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华琦,颜 超,刘 云
(1.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2.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过程简便、构筑基元丰富,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类织物的阻燃整理中[1-3]。聚磷酸铵(APP)是一种高效的无机阻燃剂,具有高含磷/氮量和良好的热稳定性[4-6],可使聚乳酸[7-8]、聚丙烯[9-11]以及涤棉混纺织物[12-15]获得较好的阻燃性能。壳聚糖(CS)又被称为脱乙酰甲壳素,是一种富含羟基的生物质多糖[16-17],可以在膨胀型阻燃体系中作为碳源使用[18-20]。APP(-)/CS(+)以静电作用驱动,自组装形成膨胀型阻燃涂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棉织物的阻燃整理[21-23]。张维等[24]将CS、APP 和三聚氰胺交替沉积在棉织物表面,组装后织物的初始热分解温度与原布相比并未改变;当组装层数为7 层时,织物的阴燃和续燃时间最短,分别为14.8、6.5 s。Fang等[25]采用逐层自组装技术在棉织物表面构建APP/CS 膨胀型阻燃炭层,当组装层数为20 层时可以明显减少燃烧时间并有效控制火焰传播,但是仍然不能通过垂直燃烧性能测试。单巨川等[26]用层层自组装法将CS 和APP成功组装到棉织物表面,探明了优化阻燃整理工艺;当组装层数为20 层时,棉织物增重率为18.6%,氧指数为29.4%。
本研究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采用CS、APP 在棉织物表面构建APP/CS 阻燃涂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及垂直燃烧试验仪分别研究处理前后棉织物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能和阻燃性能。
棉针织物(湖北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5%,上海陆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磷酸铵(聚合度为50,太丰新型阻燃剂有限责任公司),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棉织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后在100 ℃干燥50 min,称重后交替浸入0.5% CS 水溶液(用乙酸调节pH 至4)和1%APP 水溶液中(浸渍时间均为5 min),100 ℃干燥50 min,称重。交替沉积的CS 和APP 记为一个双层,重复沉积过程,直至在棉织物表面分别沉积1 层(1BL)、3 层(3BL)和5 层(5BL)。1BL、3BL 与5BL 阻燃棉织物的增重率分别为5.5%、11.4%与16.7%。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制备壳聚糖和聚磷酸铵阻燃棉织物的示意图
红外光谱:通过Nicolet iS 50 FTIR 光谱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在4 000~500 cm-1波长范围内扫描32 次,记录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分辨率约为2.0 cm-1。
SEM:使用VEGA 3 扫描电子显微镜[泰斯肯(中国)有限公司]观察微观结构和形貌。样品在测试之前用金喷涂,并且在10 kV 加速电压下拍摄照片。
热重分析:使用TGA 热重分析仪[瑞士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中国)有限公司]测试,N2氛围,测试温度为室温~800 ℃,升温速率为10 ℃/min,气体流速为50 mL/min。
垂直燃烧性能:按照GB/T 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使用CZF-2 垂直燃烧试验仪(南京市江宁区分析仪器厂)进行测试,样品尺寸为300 mm×80 mm,点燃时间为12 s。
由图2 可知,3 329 cm-1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OH 和N—H 的伸缩振动,2 896 cm-1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H2—的伸缩振动,1 428 cm-1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H2—的变形伸缩振动,1 316 cm-1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H 的弯曲振动,1 161、1 028 cm-1附近的吸收峰分别归属于C—O—C 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和价电子振动。组装后的织物在1 633、1 530 cm-1附近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这是由壳聚糖中—NH2和—NH3+的弯曲振动引起。在892 cm-1附近出现的新吸收峰归因于P—O—P 的伸缩振动。因此可以认为壳聚糖和聚磷酸铵已经成功地涂覆在棉织物表面。
图2 棉织物与阻燃棉织物的红外光谱图
由图3 可知,未涂覆原布纤维表面光滑,纤维之间各自独立,且存在缝隙;层层自组装棉织物表面变得粗糙,并且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纤维直径增大,纤维之间的间隙减小,说明CS 与APP 填充了棉纤维之间的间隙。同时也说明CS 和APP 已经成功沉积在棉织物表面。
图3 棉织物与阻燃棉织物在不同放大倍数(×500,×2 000)下的扫描电镜图
由图4 和表1 可看出,处理前棉织物的初始分解温度(T5%)为309 ℃,最大热失重温度(Tmax)为363 ℃,主要质量损失温度区间为309~374 ℃(约有70%的质量损失)。这主要归因于纤维素降解产生中间产物,中间产物进一步分解释放小分子如CO2和H2O 等。涂层整理后,棉织物的分解温度范围变大,主要热失重区间为249~400 ℃。此外,APP/CS 阻燃处理降低了棉织物的T5%、Tmax与最大热分解速率(Rmax);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阻燃棉织物的T5%和Tmax相应降低;但在高温(700 ℃)时的残炭量明显增加(最高可达36.8%)。这是由于APP 的热分解温度较棉织物低,分解产生多磷酸,促进纤维素提前分解成炭[27],形成的炭层可隔绝热量和氧气的传递,抑制了棉织物的进一步热分解和可燃性气体的逸出,进而提高了阻燃棉织物的阻燃性能。
图4 棉织物和阻燃棉织物在N2氛围下的TGA(a)和DTG(b)曲线
表1 棉织物和阻燃棉织物的热稳定性能
由图5 和表2 可以看出,阻燃整理后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原织物相比,阻燃棉织物可以保持燃烧后残炭的完整性。当阻燃棉织物的增重率为5.5%时,未取得较好的阻燃效果;当棉织物表面CS 和APP 的沉积量达到11.4%时,阻燃棉织物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燃烧3 s后自熄;当阻燃棉织物的增重率为16.7%时,点火器离开后火焰立即熄灭,阻燃效果更好。
图5 垂直燃烧实验中棉织物和阻燃棉织物的照片
表2 垂直燃烧数据
由图6 可知,燃烧后纤维表面变得粗糙,但仍能够保持棉纤维本身的形貌结构。APP/CS 组装层数为5层的棉织物燃烧后,纤维表面出现大量气孔,这是因为在燃烧过程中,APP 能催化棉织物和CS 脱水成炭,同时释放出大量氨气、水蒸气使炭层膨胀[25],能够阻挡热量和氧气的进入,有效阻止火焰的蔓延,阻止棉织物的进一步燃烧,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
图6 棉织物与阻燃棉织物燃烧后的残炭在不同放大倍数(×500,×2 000)下的扫描电镜图
(1)CS/APP 均匀地沉积在棉织物表面,APP/CS的加入降低了阻燃棉织物的T5%与Tmax,但是阻燃棉织物在高温区域的热稳定性得到改善。
(2)当CS/APP 增重率达到16.7%时,阻燃棉织物能够通过垂直燃烧性能测试,该阻燃棉织物能够离火自熄,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