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婴儿潮”一代退休,养老产业能赚钱了吗?

时间:2024-04-24

杨亦静

2022年11月4日,《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正式印发,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施行,将“养老”这一话题推向热点。而自2023年开始,中国将迎来一波退休高峰,这也令个人体面养老及养老产业发展问题不容回避。

“婴儿潮”一代退休,如何影响就业市场

虽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劳动力人口是印度的近2倍,但是,2023年,中国将有超过2600万人到达退休年龄,为数史上最高。

“三年自然灾害”后,新中国迎来了一波“婴儿潮”。1962-1973 年间,国内新生儿数量激增,1963年的人口出生率达到历史高点4.34%,为建国至今的峰值。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简称“七普”)的数据,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出生于1961-1963年的分别为1056 万 人、1913万 人、2604万 人,1963年出生的人口数量较1961年多出了147%。

按照目前男性60岁、女性50-55岁退休的制度,这些激增的人口相继来到退休年纪,使得中国退休人口自2017年起大幅上升,2023年更将达到2609万人的高峰,且由此开始,将连续12年保持在2000万以上,直到2035年。也就是说,“退休潮”将一直持续到1974-1979年出生的一代离开工作岗位(附图)。

退休人口的大幅增加,会否带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七普数据显示,2000-2002年“千禧一代”出生人口数均为1400余万人,这部分人群于2018年前后接受高等教育,2022年前后进入职场。

显然,每年入职的应届生人数远少于退休人口。由此也可以理解,何以近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被提上日程。目前,有两个省份已经开始试点 :在江苏,职工可以通过向用人单位申请和协商等方式延迟退休 ;在山东,副高职称的技术型工种可以通过申请延迟,但目前只能延1-3年。

“退休潮”下,中国即将进入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的中度老龄化社会。七普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数量为 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比10年前的六普数据占比上涨了5.44%,而15-59岁的青壮年群体数量下降6.79%。同时,新生儿数量也在下降,中国劳动力人口储备不足的问题已经浮现。

尽管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年龄人口在迭代中出现缺口,但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师”红利的出现、智能制造的发展,或将一定程度冲淡这一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以18岁步入高校计算,出生于1960-1975年的“婴儿潮”一代正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他们之中,约有840万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而过去十年,中国共培养了7000多万大学生和700多万硕士研究生,是“婴儿潮”一代的十倍。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78年仅为1.55%,2021年已达57.8%。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无人操作的“黑灯工厂”、建筑机器人近年在制造、建筑等劳动力密集行业广泛出现,农业领域,2021械化率也达到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72.03%,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中国高科技企业也在奋力追赶,产业向中高端进发。

这一态势下,尽管随着老龄化的深化,中国的劳动参与率逐步下降,但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仍可望保持经济的增速。

8万亿养老产业,智能康养设备及系统获资本青睐

与退休人口数量增长同步的,是平均寿命的上升。2021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2岁。不仅如此,近年退休人群,是完整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红利的一代,其中有不少“新三届”(1977-1979级大学生)人士,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比过去更高。

退休人群“寿命更长、收入更高”,将为养老产业带来更大的机遇。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8万亿元,同比增长22.3%。

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养老产业有四大赛道值得关注 :一是医疗器械、护理设施、智慧养老等康养、护理相关产业 ;二是养老机构 ;三是保健品、教育、文旅等消费类产业 ;四是养老金融。

其中,软硬件领域的智能化养老设备和系统是近年创业热点,越来越多的老年设备和医疗器械在向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并吸引了资本的关注。

2022年6月,专注于助残机器人、助老机器人开发的上海邦邦机器人公司完成了近亿元B轮融资,由清池资本和博远资本共同领投,长岭资本、零一创投跟投。该公司成立于 2016年,创始人李建国是一位90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其共有两款“邦邦车”投入商用,一个是用于外出的代步出行车,另一个是主要应用于家庭场景的智能训练车。

