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程华秋子
当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时,小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软硬两手抓”的策略取得了奇效,它天然地是互联网企业,又天然地是制造企业。产业互联网时代,小米生态链中已集聚产生数亿个实物连接,催谷了22家上市公司,还孵化了19家独角兽,市值版图达万亿元,起跑点超越了纯粹的互联网流量公司。
小米生态链成型,是雷军在有限资源下苦心孤诣打造投资版图的结果。通过小米集团、顺为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小米系投资的企业数量合计约900家,成为继腾讯、阿里之后影响力最大的CVC之一。2020年,小米集团两项投资收益之和约为270亿元,甚至超过当年净利润。如何驯服及共同建立、共同分享这个庞大的投资圈、生态链,构建相应的利益结构,成为最值得总结的小米经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或许能对小米造车具有多少成功可能性有所了解。
不过,膨胀下的小米宇宙,亦出现裂缝。首先,质优价低决定了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成本压缩到极致,必然侵蚀对方毛利。再者,小米能够切入的“蚂蚁市场”越来越少,同质化竞争越来越多。最后,对于小米自身而言,制造业属性决定了它难以不计成本地提高研发投入。小米系要想实现形象升维,贴上科技属性的标签,尚需努力。
创办小米的想法,其实是从雷军40岁生日那一天开始萌生的。2009年12月16日,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雷军步入不惑之年,他意识到,自己不想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过完余生,他想做一件以后回想起来能为之自豪和激动的事情、一件伟大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在飞跃了时间之海后,就是人们看到的今天的小米。
如今,小米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故事的公司,相关报道汗牛充栋。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安德森的免费理论尚被奉为圭臬,人们普遍认为,用软件免费获取用户是一个通用的思路。在BAT之后,滴滴、美团、今日头条无不是遵循这个思路创生的。而在2010年,小米却希望用“硬件+软件”切入的方式“逆向”创业。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壮举,它的关键前提是,硬件必须取得首要的成功。而在創立小米之前,雷军是一个从未参与过硬件制造的创业者。
从互联网时期(金山),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小米),再到物联网时代(生态链投资),雷军的想法和布局都在跟随时代不断迭代。当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时,小米“软硬两手抓”的策略取得了奇效,它天然地是互联网企业,又天然地是制造企业,在产业互联网大潮中,小米的起跑点超越了纯粹的互联网流量公司,其呈现的落地方式就是小米生态链。
为何要建立小米生态链?
科技时代的演进,主要差别体现在同时在线的数据源量级。PC互联网达到了1亿级别,移动互联网上升到十亿级的用户同时在线,而物联网时代,将会有百亿甚至千亿的连接同时在线,而这上百亿的连接,就是生态孕育的结果。
生态链最大的价值就是共赢。生态链越完整,系统越容易实现万物互联。有人说,苹果的生态在个人,小米的生态在家庭。小米以智能家居为入口,试错成本较低,设备扩散较快。
国金证券指出,未来的5年将是物联网做大连接的5年,连接的数量将定义物联网未来可能的市场空间。小米以手机为中心进行智能硬件生态布局,通过供应链规模和协同优势降低成本,通过高性价比路线孵化智能硬件爆款,同时在上游芯片、模组等领域同步布局,进一步产生协同效应。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同时拥有5件以上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除手机外)的用户已达740万,总AIoT连接数已达3.75 亿。
在打造小米生态链的过程中,投资是一个强有力的纽带。
小米集团(01810.HK)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小米集团自身已投资超过330家公司。加上顺为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机构的投资,小米系投资的企业数量合计约900家(含少量重合标的)。据新财富不完全统计,其中至少投出了2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6000亿元。加上小米集团自身4500亿港元市值及所投独角兽估值,小米系市值版图亦达到万亿量级。
相比腾讯投资意在实现海量流量的资本变现、阿里的投资围绕核心业务的生态补全等,小米生态链投资有着独特鲜明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一类是下游产品类投资,如紫米的充电宝和华米的手环等,一类是上游供应链投资,如对芯片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布局等。所有这些投资最终都清晰地指向小米掌门人雷军的终极目标:着力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小米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方便的互联互通涵盖智慧家居、出行等方方面面。
在盈利能力较腾讯、阿里明显偏弱的情况下,小米如何打造出庞大的生态链帝国?生态链内众多企业和产品是否交错重叠乃至内耗?其模式的闪光点和价值在哪里?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思考?剖析清楚小米生态链,才能真正揭开小米商业帝国的秘密。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或许能对雷军号称的创业最后一站?小米造车,具有多少成功可能性有所了解。
小米集团:投资330家公司,账面价值近600亿元
从2013年小米第一次提出生态链,到2020年小米有7家生态链公司成功上市,小米生态链布局成效颇丰。
2018年,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招股书披露其投资了90家公司。上市后,小米的投资版图迅速扩张,不论是总账面价值还是投资数量都节节攀升。
