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源泉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高度重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将其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以农业园区为平台,按照《碧江区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下大力气推进改革,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在总结碧江区农村“三变”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对策建议
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作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探索、实践,是涉及“三农”现行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是促进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提高农民财产增值效益,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市场化、股份化、现代化,促进现代工商业、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意义重大。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高度重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将其作为全面深化农村和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以农业同区为平台,按照《碧江区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碧党办发[2017193号),下大力氣推进改革,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碧江区农村“三变”改革基本情况
碧江区辖4镇、5乡、5街办、90个行政村(居、社区)、829个村民组,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43万人。2017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1595828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88630万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0万元,同比增长10.9%。
2018年,碧江区确定农村“三变”改革省级试点村37个,涉及26996户、97060人,其中贫困户4440户、15741人;试点村耕地面积160858.37亩,林、草地582732.75亩,水域及山、沟、丘、滩四荒等可利用面积117171.24亩。截至目前,试点村集体资源人殷累计4020亩,资源折价入股4020亩;整合财政资金投入1032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9250万元;农民以承包地等资源人殷累计13335亩,以资金人股3948万元,实现13190人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2176人、试点贫困人口全部成为股东)。参与“三变”改革经营主体79个,其中企业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家庭农专场20个、专业大户17个;通过“三变”改革,农民获得收益2038.4万元,人均1438.9元,带动1519人脱贫;试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46元,比上年增加1281元;村均集体收入达到19.11万元,比上年增4.94万元。
二、碧江区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改革试点,抓好模式运用。碧江区在继续做好2017年12个试点村工作的基础卜,选择性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2018年试点村确定37个,比2017年增加25个,占全区总行政村(已扣除不涉农居委会20个)的53%。其中,贫困村纳入“三变”试点25个,覆盖率74%;深度贫困村8个,纳入“三变”试点村5个。采取“企业+农户”模式参与企业12家,参与贫困户960户,带动农民1824人;采取“合作社+农户”参与合作社74个,参与贫困户3695户,带动农民7149人;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参与的企业2家,合作社2个,贫困户554户,带动农民1052人。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把农业园区、农业基地、农业庄园、知名旅游景点景区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业态,全力打造美丽休闲乡村、现代农业庄同、都市休闲农业等旅游目的地,为全区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探明方向,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效益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三变”改革“碧江模式”。
(二)突出产业引领,助推群众脱贫。碧江区充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引导,促进工作落实。全区调减玉米种植52108亩,发展蔬菜种植26000亩、食用菌108亩、中药材3000亩、精品水果11000亩、其他高效作物种植12000亩,带动贫困人口11000人参与,有力推动了农村“三变”改革进程。目前,全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实现贫园户全覆盖,人均获得产业入股分红500元,贫困人口实现增收1280万元。
(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家园。碧江区充分挖掘各村居现有资源,增强“三变”改革吸引力。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整合资金用于农村“五改一维一化”人居环境改造建设,以川硐街道板栗同村为示范,改造厨房、修建卫生厕所、养殖圈舍、完善供水管网、确保安全用电、实施房屋维修和危房改建,以及房前屋后及室内硬化,完成村组路、人户路硬化亮化。各村组修建智能垃圾回收池,实施通村道路和产业路改造,各项建设区政府预计投人10亿元。通过政府投入建设美丽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仅板栗园村就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3家、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水果种植3000余亩,带动贫困户入股170户,已接待各类游客5万余人次,务工贫困户352人次。
(四)强化能人培养,组建服务队伍。碧江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技能人才,鼓励社会各界投身农村“三变”改革,发挥人才支撑作用。2018年,组织开展生产技能培训179次,邀请专家授课62人,参加培训农民13559人次(贫困人口6279人次),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三变”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在做好培训的基础上,组建技术服务指导专家团队258人,为农村“三变”改革承接主体解决技术缺乏的实际问题和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技术等咨询服务,开展服务指导794场次,解决技术疑难17项、现场技术指导58次,咨询服务2000多人次,受益群众30000余人。
(五)强化资金投入,保障改革动力。碧江区大力拓宽农村“三变”改革资金筹集渠道,强化投入保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018年,全区申报产业扶贫子基金获批项目13个,获批资金85600万元,已下拨资金48900万元,已使用资金24000万元;特惠贷用于产业发展资金1012万元;贫困户精扶贷入股碧江锦投公司6780万元,户均分红3600元/年,贫困户创收488.16万元。
(六)强化机制链接,确保利益共享。碧江区将“三变”改革推向市场,建立风险股东风险共担、利益股东共享联接机制,2018年,与企业、合作社签订利益连接机制4207户,其中土地折算金额入股124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28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量化人股305万元、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经营性收入1630.9万元,带动贫困户务工4603人次。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优化农产品供给。订单农业占农产品产量比重达45.72%,订单农业数量3496.12吨(其中对接学校1571.12吨、对接超市1925吨),订单农业实际销售量2216吨,销售金额1399.3万元。
(七)坚持党管农村、健全基层组织。碧江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全区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目前,碧江区有“村社合一”组织70个、基层党组织241个、基层党组织党员12565人(其中40岁以下党员4331人),成为全区农村“三变”改革的带头人、主力军,为农村“三变”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八)坚持市场主体、培育经营企业。碧江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引导、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思路,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目前,全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101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75个。在推动农村“三变”改革中,采取“企业+农户”模式12家,参与农户960户,参与农民1824人;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74家,参与农户3695户,参与农民7149人;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参与农民1052人,参与农户554户,参与企业2家,参与合作社2家。依托铁骑力士、御诺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大做强羊奶产业,打造草地牧业核心示范区,全面推广“1211”代养模式。
