高等教育缺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1、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许多产业工人反映技术等级晋升渠道过窄,职业发展存在“天花板”,一些高技能人才因学历等原因无法在职称上获得相应体现。多数企业身份限制、体制壁垒严重,技能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难互相流动,导致无法享受同等待遇。一些企业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技高者多得的氛围不浓,也影响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产业工人权益保护服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合法权益被侵害现象突出;精神文化权益实现不充分;劳务派遣制度制约工人合法权益的实现等等。职工队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产业工人中,有7.3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17.64%的受访者表示加班没有得到任何补偿,40.5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享受带薪年假,43.43%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一年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检。劳务派遣工因身份差异存在工资增长难、培训和晋升机会少等问题,“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突出。
对于产业工人来说,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安徽省要建成制造强省,就要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建设美好安徽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不仅要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还要给予产业工人更高的社会地位,提高全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同度。这就要求我们从产业工人的现实需求出发,突出政治引领,完善制度保障,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并切实维护好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
1、加强安徽省产业工人队伍的党建和工建工作。新时代,安徽省要狠抓企业党建特别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和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大力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工会组织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常态化,发挥工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工人先进性。例如,合肥市狠抓企业党建特别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达1.68万户,覆盖率68.5%。芜湖市2016年在一线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650人,占总数的24.09%。淮北市实施“双培”工程,近年来共吸纳379名技术能手入党,并将618名党员培养为高技能人才。
2、强化安徽省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安徽全省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安徽篇章”主题教育宣传活动,突出迎接党的十九大这个主题,增强产业工人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决心。例如,淮南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启动“淮南市十大工匠”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选树和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马鞍山市举办职工文化节,组建职工艺术团,开展才艺培训和公益讲座,并通过器乐大赛、歌手大赛、书画摄影展、运动会等活动形式,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铜化集团六国化工公司党委在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政工10分钟”活动,利用排班会、部门例会前十分钟对员工开展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3、要积极组织安徽省产业工人参政议政。巩固和加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必须落实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保障产业工人参政议政的权利。目前,安徽省国有及其控股企业厂务公开、职代会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已建工会的非公企业厂务公开和职代会建制率达到90%。
1、建立和完善安徽省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制度体系。近年来,安徽省各地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出台有关政策文件,为进一步落实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提供了充分保障。例如,芜湖市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的意见》以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有利于技能劳动者成长的政策体系。马鞍山市出台《高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指导意见》和《马鞍山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保障产业工人待遇水平和选拔激励机制。上述各市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效益保障机制,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2、加大安徽省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淮北市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淮北市财政性职业教育支出由2012年的12329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32935万元,5年间增长167%。蚌埠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5年和2016年市本级财政安排职业教育经费增幅分别为18%和22%,同时加大就业资金对职业培训补贴的支持力度,2016年用于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支出达1382万元。芜湖市实行市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将高技能人才队伍经费纳入人才经费预算,在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效应基础上加强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引导。但从总体上看,安徽全省职工教育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3、推行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落实技能人才待遇。安徽省出台了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十条”新政,着手建立与业绩、成果、贡献挂钩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建立优秀技能人才、技能资格越级申报和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制度;推进企业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对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例如,合肥燃气集团先后制定《人才激励基金奖励办法》、《注册类执业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对于获得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研究生学历、公司急需的注册资格证书等,分别给予1至5万元不等的奖励资金。安庆市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包括技能大奖、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7个项目在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体系。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大力推行终身职业培训。技能形成始于职业教育。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做到专题设置与产业需要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活过程对接,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现代学徒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互通互认。