小米集团2020年报显示,其投资超过31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480亿元,同比增长60%。2021年半年报则显示,其投资33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达到579亿元(图1)。也就是说,仅半年时间,小米就新投资了20家公司,而这个数量显然还在持续增长,作为CVC,能与之一战的或许只有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及美团等头部公司。
由于所投公司上市带来价值重估,小米也产生了不菲的投资收益。2020年报显示,小米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收益由2019年亏损6.7亿元变为2020年净收益138亿元,主要即是由于金山云(KC.NSDQ)IPO而产生的摊薄收益。而此前该项产生的亏损主要由于爱奇艺的亏损所导致。
可以看到,小米集团2020年度的两大类主要投资收益(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权益法之投资收益)之和达到了270亿元,甚至超过了当年204亿元的净利润(表1)。
雷军的三大投资平台
小米集团年报中披露的投资情况,主要是小米集团(境内主体为小米科技)及其子公司的相关投资。事实上,雷军的投资版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图2)。
一是雷军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投资,如早期(2004年)雷军以个人身份展开的天使投资,代表作包括YY、迅雷等;雷军个人的天使投资机构顺为创业(2011年成立,雷军持股51%,其妻子张彤持股49%)的投资;创立小米后,雷军分身乏术,遂与许达来共同设立了顺为资本,这一平台类似于家族办公室。
雷军个人投资与顺为创业偏向天使投资;顺为资本也更为偏好VC、天使投资,投资轮次集中在A轮、Pre-A轮和A+轮,到了B轮,其领投次数开始降低,B轮以后则以跟投为主。顺为资本经常和小米集团协同作战,目前其仍持有小米约2.91%股权。
二就是以小米集团为主,尤其是其境内实体小米科技旗下几个子公司主导的投资,如小米武汉、天津金星投资及其附属的天津金米投资(2013年成立),其布局主要着眼于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孵化”。
三则是小米集团与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组建的长江小米产业基金,该私募股权基金以财务回报为目的,背倚地方政府资源,致力于投资智能硬件价值链上游的世界一流组件及制造公司。
这三者之间,既有战略上的协同,定位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但从大逻辑来看,无论是小米科技、顺为资本,还是小米长江,都是围绕着打造小米生态链布局。
据新财富不完全统计,小米系目前投资的上市公司超过22家,拟上市公司超过4家,独角兽达到19家。按照小米2021年上半年投资了330家公司,顺为资本投资了近500家公司,小米长江投资超过74家公司的数量,简单加总,则小米系总投资数量超过900家,但实际上,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有很多共同投资的项目,尤其是小米生态链公司布局上,两者协同作用明显。
小米投资的核心思路,在于用小米手機的成功模式复制一批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传统制造企业负责硬件产品部分,小米则提供品牌、渠道及智能化的赋能。二者联合,以低成本、走量的模式打造出高性价比的爆款。
按照雷军的构想,小米生态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图3)。
第一圈层是手机周边产品,包括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等,这部分产品可以依托小米庞大的用户体量,获得相比同类产品而言明显的优势。
第二圈层是智能硬件,包括电视、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等传统家电,另外也有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极客智能设备。
第三个圈层,主要包括毛巾、牙刷、旅行箱等在内的生活品,通过投资这类需求更稳定的产品,减少科技公司自带的不确定性。
近6年,小米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品的营收稳步提高,从2015年的87亿元增长到6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67%;而营收占比也增长1倍,从2015年的13%攀升到2020年的27.42%。这充分说明,小米已逐渐构建全方位的生态体系(图4)。
小米副总裁刘德将之形象地总结为“竹林效应”,即生态链企业就像一根根竹子,根系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集群的竹林,会产生远大于一棵大树的抗风险能力。
2015年,小米手机的重点产品“Note系列”没有达到预期销量,原计划登场的旗舰产品小米5也因为各种原因延迟发布,但生态链却带来惊喜,2014年小米上市的空气净化器、充电宝和手环,2015年上市的平衡车,2016年上市的扫地机器人,基本上全部爆发。
从小米财报也可以看出,其主营业务分为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三大块,不同板块间的业绩增速会有波动,但整体则平滑了风险,如2016年手机业务负增长,但 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同比增长43%,互联网服务营收同比翻倍,总营收同比依然正增长; 2017、2018年,IoT与生活消费品连续爆发,营收增速均超过80%,2020年增速下降到8.57%,但这一年手机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5%,互联网服务营收同比增长20%,小米总体也实现了20%增长(表2、3)。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制造生态链的上游公司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做屏幕的京东方(000725)、欧菲光(002456),做电池的欣旺达(300207),做显示器主板的视源股份(002841),做玻璃的蓝思科技(300433),做ODM代工的闻泰科技(600745)、工业富联(601138)……小米与它们业务往来虽频密,却几乎没有太多股权上的联结。
