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观察

时间:2024-09-03

(北京林业大学 林学院,北京 100083)

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Linn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spp.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型果树[1],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树种,其果实富含能清除含有氧化性物质的酚类化合物[2],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笃斯越桔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省区[3],尤其是大小兴安岭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笃斯越桔资源[4]。野生资源是种质创新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兴安岭丰富的野生笃斯越桔资源是其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花粉形态特征遗传比较稳定,在植物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花粉形状、花粉壁纹饰、萌发孔的数目及位置等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环境条件的改变对花粉形态特征的影响较小[5],能客观反映物种间的关系,研究花粉形态特征对于了解植物的演化、亲缘关系及植物分类都有重要意义。笃斯越桔花粉的生物学特性,不仅是其杂交育种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种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国内外有关杜鹃花科花粉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杜鹃属内,周兰英等[6]和毛加宁等[7]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杜鹃属花粉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结合组或亚组的划分、孢粉学特征对种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瑞林等[8]对杜鹃花属植物照山白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照山白不同居群间在花粉形态上存在着差异;Sarwar等[9]研究了40种杜鹃属及其相关属的植物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孢粉学特征在杜鹃花属的遗传分类中几乎没有作用。然而,有关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的研究报道较少,仅有毛子军等[10]对其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越桔的花粉为四合花粉,外壁纹饰为细网纹状。大兴安岭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笃斯越桔种质资源,然而对于其花粉形态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对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对不同地区花粉形态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其花粉外壁纹饰的多样化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花粉之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为其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于2013年6月采集自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南从加格达奇(N50°17′25.29″、E124°07′10.31″),北至漠河(N53°19′39.37″、E122°09′29.81″)一带的笃斯越桔分布区,途经新林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塔河县等地。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58 mm,年均温-2~5 ℃,海拔400~1 000 m;土壤湿润,腐殖质丰富,强酸性,pH值为4.5~5.5。

于笃斯越桔初花期,分别采集16个地区中将要开放或刚刚开放的花30朵,用保温盒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剥出花药,在无风阴凉处干燥,保存于干净的玻璃瓶内,用于花粉形态特征的观测。材料来源信息详见表1。

表1 野生材料来源信息Table 1 The sources of wild materials

1.2 试验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法[11]进行观察,用双面胶带纸将经自然干燥后的花粉固定于样品台上,经过喷金镀膜后,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测并拍照。每个样本花粉选取20粒,测定花粉四合体直径和萌发沟长,观察花粉形状、极面观、外壁纹饰等。3次重复。一般而言,花粉直径越大,萌发沟也越长,为了避免四合体直径对萌发沟长的影响,同时对萌发沟的相对长度进行了分析检验,相对长度为萌发沟长与其四合体直径之比[12]。

采用SPSS19.0对16个地区花粉的5个性状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以判断16个地区笃斯越桔之间的大致亲缘关系。其中,定量性状指标有3个,即萌发沟长、花粉直径、沟长与直径之比,直接取其数值;定性多态性状指标有2个,即花粉壁纹饰、极面观。以不同形态编号为 1,2,……,n,二元性状指标编号为 0,1,采用欧式距离和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还对花粉形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的形态特征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的花粉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其花粉均为四合花粉,均呈正四面体排列。极面观1粒在上而3粒在下(图1A)或3粒在上而1粒在下(图1B),赤道面观为2粒在上2粒在下[13](图1C)。在四合花粉上,相邻花粉粒的孔沟相连,形成6条萌发沟,位于四面体的6条边上,部分孔沟内有清晰的内含物。从极面观正面(图1A)来看,有3条具有内含物的萌发沟;从极面观背面(图1B)来看,有3条无内含物而凹陷的萌发沟。花粉主要为近球形。花粉直径在24.12~39.12 µm之间,沟长在13.86~26.76 µm之间。极面观主要为圆形和三角形。外壁纹饰(图1D)主要有疣状纹饰、颗粒状纹饰、波纹状纹饰等。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特征的观测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地区的花粉直径和萌发沟长间均有显著差异,萌发沟的相对长度最大为0.750 6、最小为0.567 2,不同样地花粉的极面观和花粉壁纹饰也不相同。

图1 大兴安岭不同地区笃斯越桔的花粉形态Fig.1 Pollen morphology of Vaccinium uliginosum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Daxing’anling

表2 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结果†Table 2 The pollen morphology of 16 Vaccinium uliginosum L.

