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李秀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南京训练总队
在对心脏骤停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心肺复苏是关键技术与环节[1]。研究表明,在最初发病的3~5 min 内给予心脏骤停患者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到49%~75%,心肺复苏每延迟1min,患者的存活率就会降低7%~10%[2]。现阶段统一授课—集中演示—模拟演练的传统培训模式是目前在培训心肺复苏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其缺乏理想的效果,会使抢救时机延误[3]。本文观察心肺复苏分层次模拟情景培训模式在消防救援人员培训中的效果。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南京训练总队指战员100 名,依据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50 名。研究组:男33 名,女17 名;年龄19~48 岁,平均(33.5±5.3)岁;工作年限1~18年,平均(9.3±1.5)年。学历水平:中专5 例,大专26 例,本科19 例。对照组:男35 名,女15 名;年龄19~48 岁,平均(34.2±5.8)岁。学历:中专5 例,大专26 例,本科19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首先培训教师依据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与要点将心肺复苏理论知识面对面讲解给救援人员,然后通过示范方式培训演示其心肺复苏技能。人工心脏按压:置模型于平卧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去枕,解开衣扣,松解腰带。畅通呼吸道,运用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颏(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人工心脏按压后进行人工呼吸。
研究组采用分层次模拟情景培训模式,具体操作为:(1)成立心肺复苏小组,每组10 名。班长骨干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战斗员、急救员、安全员,分为班长骨干、战斗员、急救员、安全员四个层次,组长负责拟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课程、考核方法等。(2)组长理论授课。依据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分批次理论授课,第一批授课内容为心脏骤停后治疗,第二批授课内容为基础生命支持,第三批授课内容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第四批授课内容为徒手心肺复苏,重点为组长采用图片形式将心肺复苏要领及操作步骤讲解给小组成员。(3)模拟情景现场演练。依据不同地点,制定不同情景模式、要求的院外危急场景,应用严重胸外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颤、气管异物窒息等30 多个模拟病例进行实战培训。完成操作后用录像回放方式讲评。
随访1 个月。(1)比较两组考核成绩。包括应变能力、团队配合、判断伤情与抢救实施3 项,培训教师依据救援人员表现打分,分别0~30 分、0~30 分、0~40 分,总分0~100 分。(2)比较两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培训教师依据救援人员表现打分,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提供展示自我机会、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理解记忆理论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5 项,每项0~100 分,0~59 分、60~100 分不认可、认可。(3)比较两组教学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总分0~100 分,0~59 分为不满意,60~69 分为一般,70~84 分为较满意,85~100 分为很满意。(满意度= 较满意+ 很满意)
应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团队配合、判断伤情与抢救成绩及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援人员的考核成绩比较(分,± s)
表1 两组救援人员的考核成绩比较(分,± s)
组别 考核成绩训练前 训练后研究组(n=50) 62.3±5.4 89.8±10.0对照组(n=50) 63.2±5.6 80.1±10.8 t 值 1.886 6.965 P 值 >0.05 <0.05组别 应变能力 团队配合 判断伤情与抢救 总成绩研究组(n=50)27.3±2.2 27.8±2.4 37.1±2.2 89.8±10.0对照组(n=50)24.4±3.4 22.8±3.8 32.6±3.4 80.1±10.8 t 值 4.541 4.303 3.182 6.965 P 值 <0.05 <0.05 <0.05 <0.05
研究组救援人员认为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提供展示自我机会、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理解记忆理论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例98.0%(49/50)、96.0%(48/50)、98.0%(49/50)、92.00%(46/50)、90.0%(45/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26/50)、40.0%(20/50)、44.0%(22/50)、66.0%(33/50)、62.0%(31/5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救援人员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 例(%)]
研究组救援人员的教学满意度92.0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救援人员的教学满意度比较[n(%)]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 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CPR 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现阶段,我国仍然具有较低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同时具有较为单一的培训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显著较低的心肺复苏成功率[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团队配合、判断伤情与抢救成绩及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分层次模拟情景培训模式具有较大的成效,能够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原因为分层次模拟情景培训模式因材施教,依据学员的实际基础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有针对性设计出来,使所有学员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将最佳的发展获取过来[5-6]。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研究组救援人员认为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提供展示自我机会、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理解记忆理论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救援人员的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传统心肺复苏培训将理论授课和图片演示有机结合起来,虽然能够使学员对基本理论进行有效掌握,但是实际操作经验缺乏[7-8]。而对不同灾难事故场景进行模拟,将个体化的培训提供给不同层次人员,将良好的实战场景提供给学员对心肺复苏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其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强化,促进其实战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大部分培训人员对不同情境下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与抢救流程进行熟练掌握,促进其心肺复苏水平的提升[9-10]。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分层次模拟情景培训模式较传统培训模式效果好,值得在消防应急救援培训领域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