小米与生态链公司是協同模式,总体上可以用“共生互助”来概括。
小米在发展初期,一方面,通过投资生态链企业及与之业务合作,以高效的方式丰富了自身的产品体系,而且通过利润分成获得可观的财务收益;另一方面,生态链企业能获得小米在品牌、设计、销售渠道、供应链资源、资金、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支持,快速提高产品市占率,成长壮大。
在成熟期,随着生态链企业的成长壮大,它们会加速发展自有品牌产品,但是与小米的合作仍然可以为其带来品牌、渠道、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小米,由于与生态链企业之间存在着股权方面的联结,其乐于见到生态链企业壮大,并摆脱对自己的依赖,这时,投资收益将会凸显。
通过投资赋能和产品协同,小米和生态链公司形成强大的“兄弟联盟”。如此,小米能够保持轻体量低成本运转,避免未老先衰出现“大公司病”,同时又可以通过赋能独立团队,快速抢占物联网市场。
生态链建设早期,小米主要通过境外设立的People Better Limited、Red Better Limited来投资,如华米科技(Zepp.NYSE)和九号公司(689009)的股东里均有People Better。后期,小米主要通过境内的天津金米来投资生态链公司,代表标的公司有石头科技(688169)、乐鑫科技(688018)等。
据新财富不完全统计,天津金米对外投资超过150家公司,占小米集团对外投资的330家公司的近一半。因此,新财富重点观察了天津金米的投资情况。
在天津金米所投公司中,重点布局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游戏、影视等文娱内容类公司,如南派互娱、东阳不世影业、块块互娱、河马游戏等;一类则是产品类公司,如米兔智能故事机、重庆峰米、猎声科技、石头科技、趣睡科技、素士科技等;也少量布局了如慧算账、薪资通等企业服务类公司,龙旗股份等上游代工厂商,老虎证券等金融类公司(表4)。
从表4中还能看出更多信息。
从投资比例来看,据新财富统计,天津金米共投资156家公司,其中对8家公司的持股比例介于20%-50%之间,这一区间持股可以视作“具有重大影响”,比如,对智谷技术咨询持股比例50%;而对148家的公司持股比例在20%以下,占比达到94%,“参股不控股”的原则贯彻得很彻底。
从融资轮次来看,金米偏重于早期投资风格。披露了投资轮次的105家公司中,金米在天使轮投资23家、Pre-A轮投资13家、A轮投资28家、A+轮投资10家、B轮投资16家、B+轮投资2家、C轮投资6家、C+轮投资3家、D轮投资4家。其中,B轮之前占比合计高达70%。
投资轮次越早,入股成本越低,再加上“参股不控股”的低持股,这样才能做到广撒网。小米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要撬动建设如此庞大的生态圈,决定了金米的投资风格。
不得不说,小米在打造生态链时踩准了产品爆发的时间线,2013年推出的充电宝,2014年上市的空气净化器、手环,2015年上市的平衡车,2016年上市的扫地机器人,全线爆发。
其中,紫米科技2013年年底推出了第一款小米移动电源,两个月后销量即问鼎全球第一,2015年移动电源销量达2000万件;推出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已是全球第一大可穿戴厂商;智米科技的空气净化器在2016年销量超过200万台,2017年超300万台,位于行业前三;纳恩博生产的平衡车已成为市场领导品牌,并收购了全球平衡车开创者Segway。
拆解小米生态链的投资轨迹和投资逻辑,可以发现,其主要是按照三个圈层(手机周边产品、智能硬件、生活品)由近及远来布局;关系的亲疏上,也存在自己孵化、先找供应商再投资、直接跟上市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三种不同的模式。
总结起来,小米在对生态链公司的扶持与利益关系处理上,把控已较为熟练。
在技术合作上,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同设计和研发产品,小米独家或与生态链企业共同享有硬件产品的设计专利和技术专利。
在利益分配上,由小米直接孵化的生态链企业,需严格遵循小米要求的生态链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完成后,生态链企业只能将协议约定的小米定制产品销售给小米,不能私自对外销售,在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小米需按照约定买断上述产品;产品最终销售完成后,小米需按照约定的比例向生态链企业就所实现的利润进行分成。
在万物互联的大战略下,为了促进硬件产品与米家App及IoT平台的整合,小米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可无缝接入其智能设备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生态链企业无须大量投资开发复杂的综合软件,仅须编制通信协议。
小米生态链初代典范:紫米和华米
小米第一家生态链公司是紫米。市场上流传着“先有紫米,后有生态链”的话,足以证明紫米在小米生态链公司中的开山地位。
紫米成立于2012年,2013年成为小米产业生态链成员,负责研发小米移动电源及相关配件。2013年底,凭借 10000毫安时(mAh)的高容量、先锋简洁的工业化设计和69元的实惠价格,小米移动电源一炮而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小米移动电源销量突破1亿件。
做移动电源的逻辑,首先在于分享手机市场红利。2013年,小米有了固定的1.5亿成熟活跃的用户群,刘德认为要打造质高价优的手机周边产品,来享受手机销售的红利。所以2013年,小米关注的第一个投资圈层就是手机周边。
另一个契机则是,当时推移动电源的本质是做尾货生意。2013年,苹果推出的iPad没有如预期发展,导致大量iPad电芯剩余。而当年除了联想外,其他PC厂商业务都在萎缩。雷军意识到最常被用于笔记本电池的18650电芯(18650是锂电池的鼻祖,其中18表示直径为18mm,65表示长度为65mm,0表示为圆柱形电池)必然会有大量剩余,以此来进入移动电源市场,质优价廉,可以碾压山寨品牌。
雷军请来张峰做移动电源。张峰是原英华达的总经理,在2011年小米还初出茅庐、无人接单的时候,张峰第一个答应代工生产小米手机。
就这样,紫米诞生了。小米帮助紫米定义产品、设计产品,并背书供应链,授权其使用小米品牌,在小米的电商平台上销售。
后来,紫米成为小米生态链其他企业的供应商,帮助它们完善电源技术。纳恩博的9号平衡车对电池有很大的需求量,这也是平衡车很大一部分成本,关系到平衡车的定价。所以业务初期,纳恩博订购电池,第一个找到的就是张峰。