2.2 聚类分析与类群划分

16个地区笃斯越桔的花粉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

在图2中的等级结合线L1处,可将大兴安岭16个不同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分为2类:第1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15、16、4、14、3、6这6个地区,第2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11、12、7、8、5、9、10、2、1、13这10个地区。两类的明显区别是,第1类地区的花粉直径(26.62~29.89 µm)平均值均小于30 µm,萌发沟长(16.54~19.98 µm)平均值均小于20 µm;第2类地区的花粉直径(30.74~36.06 µm)平均值均大于30 µm,萌发沟长(20.24~23.63 µm)平均值均大于20 µm。

在图2中的等级结合线L2处,可将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分为3类:第1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15、16、4、14、3、6这6个地区,第2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11、12这2个地区,第3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7、8、5、9、10、2、1、13这8个地区。这3类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花粉直径和萌发沟长的差异。花粉直径的数据显示:第1类地区的花粉直径范围为26.62~29.89 µm,其平均值是28.56 µm;第2类地区的花粉直径范围为33.70~36.06 µm,其平均值是34.88 µm;第3类地区的花粉直径范围为30.74~34.13 µm,其平均值是32.70 µm。萌发沟长的数据显示:第1类地区的萌发沟长的范围为16.54~19.98 µm,其平均值是17.76 µm;第2类地区的萌发沟长的范围为23.43~23.63 µm,其平均值是23.53 µm;第3类地区的萌发沟长的范围为20.24~21.37 µm,其平均值是20.91 µm。由以上数据比较分析可得,不同类别地区花粉直径的大小顺序为第1类<第3类<第2类;不同类别地区花粉萌发沟长的大小顺序为第1类<第3类<第2类。花粉直径与萌发沟长的比较分析结果一致,即不同类别地区花粉直径和萌发沟长的大小顺序均为第1类<第3类<第2类。

图2 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结果Fig.2 Dendrogram of the Vaccinium uliginosum L by clustering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pollen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from 16 areas of Daxing’anling

从图2中的距离系数还可以看出,样地编号分别为15和16的花粉其亲缘关系最近,花粉壁纹饰均为波纹状纹饰,极面观均为圆形;样地编号分别为4和14的花粉其亲缘关系最近,其极面观相同,均为圆形,两者沟长平均值很接近,为18.14(±0.12)µm;样地编号分别为7、8和5的花粉其亲缘关系最近,花粉壁纹饰均为颗粒状纹饰,三者直径平均值很接近31.06(±0.41)µm;样地编号分别为9、10和2的花粉其亲缘关系最近,花粉壁纹饰均为疣状纹饰,极面观均为三角形。

2.3 花粉形态和环境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花粉形态指标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笃斯越桔的花粉直径与纬度、海拔、立地类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萌发沟长与经度、立地类型有极显著相关性;相对长度(萌发沟长与花粉直径之比值)与经、纬度间有极显著相关性;花粉壁纹饰与海拔、株高、地径、立地类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极面观与纬度、株高、立地类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立地类型是影响花粉形态的主要因素,而株高、地径等苗木形态指标对花粉形态(除了花粉壁纹饰)却无显著影响。

表3 花粉形态指标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pollen morphology and ecological factor

3 讨 论

笃斯越桔是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其花粉为四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圆角三角形,单粒花粉呈球形或近球形,这一观察结果与前人对杜鹃花科其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12-18]较为一致。杜鹃花科的很多种植物其花粉都具有3条孔沟,且花粉表面具有粘丝[14-17]。而沈玉英等[18]的研究结果表明,兔眼越桔的花粉有3对(即6条)孔沟,但花粉表面不具有粘丝,这与本研究观察到的笃斯越桔花粉有6条萌发沟但花粉表面没有粘丝的结果相似。因此推测,花粉表面没有粘丝和6条萌发沟,这是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的特有属性,这一特有属性可以作为鉴别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大兴安岭采集笃斯越桔花粉的地理位置不同,笃斯越桔的花粉在花粉大小、萌发沟长、花粉壁纹饰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一般认为,花粉外壁纹饰结构越复杂,表明其演化水平越高;相反,纹饰越简单,表明其演化水平越低[19]。根据电镜观察发现,部分地区的花粉具有明显的疣状次生纹饰,说明大兴安岭部分地区的笃斯越桔的演化程度高。杜鹃花科植物种类繁多,而已观测的花粉种类极少,本研究得出的越桔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特有属性,仅仅是针对目前已经观测了花粉的杜鹃花科植物而言的,因此这一结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对笃斯越桔花粉的这一特有属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花粉性状稳定,不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种内亲缘关系的远近[20],因此,可以从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来探讨笃斯越桔的起源和演化[21]。本文对大兴安岭地区笃斯越桔花粉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等级结合线L2处,可将大兴安岭16个不同地理位置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分为3类:第1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15、16、4、14、3、6这6个地区,第2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11、12这2个地区,第3类包括样地编号分别为7、8、5、9、10、2、1、13这8个地区。这3类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花粉直径和萌发沟长的差异。花粉直径与萌发沟长的比较分析结果一致,各类地区花粉直径和萌发沟长平均值的大小顺序均为第1类<第3类<第2类。关于花粉大小的演化顺序,目前公认的是,比较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体积都是比较大的,由大到小进化[22],因此,笃斯越桔花粉演化趋势是第2类地区→第3类地区→第1类地区,同时可以推知,萌发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大到小进化的。从极面观的角度来分类,第1类地区的花粉均是圆形,第2类与第3类的几乎都是三角形;根据极面观可以将16个地区分的花粉分为两类,这一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然而,从花粉壁纹饰演化趋势的角度来进行总体分类,其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却有差异;但是,从两个地区花粉的亲缘关系来看,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又一致,亲缘关系最接近的两个地区的花粉壁纹饰相同,因此,根据花粉壁纹饰可以判断其亲缘关系的远近。虽然花粉性状是研究植物分类及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对其花粉还应该结合外观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