(九)坚持以农为本、壮大特色产业。碧江区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农户、企业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着力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围绕“盘子粉”“锅巴粉”“社饭”等特色食品,打造碧江特色食品品牌,以“碧江好蔬菜”区域公共品牌为龙头,重点打造“碧江紫皮大蒜”“碧江竹笋”“碧江辣椒”“碧江蕺菜”等品牌。着力抓好以蔬菜、白水大米和珍珠花生等为重点的种植业提质增效工作,建立专业性蔬菜种植1萬亩,建设标准化白水贡米基地0.5万亩、珍珠花生2万亩,油茶、核桃、竹子、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5万亩以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70%以上。
通过两年的实践,碧江区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三变”改革,使沉睡的农村资源活起来、分散的农民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真正实现“耕者有其股”,打造出“股份农民”存在新形式。二是让更多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增长,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优化了乡村治理模式;让更多农村资源增值,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加速释放资源红利。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试验试点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增强了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改革动能。四是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主引擎,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突破口,围绕人、地、钱、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5大要素,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五是农村“三变”改革已成为农业农村改革和农村产业兴旺的总抓手,是巩固全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保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碧江区农村“三变”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模式相对单一。目前,部分乡镇在资源挖掘上与本乡镇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相互作用不强,存在“守摊子”“吃老本”现象,停留在“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单一模式上,没有真正触及到“三变”改革的“股份制合作”核心,不能从根本上通过“三变”改革来推动产业发展。
(二)干群认识不够明确。群众对“三变”改革信心不足,部分保持观望态度,需加大宣讲力度。在全区“三变”改革推进中,存在对“三变”改革思路不清、认识不明、缺乏创新,简单地认为“三变”改革就是土地流转“翻版”,部分干部仍然对农村“三变”改革“变”什么、怎么“变”的认识不够,创新发展、大胆求变的动力不足,改革推进较慢。
(三)资本作用发挥不足。财政可变资金短缺,扩大“三变”改革范围困难。目前,各乡镇(街道)人股方式仅限于土地、温室、劳动力等,对“三变”改革资金入股普遍较少,尤其在为农民增资配股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大,农村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不够,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四)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全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但多属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现有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带动能力弱,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很多乡镇甚至没有带动力较强的企业,是目前“三变”改革亟待突破的瓶颈。
(五)风险防控难度较大。村级固定资产和资源市场价值低,企业对村级固定资产入股存在疑虑,村级集体资源存在权属不清情况,影响村集体“三变”改革工作开展。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在“三变”改革进程中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对参与“三变”改革心存顾虑,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尚未找到最佳结合点。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低、经营风险大,在作物种植选择、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环节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保底分红上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利益受损和不稳定因素。
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正确把握改革方向。“三变”改革是转变当前“三农”发展模式的一项新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基层政府应加强对“三变”改革的研究引导和全程监督管理,从制度上为“三变”改革把好方向。应统筹做好项目选择、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资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采取“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综合设置”办法,构建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确保产权交易规范透明运行。改革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市场契约将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二)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积极培育改革主体。推进“三变”改革,培育选准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持续有效保障。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培育经营主体。一是新建一批。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本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让农民群众从情感上接受“三变”、参与“三变”。二是引进一批。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形成以项目为支撑的农村“三变”改革模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采取召开群众会、公开栏等有效措施,因时因事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拓宽宣传渠道,让农村“三变”改革深入人心。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国家产业政策,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PPP模式和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三是壮大一批。引导现有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成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延长服务链条,作为“三变”改革的先锋。
(三)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着力丰富改革内涵。农村可变资源除承包土地等固定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外,还有旅游、山地等自然性资源资产和技术技艺、民俗文化等无形资源资产。应将“三变”改革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小康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旅游、易地扶贫搬迁等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三变+特色产业”“三变+山地旅游”“三变+特色文化”“三变+商贸服务”等新路径,拓展丰富“三变”改革的领域、内容、形式,走符合本地实际的“三变”改革路子。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着力夯实改革基础。农民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推进“三变”改革的主角,但大多数农民群众“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改革谨小慎微,唯恐在生产革新中受损,尤其贫困户大多偏好于“输血式”扶贫,对入股的“造血式”扶贫接受较慢。因此,在推进“三变”改革过程中要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强化培训。要分层次、分阶段開展“三变”专题座谈、异地观摩学习等培训,让农民群众了解“三变”的内容和现实意义。二是典型示范。要注重发挥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能人懂技术、会管理、善开拓、敢创新的作用,让少部分人先参与到“三变”改革中,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其他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三变”改革,以“点”带“面”,推动“盆景”变“风景”;在发展基础好的村进行先行先试,通过培育“三变”典型村,促进整个区域“三变”改革。三是底线保障。要建立农民权益保底保障机制,消除农民参与改革的“后顾之忧”;尽快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清产核资,明晰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加强工作推进,及时提炼“三变”改革成功典型案例、有效模式并加以推广,科学指导,强化利益共同机制建设,合力推进全区农村改革取得新成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