2020年5月,小米集团对外发布公告,宣布以1.03亿美元收购紫米公司27.44%股份,其中2578万美元以现金支付,其余7706万美元由小米集团配发的54,379,044股偿付。交易完成后,小米集团将拥有紫米49.91%的股权。紫米因此成为小米唯一收购的一家生态链公司。
移动电源成功后,2014年,小米手环面世,成为小米生态链的扛鼎之作。没错,这个79元的小米手环,就是让雷军在B站鬼畜区出道的那个印度发布会上所说的要give everyone的“free mi band and colorful strap”。
小米手环上市的第二年,供应商华米科技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在手环之后,华米与李宁品牌联合研发了智能跑鞋,全面探索可穿戴设备的市场。2015年,华米推出自有品牌的新手环品牌Amazfit,跳出了小米的主流用户群体,定价299元,是小米手环的4倍,意图开辟高端市场。
华米的成功,背后主因是小米强大的供应链赋能。
作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手机对于供应链的要求最高,电子领域高精尖的技术都集中在手机领域。当小米把手机供应链做通后,便拥有了大量制造供应链体系的资源,再做其他产品就相当于“降维打击”,不仅降低成本,而且最优质的供应链系统都能为己所用。而普通小企业没有整合供应链的能力,在整个供应链上缺乏话语权。
在华米做手环之前,手环成本很高,进口手环上千元左右,而通过小米的供应链赋能,华米能够通过批量生产,将成本控制得非常低,手环零售价可以在100元以内,一年卖出1200万只。
2018年2月8日,华米科技在美国纽交所正式上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统计,2018年,华米科技已经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智能可穿戴厂商。上市时,顺为资本持有华米科技15.7%股权,拥有20%投票权;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 14.8%,拥有18.9%投票权;因此,雷军系公司持股30.5%,投票权合计38.9%,为华米科技实际上的第二大股东。
生态链公司优等生:石头科技 5年造富
做手环的华米、做耳机的1MORE(万魔声学)、做移动电源的紫米,都属于小米生态链的第一个圈层;做净水器的云米、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则属于第二圈层。
其中,石头科技是目前唯一一家作为生态链公司的代表,出现在小米集团年报中的公司。小米2019年年报中提及,“2020年2月,我们投资的石头科技在科创板上市,这是小米生态链公司中首家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代表了中国资本市场对我们生态链业务模式的认可”。
1982年出生的昌敬,为腾讯、百度前产品经理,2014年创立石头科技,并顺利拿到了“小米系”投资,加入小米生态链。
石头科技依靠给小米代工扫地机器人起家。研发阶段,小米仅指派一名产品经理、一名项目经理、一名ID设计人员,分别负责产品定义、项目进度跟踪及ID设计,具体的研发则由石头科技指派的研发人员独立完成。从投入资金角度来看,产品研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石头科技全部承担,共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及维护管理费用由石头科技和小米共同承担。
可以看到,石头科技主要提供产品和技术,而小米主要提供品牌、渠道与供应链等支持,双方通力合作下,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市场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小米成为了石头科技的客户、分销渠道和股东。石头科技作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为小米提供定制产品“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及相关备件。不过,石头科技对小米的依赖度正在快速下降,2016-2018年,石头科技与小米集团的交易金额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是100%、90.36%和50.17%。
创业5年后,2020年2月21日石头科技上市,昌敬的身家膨胀到67亿元。而小米系亦收获颇丰,其通过天津金米、顺为资本,合计持有石头科技18.53%的股权,按发行首日收盘价市值计算,账面价值约66.71亿元;穿透到雷军个人,则其持有石头科技2.74%的股权。
定制芯片商:帮小米把IoT模组成本降到9.99元的乐鑫科技
同在科创板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除了石头科技外,还有乐鑫科技和晶晨股份(688099)。不过,跟石头、华米由小米直接孵化,从设立起就开始介入不同,乐鑫科技、晶晨股份是在跟小米产生合作后,被小米投资的。
小米和乐鑫科技、晶晨股份的合作,主要在芯片领域。
自2014年进军物联网行业以来,小米的IoT平台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雷军表示,小米IoT平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小米因此需要大批量的芯片,应用于扫地机器人、音箱等产品。
为什么找到乐鑫科技?因为便宜、成本低。这与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小米,不谋而合。
成立于2008年的乐鑫科技,采用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经营模式。其主营的物联网Wi-Fi MCU通信芯片,附加值相對较低,技术要求也不算太高,但是应用范围广、市场很大,是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支付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传感设备及工业控制等物联网领域的核心通信芯片。
小米找到乐鑫科技的时候,后者芯片年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片,小米意识到,如果乐鑫的芯片能应用到小米的IoT模组,将大幅降低模组的成本。果不其然,和乐鑫合作后,小米IoT模组成本逐年下降,2018年宣布降到了9.99元。
而乐鑫科技也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并接受了小米的战略投资。乐鑫科技招股书显示,上市发行后,天津金米持有乐鑫科技1.88%的股权,雷军通过天津金米持有乐鑫科技0.07%(31.41%*11.85%*1.88%)的股权。而小米也是乐鑫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之一。