花粉形态特征的遗传比较稳定[23],环境条件的改变对花粉形态特征的影响较小,文中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笃斯越桔苗木的株高、地径等形态指标对花粉形态均无显著影响。立地环境条件是植物生存所需营养物质的直接供给源,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24]。文中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还表明,立地类型是影响花粉形态的主要因素。花粉形态特征是由基因控制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演化而形成的[25],具有很强的遗传稳定性和保守性,能客观反映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花粉形态特征对于了解植物演化、亲缘关系及对植物分类均有重要意义。

4 小 结

对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各地区笃斯越桔花粉在其部分形态特征上保持了一致性,均为四合花粉、具6条萌发沟、呈近球形等。然而,供试样品在花粉的部分形态特征上也表现出了品种的特异性,如花粉大小、萌发沟长、极面观及花粉壁纹饰等,说明大兴安岭地区笃斯越桔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根据花粉形态来区别不同种间的差异及亲缘关系,这可为其遗传育种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杨秀丽,闫 伟.笃斯越桔菌根真菌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15,55(2):214-219.

[2]杨俊枫,史文君,杨 乐,等.紫外光对‘北陆’越桔转色果花青苷积累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6,43(4):663-673.

[3]宋春艳,宗长玲,郑美香,等.笃斯越桔耐弱碱突变体的离体筛选与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5):890-895.

[4]王 冲,侯智霞,宫中志,等.大兴安岭地区立地条件对笃斯越桔生长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5,33(3):81-85.

[5]武海霞,刘丽婷,廖柏勇,等.20种桉树及杂交种的花粉形态分析及分类学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3):29-32.

[6]周兰英,王永清,张 丽.26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研究[J].林业科学,2008,44(2):55-63.

[7]毛加宁.杜鹃花属4种植物花粉形态特点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6):525-529.

[8]杨瑞林,魏学智,毕润成.杜鹃花属照山白叶表皮及花粉形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806-810.

[9]Abul Khayer Mohammad Golam Sarwar,Hideki Takahashi.Pollen morphology ofRhododendronL.and related genera and its taxonomic significance [J].Bangladesh Journal of Plant Taxonomy,2013,20(2):185-199.

[10]毛子军,杨永富,侯丽君.东北杜鹃花科4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0,20(2):168-172.

[11]刘壮壮,曹 凡,张 瑞,等.5个薄壳山核桃品种花粉形态电镜扫描观察[J].经济林研究,2016,34(2):137-142.

[12]周兰英,董 平,彭家荣,等.杜鹃属植物孢粉学特性种内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41-8444,8448.

[13]毛子军,杨永富,侯丽君.东北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0,20(1):58-62.

[14]高连明,张长芹,李德铢,等.杜鹃花族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4):471-482.

[15]高连明,张长芹,李德铢,等.杜鹃属马银花亚属花粉形态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3):177-181.

[16]王玉国,李光照,漆小雪,等.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广西植物,2006,26(2):113-119.

[17]刘永翔,龙 毅,刘作易,等.贵州几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24-26.

[18]沈玉英,商世能,刘茂泉,等.兔眼越桔(杜鹃花科)花粉形态——兼谈用极坐标测量四合体花粉的一种新方法[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4):316-319.

[19]王奎玲,刘庆超,刘 红,等.美丽胡枝子与二色胡枝子花粉形态比较[J].园艺学报,2011,38(5):985-988.

[20]李秀根,杨 健.花粉形态数量化分析在中国梨属植物起源、演化和分类中的应用[J].果树学报,2002,19(3):145-148.

[21]阳志慧,张孝岳,李先信.果树花粉形态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3):133-136.

[22]邓明华,邹学校,文锦芬,等.辣椒花粉形态特征及分类初探[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7):1366-1370.

[23]陈佳佳,石卓功.云南板栗花粉形态萌发率和果实特性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6):152-155.

[24]汤梦玲,张玉菊.植物生境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71-772,806.

[25]李 佐,赵凯歌,赵 玫,等.莲种质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园艺学报,2015,42(1):75-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