成都麦杰康科技公司(麦麦养老)通过手表、床垫、体重秤、呼叫器等多种智能产品,打造了一套智慧照护系统。其成立至今,先后获得了从天使轮到A+轮的三轮千万级融资,投资机构中既有市场化风投同渡创投、允治资本,也有国资创投平台招商局创投、江苏高投等。

2022年9月,工信部公示了一批《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包括数十款健康监护手表、爬楼轮椅、輔助机器人、智能手杖等智能化的养老辅助和照护产品。其中,研发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作为科技、陪伴机器人的湖南超能机器人、弗徕威智能机器人等公司都获得了融资。

截至目前,智慧养老产业中,公开完成融资轮次最多的公司是福寿康,这是一家专注居家医疗照护服务的上海公司。2017年至今,其累计完成了从种子轮到C轮的七轮融资,先后获得了红杉中国、启明创投、达晨财智、复星医药等知名PE/VC机构的青睐。2022年8月,腾讯也为其投出了养老赛道的第一笔公开投资,价值数亿元。

福寿康成立于2011年,创始人张军出生于1980年,曾留学日本,了解过当地先进的介护理念和服务,因关注父亲的养老照护问题,张军回到上海踏入养老产业。在资本的助力下,其于2015年建成第一家护理站,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居家医疗照护机构,覆盖50多个城市,拥有200多家医疗护理站及照护中心,年营业额超6亿元。

腾讯不仅投资养老赛道公司,也自主研发智能化产品,其打造的AI产品“隐形护理员”已应用于深圳的养老护理院。这是一款智能跌倒监测系统,目前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百度、阿里等大厂也在布局养老2021年,百度健康与知名药企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计划依托百度健康用户需求入口、搜索大数据和AI技术,建立中老年预防性健康管理体系,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阿里巴巴则先后在北京和河南打造智能养老院,并于2022年3月宣布将聚焦城乡社区养老问题。

从过往经验看,巨头的加入,或推动这一市场掀起一轮创业成长潮。

养老机构 :“一床难求”与“一人难求”待解

与智能化康养赛道快速前进不同的是,起步最早的养老机构赛道依然步履维艰,并出现了“一床难求”与“一人难求”并存的悖论。

目前,中国的养老格局被称为“9073”模式,即90%的老人在家中照护,7%依赖社区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末,中国有3.8万余家养老机构,在院人数为222.4万人。以当时全国老年人口2.64亿计算,仅0.84%的老人养老需求得已解决,且目前只解决了1/5失能老人照护需求。

“一床难求”同时,民营机构兴办的养老院床位空置率高达46%,存在“一人难求”的困境。

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未富先老”。对养老机构需求最大的群体,是那些日常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全方位照护的人群,与之对应的是较高的照护成本。5年前就有研究指出,在北京,老人每月至少需要8000元的投入才能获得对应的照护。

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坐二望一,人均GDP却仅为8.1万元。根据人社部数据,2021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仅为2987元。但养老机构的月费水平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能负担这一费用的老人比例不高,因此,目前全国的养老机构中,90%以上为公益性法人,其中,社会服务机构性质占40%以上。这些普惠型养老院收费一般在每月5000元以下,但资源不足,床位稀缺。

近年,看准养老产业的长期机遇,保险公司和地产公司纷纷加入兴建市场化养老机构的行列。险企的项目目标是高净值客户,主要参与方式为“保险+月费”,即消费者购买不同的保险产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入住资格,入住后还需缴纳房租、餐饮费等。房企投资的养老机构多为房屋销售型CCRC(持续护理退休社区)模式。其核心在于卖房,在此基础上附加收费的养老设施和服务,老人不使用时还可以出租,功能类似于小产权房。

尽管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商业化运营经验,但整体看,养老机构仍难以盈利,需要依靠政府的补贴生存。2016-2018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北京养老机构中,获得过运营、建设、人员、房租等各类政府补贴的比例高达82.7%,其中,78%的事业单位、88%的民办非企业以及53%企业都得到了政府补贴。