除了乐鑫科技,小米同样入股了其智能机顶盒供应商?晶晨股份。
晶晨股份主营业务包括多媒体智能终端SoC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其所生产的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和AI音视频系统终端芯片,应用于TCL电视、创维电视、小米等系列产品中。
2018年11月,小米全资子公司Pepole Better以250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9亿元)的价格,获得了晶晨半导体3.51%的股份。晶晨股份上市后,Pepole Better仍然持有3.16%的股权,截至2022年1月10日,晶晨股份市值已经达到487亿元,Pepole Better持股市值15.38亿元,账面浮盈高达13.79亿元,收益率超过8倍。
除了小米,晶晨股份还将TCL、创维也拉入股东阵营。其中,TCL持股比例达到10.16%,目前为晶晨股份第二大股东。
与石头科技类似,乐鑫科技、晶晨股份对下游几个重要客户的深度绑定,可以保证订单和出货量,降低研发的风险,但客户集中度过高,也会影响其市场开拓。
和上市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在小米生态链公司中,最外延的一层关系,是小米通过和上市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来孵化相应的产品,实现共赢。这类生态链公司中,峰米科技、润米科技是代表(表5)。
以润米为例,小米系在润米初期占股37.46%;2017 年,润米母公司开润股份从小米系手中收回一半的股权,小米系对润米的持股降低到18.74%,保持小米参股而不控股的战略。
峰米科技跟润米的股权结构类似。
峰米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小米系和光峰科技联合成立,光峰科技为其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9.18%;小米系(天津金米、顺为科技创投)的持股占比合计21.2%。其主营业务是大屏激光电视整机、智能微投、新型智慧商显、影音娱乐产品等,旗下产品有米家激光投影电视、WEMAX ONE激光投影电视等。
峰米科技第一款产品“米家激光投影电视150英寸”在小米网众筹上线不到24小时即提前结束,完成2055万元的成绩,一举创造了“最快破千万众筹项目”、“最快破二千万众筹项目”、“最高众筹金额”和“单日众筹金额最高”等多项小米有品众筹平台纪录。
此外,为小米代工耳机的万魔声学,2017年底通过股权转让,间接取得了共达电声(002655)的控制权。随后,共达电声拟通过定增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万魔声学100%股权。
虽然因万魔声学与小米生态链的渊源,这一方案备受市场看好,但直至2020年7月18日,共达电声还是在公告中表示,受疫情影响,万魔声学虽然业绩持续增长,但是增幅不及预期,完成当年的业绩承诺存在不确定性,决定终止该交易。
2020年12月7日,放弃重组的万魔声学开始接受上市辅导,全力冲刺IPO。而共达电声的控股股东也在2021年11月变更为无锡韦感半导体。
与小米并肩出现在华米科技、石头科技股东名单中的顺为资本,投资定位和小米并不完全一致。
小米集团的投资主要是找到有发展潜力的伙伴企业,通过投资入股与其创建关系,最后为小米未来的商城和线下店提供可控、可靠的供应商。
而顺为资本更像是传统的VC,它主要追求资本回报,基本的投资逻辑是在未来通过上市或者转让股份退出。可以说,顺为资本是雷军个人早期天使投资的拓展和延伸。
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许达来曾在采访中表示,雷军参与顺为的所有重大决策,投委会会议每次都参加,目前顺为所投的所有项目,雷军都要亲自看、亲自决定。合伙人李锐也表示,顺为创立以来,基本上每一个投资案例的创始人雷军都见过。这让顺为的投资充满了雷军风格,对被投企业不只是财务的帮助,还有方向的引领和孵化。
成立10年,顺为管理了规模总计50亿美元的五期美元基金,及50亿元人民币的四期人民币基金;投资了近500家优秀企业,其中包括了15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市值超100亿美元),及50家左右的独角兽公司(市值超10亿美元)。这些项目覆盖智能硬件、生活消费用品、教育、游戏、社交网络、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等领域,而且重点布局早中期项目。
顺为背靠着强大号召力的雷军和小米,拥有庞大的战略資源,辅助构建小米生态链。
某种程度上,顺为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能起到对行业的“瞭望”作用。对于顺为的定位,许达来将小米比为“心脏”,而顺为是“血液”,“有了我们(顺为),小米就多一双眼睛、多一双腿”。许达来曾表示,顺为资本投资智能硬件,首先产品要适合小米的核心用户,并能和其他小米产品互动,形成结构性互补;创始人要高度认同小米的商业模式和整套价值观、方法论?单品海量,追求极致、高性价比、口碑营销、粉丝经济,不着急盈利。
其与小米共同投资的项目主要处于硬件、软件、内容等领域,包括爱奇艺(IQ.NSDQ)、趣头条(QTT. NSDQ)、51信用卡(02051.HK)、华米科技、紫米科技、趣睡科技、万魔声学、猎声电子等(表6)。
不过,在爱奇艺这笔投资上,顺为和小米都损失不小。小米集团2019年年报显示,其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亏损由2018年的6.14亿元增加9.3%至6.7亿元,主要是由于当年爱奇艺导致的亏损增加至7.33亿元。这意味着,同样持股爱奇艺的顺为资本也遭遇了投资减值损失。
随着小米生态链体量的壮大,其间公司逐渐从依赖和被依赖转为双向选择的战略伙伴关系,不少公司寻求上市。它们跟小米的合作生态、模式以及自身的现状和困境,都展现得更为清晰。
上市后的小米生态链公司,“去小米化”成为其关键词。一方面,它们想减轻对小米的依赖,但是一方面,又担忧减轻小米的依赖后带来的风险。一方面,想摆脱小米的影子,另一方面又在模仿小米的老路。
通过小米,生态链公司打破从0到1的壁垒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实现从1到100。
它们享受了小米的渠道、品牌、资本,以及生态圈协同下可以共享的资源。这是助推,也是桎梏。因为在小米的影子下生长,这些生态链公司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快速上市的背后,它们的问题也逐渐浮现了出来。
小米的质优价低,来自“剥削”生态链公司毛利率?
