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9-03

■ 陈鑫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要求,旨在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对社会危机风险的控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撑。尤其是随着社会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共突发事件也在增多,对于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必须强化人才培养成效,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但是,由于相关经验的缺失,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中仍旧遇到较大的阻力,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及规划。

一、我国应急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2003年“非典”事件后,我国提高了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在2008年发生了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同时受到“5·12”大地震、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我国的应急管理需求更加强烈[1]。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只有做好应急管理,才能提高紧急事件的响应速度,防止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非典”事件后,我国学者积极加强对应急管理学科的研究,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理论,为我国应急管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早开展应急管理教育的院校包括暨南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等。而在2012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颁布和实施,很多学校取消了应急管理教育专业。2018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成立,对于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工作的起步较晚,因此很多本科高校长期未设置该专业,在开展应急管理教育中主要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依托,导致其专业性和系统性不足,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劳动关系学院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主要阵地,实施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在当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专业教材缺失、师资力量不足和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化,受到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能力的影响较大。防灾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中,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同点,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灾害学、空间信息科学和综合应急管理理论等内容,增强人才的实践素养,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好风险评估和处理,提高响应速度。应急管理研究所逐渐增多,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和青岛理工大学等都纷纷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加快了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步伐。

(二)问题

1.培养规模小

未能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其他专业的依赖性较强,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应急管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受到专业目录设置问题的限制,在开展教育教学时也缺乏专业的教师,无法从专业角度提高学生的应急管理技能及素养,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以挂靠专业为依托报考公务员,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不利于人才的职业发展。

2.学科归属问题

未能将应急管理专业归入到学科专业目录当中,由此造成的学科归属问题,也会对人才培养成效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研究生招生中会遇到较多的矛盾,必须依托其他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和地理学、公共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不同专业的性质和就业方向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歧较大,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2]。

3.课程设置差异

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在设置应急管理课程时,往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因此难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各个学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人才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岗位工作内容。

4.知识体系不完善

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性较低,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其知识体系不完善,无法针对先进应急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化深入学习,影响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也会较为单一和狭窄,导致其应急管理知识匮乏,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在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加强了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视,2019年11月9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确了应急管理中的高风险特点,必须加强系统化建设,以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整体水平[3]。其次,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是满足社会应急救援人才储备需求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应急救援机制建设中仍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以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为契机,增强整体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最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是培养消防安全岗位人才的关键措施。随着消防安全事件的逐渐增多,必须配备专业的消防技术人才,以提高事故响应能力,防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四、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初步构想

(一)优化培养方案

对当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全面优化,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性及明确性,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逐步提升人才的实践素养,以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应急管理人才[4]。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基于行业发展状况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在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中,更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学习。技术型人才则主要以应急管理领域相关技术的学习为主,掌握各类设备和设施的操作方法。培养方案应该更具实效性和交叉性特点,针对事故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保在每一个过程都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设置学科专业目录

应该在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明确应急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学科建设的统一性及系统性。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挂靠问题,高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真正促进应急管理专业的长效发展,增强内在源动力[5]。在划分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二级学科进行细分,包括应急技术和管理、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工程等。以我国改革发展需求为依据,积极遵循中央政策的要求,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工作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衔接。由于该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保障学科建设的先进性。

(三)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当中应该以科学性为基本原则,确保与社会需求相一致,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6]。加快应急工程、应急科学、应急产业和应急技术等课程建设,细化教育教学内容,防止内容滞后性而影响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操作。结合当前应急救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突发情况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便在课程设置中更具针对性。应该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入手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不同灾害风险情景构建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构建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前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根本性保障,应该确保教师的专业性,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使其掌握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理论型教师和应用型教师的培养为目标,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对本行业前沿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效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与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密切衔接,积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整体活力[7]。鼓励教师到一线工作当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况,明确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和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积极转变策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我国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利于降低意外事故对社会安全的影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导致学科建设的步伐受阻。尤其是培养规模小、学科归属问题、课程设置差异和知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人才发展遇到困境。为此,应该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置学科专业目录、完善课程设置和构建师资队伍等途径,逐步提升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成效,为维护公共安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