2、发挥职业院校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安徽省各地大力兴办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例如,马鞍山市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学,并打造数控、机电等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蚌埠市将技工院校招生列入民生工程,并按招生名额给予相应补贴,近年来成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五十余所。芜湖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对接特色产业和知名企业,多元化培养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3、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企业增强竞争力;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力;推动企业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安徽省各地大胆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方式,例如,淮南市组织开展“投身调转促、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竞赛活动,采用“1+X”竞赛模式,与淮南市邮政局等6家单位联合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淮北市围绕“当好发展主力军、转型崛起建新功”主题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特别是在前几年煤炭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及时在矿区发起“十万职工创新创效大行动”等活动,引导产业工人与企业共克时艰。安庆市围绕机械制造、电工电子、信息应用等工种,按照“每三年一次大赛、每年有竞赛”的目标,连续5年组织开展安庆市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竞赛,直接参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衔接的省、市级竞赛人数超过2000人,每年带动各类企业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近万人。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是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组织开展。
1、切实维护好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维权要讲全面,也要讲重点,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安徽省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徽省各地级市均成立了以市政府领导为主任,人社、工会、工商联和企联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研究制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政策,协调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积极促进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上的狭窄、制度空间上的局限,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挫伤产业工人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安徽省企业尝试打通阻碍产业工人发展的各项制度性“梗阻”,打破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身份壁垒、价值体现壁垒以及学习教育壁垒,打破产业工人发展的立体化发展空间。例如,合肥燃气集团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机制,先后有30多名青年大学生通过公开竞聘走上各级管理岗位,12名优秀班组长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了科级管理岗位。安徽联华实业集团将企业员工定为“专业型”、“管理型”、“复合型”三种人才类型,帮助员工根据自身特点,有效规划管理职业生涯,提高专业能力和长期工作绩效。安徽奇瑞公司采取“双Y+1”人才发展机制,畅通职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对于技术能力优良,且具备管理潜力和团队管理意愿的员工,可向行政管理路径储备和发展,同时通过内部招聘和轮岗机制,为员工提供跨专业的发展平台。
3、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扶持力度。开展产业工人创新活动是适应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形势,把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引导到企业发展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工会组织紧贴企业中心、提高职工素质、发挥组织优势的一个重要抓手。例如,马钢集团公司着力打造三级创新平台,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公司创新基地三种模式,动态管理、动态竞争,并创新激励体制,对工人专利开发实行两奖两酬,申报受理即给予奖励,专利通过再次给予奖励。淮化集团利用“创客空间”等载体,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鼓励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12220条,评选产生192项优秀建议奖、20项优秀成果奖,发放专项奖励80万元。
4、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方法,运用互联网为产业工人做好服务。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人的良好氛围。安徽省各地级市工会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均大胆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拓展平台渠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和优秀栏目中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变说教为倾听、变号召为引导、变被动为互动,进而通过强势的舆论宣传,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营造有利于安徽省产业工人成长的舆论环境。加快建设安徽省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现有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资源,加快建设安徽省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推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例如,合肥市推动人社、民政、公安、税务、工商等市直部门开放业务数据,着力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认共享,目前已采集工会组织信息8155条、会员信息577288条。芜湖市工会基础数据库与全市公共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数据直接交换,可共享全市公共服务“大数据”。目前,已采集、整理工会法人1.43万家、职工实名75.24万人,基层工会组织数和职工会员数录入率达到100%。此外,还分别建立了劳动模范(1696人)和困难职工(4299户)数据库。广泛开展“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安徽省各级工会积极搭建学习创新平台,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建设职工电子书屋,打造网络公共学习平台。加强职工服务中心网络建设,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需求,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项目化服务,不断提高普惠性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网上产业工人之家。例如,马鞍山市开展“互联网+”职工项目设计大赛,引导职工互联网创新创业,设立“马鞍山行行出状元”的微信公众平台,免费提供海量课程资源和题库资源,鼓励引导产业工人学习。淮北市打造四位一体的服务产业工人新平台,将就业培训、劳模管理、困难帮扶等项目通过互联网对职工提供服务,实现由“职工跑腿”向“信息跑路”的转变。
综上所述,与时俱进、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产业工人是安徽省工人阶级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有生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在打造安徽省“五位一体”、建设“制造强省”过程中充分发挥好产业工人的引领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