以“软件+硬件+服务”的模式打开手机市场的小米,一直强调其硬件毛利率不高于5%,继而把“性价比”的这套价值观也传导给了生态链公司。
“共生共赢”无疑是小米生态链的主旋律,但质优价低不可避免导致“利润变薄”,这也是双方伴生的主要矛盾点。
九号公司和石头科技在招股书中,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方面担心小米减少采购,收入受影响;另一方面又担心给小米供货太多,拉低整体毛利率”的矛盾感。
为小米代工平衡车的九号公司,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其与小米关联的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3.76%、57.31%和 52.33%,占比很高。而且,小米集团为九号公司定制产品独家分销渠道的唯一客户。
此外,招股书提到,九号公司对小米集团销售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22.46%、20.79%和15.11%,由于小米主打性价比,且主要采用利润分成模式,因此,小米定制产品的毛利率低于自有品牌产品。
石头科技也在招股书中指出,其米家手持无线吸尘器2019年1-6月毛利率为13.58%,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由于米家吸尘器为小米定制产品,由小米负责终端销售,无论是直接销售模式,还是分成模式,小米均参与利益分配,导致公司的毛利率低于同行。
为自证其毛利率的合理性,石头科技甚至在招股书中列举出多家生态链公司的毛利率来比对(表7)。
如峰米科技自2017年开始与小米合作,其2017年激光电视的收入主要来自小米,占比高达95.43%,这使得该业务毛利率仅为19.79%;到了2018年,小米贡献收入占比下降至80.38%,该业务整体毛利率升至26.5%。
另一大焦点问题则是利益分配。《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着重讲了生态链公司如何孵化、协同、共生;而在小米的10周年自传《一往无前》中,则更直观地展现出了小米对生态链公司成本的控制。
2015年,小米开始对生态链公司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比如,石头科技招股书披露,小米的定制产品采用分成模式,按照其在小米公司的各种渠道实现对外最终销售后,产生的净利润按照双方约定比例 50%:50%分成。对渠道而言,50%的分成并不算低,这是因为小米无形中还提供了品牌价值背书,减少了生态链企业的营销费用。而利润、知识产权和用户数据,则由双方共享。
由于小米掌控终端销售收入,越是在生态链公司的早期,小米越掌控着其现金流命脉,这也是小米能拿捏生态链公司的根本原因。
随着生态链公司规模的扩大,小米制定了统一的业务合作协议范本,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定分成(营业收入-成本)依据,这就对成本的真实性有了严格的要求。成本报价不但要真实,还要有无限期、可追溯的违规惩罚机制。
负责建立成本考核机制的赵彩霞(彼时为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对此的解释是:“小米没有办法一颗料一颗料去审查成本,但是合同里要有规定,如果有证据表明供应链公司虚报成本,将对其处以10倍以上的罚款。”为执行这个规范,小米表示,如果不签这个协议,就停止对生态链产品的订单采购。巨大压力下,生态链公司陆续签订协议(图5)。
石头科技招股书中,详细披露了成本价格主要包含原材料成本、代工费、模具摊销费、物流费用等费用,按照双方确认的成本报价单确定。分成方式计算标准如下:公司的分成金额=小米通讯销售数量×(销售价-公司的成本-小米通讯的成本)×公司分成比例。其中,小米通讯的成本来自运费及其他销售费用。也就是说,双方的成本都相对透明,这样可以避免对方虚增成本,导致售价提高。
而这些生态链公司在上市后,开始去小米化,毛利率逐渐上升。2016-2018年,小米渠道占石头科技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100%、90.36%、50.17%和 43.01%,占比连续下降;石头科技的毛利率则小幅上升,分别为19.21%、21.64%、28.79%。上市后,石头科技的毛利率继续提高,从2019年的36.12%上升到2020年的61.32%。
最早一批在美股上市的华米科技,也是“去小米化”明显。2017年之前,华米科技产品几乎全部为小米贴牌,2017年起,其自有品牌产品占比逐渐上升,从2015年的0.19%升至2018年的 11.27%。2017年后,华米科技的毛利率稳定提高到了25%左右,而2015年时只有12.34%。
能切入的“蚂蚁市场”越来越少
按照刘德的总结,生态链企业享受了小米的四大红利,即品牌红利、用户红利、渠道红利和海外红利,因此能用两三年时间迅速成为一家营收十几亿元的公司。
但发展壮大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么多生态链企业,在单品爆款出现后自然会进行产品和业务扩张,产生交叉重叠甚至竞争在所难免。比如在小米有品商城,米家品牌“扫地/扫拖机器人”品类就有5家不同供应商:杉川机器人、追觅科技、石头科技、云米科技以及银星智能。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小米希望看到的。2015年前后,小米曾提出“两年内独家赛道”的承诺,但两年后会引入适度竞争。
从现实看,虽然不同企业也有不同诉求和意见,但绝大多数生态链公司能服从小米的战略,产品质量和服务基本表现稳定,没有给小米品牌声誉带来威胁。
真正的挑战是,小米能切入的“蚂蚁市场”越来越少,而同质化竞争却越来越多,直接的结果就是小米推出的爆品数量下滑,难度的增加。小米财报显示,2020年手机业务实现了25%的收入增长,AIoT和互联网服务仅实现11%的增长,生态链业务增速正在放缓。
不过,2021年一季度报显示,小米AIoT业务增速超40%,主要原因是有些生态链企业将爆品悄然在海外市场复制的结果。
物联网的巨大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企业全力深耕,其中不乏像华为这种IT巨头的All in One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也有像海尔、格力这种家电巨头的智慧家居等。群雄逐鹿之下,小米的压力并不小。
上市前的圈子互抬:趣睡科技部分客户来自小米生态链公司
并非所有小米生态链公司都如石头科技、九号公司般幸运,顺利上市。帮小米代工智能床垫的趣睡科技、LED灯的易来智能,就因“科技属性”缺乏备受诟病,IPO受阻。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它们最回避不了的就是“与小米合作中的业务独立性、依赖性、技术来源”等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市场最关注的是,这种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可信度有多高?