即使如此,民办养老机构盈利仍不容易。民政部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机构收支持平,四成机构长年亏损,能盈利的不足9%。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也曾坦言 :“万科在全国的170个养老项目几乎都没有盈利。”有盈利能力的机构,情况也并不理想。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盈利的养老机构利润率在5%到10%之间。

从商业模式看,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持续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投资回笼慢。有分析指,建设1-3年后就能收回投资的养老机构占比仅为4.5%,4-6年收回投资的占4.9%,10年以上收回投资的占62%。

养老机构业务属性复杂,并非依靠资本打开局面后便可以通过高周转变现。一方面,其土地、房屋建设、设备购买都需要大量投入,后续人工等运营成本也很高。另一方面,民营的养老院手续格外繁琐,在运营之前,需要改造许可证、消防证、结构安全权证、环评证、食品检疫证等各类证件。具有医疗性质的机构,还需要申请医疗执照、医保定点资格等。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8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老人在8年及以上的時间里是带病或者失能状态的,养老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服务。失能老人在吃饭、上下床、洗澡等环节都需要专人照护,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员工流失率也比较高。

投资长、运营难、盈利低,也造成了养老机构的融资难问题,制约其吸引社会资本快速做大。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尽管民营的养老机构多为中高端,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但伴随越来越多高收入人士步入退休年龄,过往困扰其发展的客户支付能力不足和养老院的运营成本偏高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或可化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养老机构在院老人中,自费者从2010年的43.4万增至2020年的124.2万。假以时日,养老机构蛋糕越来越大、资产稳定的特点将更为凸显,这也是险资与地产企业投资其中的长期逻辑。

个人养老金落地 :新的争夺战打响

即便高收入人士,安排好充足的资金,让手中的资产能抵御越来越长的老年期生活所需,仍需要财富管理的智慧。当下的金融市场上,养老理财业务颇受关注。

当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当前占比近70%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占比近30% ;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占比虽低,不过即将迎来较大发展,新实施的养老金业务被认为是“万亿级”的蓝海。

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可以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通过账户来缴费和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每年额度上限为12000元,国家给予其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中信证券以2021年中国缴纳个税的人数7000多万测算,个人养老金将带来每年高达84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可以说,一场新的争夺战正在展开。那么,谁能分享红利?

储蓄方面,2022年7月,银保监会、央行明确,由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5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根据规定,养老储蓄产品期限有5年、10年、15年、20年四种,且产品期限和购买人年龄相加总和需达到55,也就是说,35岁及以上才可以购买,35岁只能买20年期,50岁及以上可以购买四种期限。11月20日,工商银行已率先推出第一款产品,利率最高为4%,较普通定期存款具有一定竞争力。

理财产品方面,据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纳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理财公司可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目前包括6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5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11家理财公司。

商业养老保险方面,11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保险产品范围拓展至年金险和两全险,要求保险期间不短于5年。

公募基金方面,11月18日,证监会公示了《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包括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在内的40家基金公司旗下共计129只养老目标基金入选。按照规定,养老基金产品需要成立个人养老金专属Y份额,并给予销售服务费、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用优惠。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养老金业务是一块全新的市场,也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不过当下,养老基金产品仍存在一些痛點。一是入围的基金同质化严重,未来需要依据不同年龄层的观念和偏好设置不同的基金,实现更广泛的适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充投资范围,加大其吸引力。二是由于自身“养老”属性,个人养老金基金被期待为没有亏损的保值产品,这导致其配置的权益资产较少,最终长期的均值回报率较低。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让更多投资者了解养老金产品的价值,为年轻人的养老金产品配置更多权益资产。

可以预见的是,个人养老金的落地,不仅能作为老百姓的养老补充,也将令中长期投资更受推崇。参考海外经验,个人养老金最终将投向资本市场,为股市和债市带来大量资金,有效改善市场资金结构,推动市场向好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