易来智能成立于2012年,主要聚焦于智能照明灯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小米定制智能照明产品的供应商,拥有米家品牌和自有品牌两大类产品,自有品牌包括Yeelight及Yeelight Pro全屋智能照明系统。2020年12月,易来智能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
在科创板IPO问询中,科创属性绝对是关注重点。而IPO前后,易来智能深陷专利纠纷。2019年10月,Signify Holding B.V.(昕诺飞,前身是飞利浦的智能照明部门)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方法院向易来智能发起专利侵权诉讼。2021年年初,鸿雁电器指控易来智能的智能硬件产品落入到鸿雁电器的某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将易来智能告上法庭。2021年8月3日,易来智能主动终止了科创板IPO之路。
另一家公司趣睡科技同样命途多舛。趣睡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为高品质易安装家具、家纺等家居产品,其核心品牌8H床垫在消费者群体中有较高知名度,所谓“8H”指的是8小时好睡眠,也是品牌的追求。
2020年7月,趣睡科技开始冲刺创业板,但和易来智能命运相似,其“科技属性”遭到质疑?智能床垫的科技性何在?
2018-2020年,趣睡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33.53万元、630.92万元、614.86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11%、1.14%、1.28%。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率均值为1.96%、2.3%、1.99%,趣睡科技的研发费率相比明显较低。
与此同时,2018-2020年趣睡科技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079.12万元、8267.88万元、4512.17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2.66%、14.97%、9.43%,远高于同期的销售费用率。显然,趣睡科技“重销售而轻研发”。
此外,截至2020年10月31日,趣睡科技获得的117项专利中,85项是实用新型专利,另外32项是外观设计专利,没有一项发明专利。
2018-2020年,趣睡科技通过小米系列平台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比别为79.81%、75.56%、68.2%。
对小米系的依赖逐年递减,但新财富发现,2020年,趣睡科技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比仅39.36%,其中小米集团占比仅21.45%,显著低于小米系68.2%的销售收入占比。这意味着,趣睡科技营收爆表,小米生态链公司的作用不小(表8)。
事实上,招股书显示,除了有品、瓦力两家小米“直属”公司外,纯米、玺匠文化、润米科技、石头科技、薪资通、花花草草科技、峰米科技、猎声电子、美高厨具、华来科技共10家“眼熟”的小米生态链公司,都成为趣睡科技客户。它们组成小米系,集体为拟上市的趣睡科技创造营收、“抬桥子”(表9)。
而这是否能持久呢?
其实,深受科技属性困扰的,又何止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自身以互联网营销出道,研发相对薄弱,或是小米估值难以提高的主要障碍。
某种程度上,小米的生态链产品甚至包括小米手机本身,都不具备绝对的不可替代性。这也是小米投资生态链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米的根本属性还是制造业。在小米10周年演讲上,雷军明确了“互联网+制造”的未来方向,给出了愿景:“下一个10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在竞争激烈的手机红海市场,雷军曾对彼时尚未从华为剥离的友商荣耀,放出诸如“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教一教对手什么叫性价比”的狠话。但是作为制造业的“侵入者”,擅长营销和整合资源的雷军,对制造业巨头美的、格力十分友好,小米不仅与美的集团互相持股,还拉来格力进入到小米长江基金当大LP。
性价比意味着低毛利,制造业属性决定了小米赚的都是辛苦钱。相比华为,小米的盈利能力不太稳定,2016年遭遇供应链危机时其净利润仅有5.53亿元,2017年,若不计入“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则盈利54亿元。
上市后,小米业绩依然不稳定。2019年,小米净利润同比下降25.89%至100.44亿元;2020年,净利润又翻了1倍达到203.56亿元。而2016-2020年,华为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储备都远强于小米,且净利润增长较为稳定,直至2020年增速才略有下滑(表10)。2016-2020年间,小米扣非净利润规模合计仅122亿元,不足华为2020年净利润的1/5。
赚钱能力的强弱,利润的厚薄,決定了小米无法不计成本地投入研发。相比华为每年超过14%的研发费用率,小米的研发费用率不到4%。2016-2020年华为的研发费用合计超过了5411亿元,是小米277.81亿元的19倍。尽管高端芯片供给不足,手机业务增长承压,2020年华为的研发费用依然同比增长7.7%,达到1418.93亿元(表11)。
虽然小米跟华为此前的竞争主要在手机业务,如今华为的荣耀品牌已经剥离,但有意思的是,华为和小米的竞争并未停止。
近年,华为和小米都同时布局了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是,华为的切入点在于5G基础支撑下的智慧城市等,新能源汽车的切入点也在于操作系统;而小米是以手机作为链接智慧家居的终端来销售硬件,新能源汽车也是整车的生产,本质上还是组装,做的是自己擅长的“制造+营销”。
物联网时代,“最大”的终端,除了手机,就是汽车。雷军曾经在直播中畅想:在汽车里安装新风空调,用户可以放心在车内睡觉;北方地区冬天天气很干燥,车内可能会装上加湿器;针对雾霾严重的城市,车内空调也将扮演空气净化器的角色。雷军对于汽车的设想,显然是手机所连接的智慧家居的场景迁移,也就是说,生态链产品不少可以复制、搭载到小米汽车内。
而雷军对于小米的首款车型的定位,同小米手机一样亲民。虽然定位中高端,但价格在10万-30万元之间。
小米标榜科技公司最大的障碍,绕不开的是手机芯片。研发费用投入的不同,则直接体现在华为和小米的自研手机芯片上。相比华为海思麒麟的十年磨一剑,小米的澎湃芯片命途多舛。
2014年10月,小米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北京松果电子,次月,松果电子以1.03亿元的价格买到了大唐电信旗下联芯科技开发和持有的SDR1860平台技术。这是澎湃芯片的技术基础。
历时28个月,2017年2月,小米研发制造出澎湃S1芯片,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全球第四家拥有自主研发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但因为存在缺陷,澎湃S1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小米手机中。
2019年4月,松果电子进行重组,部分团队分拆组建新公司南京大鱼半导体,专注AI和IoT芯片,松果则继续聚焦手机SoC芯片研发。同年5月,大鱼半导体推出首颗内置GPS/北斗的NB-IoT双模芯片大鱼U1。
尽管,在阔别澎湃S1芯片4年后,2021年3月26日,小米再次亮出“我心澎湃”的海报,高调地宣布其自研芯片的回归,推出的一颗澎湃C1芯片,搭载在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中。但与动辄数十年的芯片孵化周期相比,小米的薄利或难以支撑。投资成为最优选择。
围绕投入风险更大的芯片领域,雷军选择借用更高的社会资本杠杆。
2017年12月,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简称“长江产业基金”)与小米发起设立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目前总规模已达到120亿元,重点投资于小米系分拆业务、手机及智能硬件供应商、小米生态链晚期项目、芯片及AI相关业务。
共同发起方长江产业基金,成立于2015年12月30日, 是经湖北省政府批准,省级财政出资400亿元发起设立。官网显示,其通过与国内外各类资本合作发起设立若干支产业投资基金,旗下有规模2000亿元的湖北省长江产业基金群。产业基金再通过设立子基金或重大项目直接投资的方式,最终形成约1000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湖北(图6)。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小米合作,长江产业基金还与蔚来汽车、航天科工、联想集团、吉利汽车、京东方等分别设立了9个专项基金。其中,京东方产业基金的设立规模也达到了120亿元。
围绕核心供应链企业投资,横扫细分领域优质标的
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成立之后,雷军选定了四大核心领域,分别是半导体、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表12)。
通過超过百亿规模的小米长江进行投资,不仅能让小米增强供应链话语权,更重要的也是小米造芯路上的另一种选择,让其间接或者直接掌握更多且更全面的半导体核心技术,建立自身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
芯片也是小米长江迄今为止出手最多的一个赛道。
据新财富统计,成立3年,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已经投资了74家公司,芯片类企业则高达28家,并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到元器件再到IC设计等几乎整条产业链的覆盖,包括基带、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智能音频SoC、CIS和FPGA在内的多个芯片产品,而且还延伸到了材料、设备等赛道。比如芯原股份(688521)是“芯片定制+IP授权”第一股;隔空智能是国内首家单芯片射频与微波雷达供应商;帝奥微电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
其中,格科微(688728)、乐鑫科技、晶晨股份、恒玄科技(688608)等芯片类企业均已经成功IPO。
可以说,小米长江几乎把半导体细分领域、腰部以上的优质标的都“横扫”拿下了。
这与小米的产业战略息息相关。目前,被投企业中已经有多家产品进入到了小米供应链,和小米形成协同发展,比如好达电子、云英谷科技、南芯半导体和方邦股份(688020)等。
南芯半导体是一家电源管理芯片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升降压电源管理(Buck-Boost)技术为核心,推出了中国首个全系列升降压电池电源解决方案。目前,南芯的芯片已经进入小米、华为、OPPO和欣旺达等知名厂商供应链。
除了小米长江,小米旗下顺为资本、武汉珞珈梧桐、天津金米、People Better等公司从2018年前后都开始投资芯片企业。比如,People Better投资的晶晨半导体、武汉珞珈梧桐投资的聚辰股份(688123),在各自领域均是市场份额的“隐形冠军”,并已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而华为与小米再次出现交集。小米长江所投的芯片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同样为华为旗下的哈勃所投资,它们分别是思特威、好达电子、昂瑞微和纵慧芯光。
其中,思特威主要产品是高性能CMOS安防监控图像传感器芯片,2021年10月,思特威获得了国家大基金二期入股。
此外,小米长江近期入股的泰凌微电子,国家大基金是其第一大股东;2020年入股的灿芯半导体,第一大股东为中芯国际;而TWS(无线蓝牙耳机)第一股恒玄科技、翱捷科技(688220)的股东中,则出现了阿里巴巴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长江的芯片版图里,出现了明显的上海张江“势力”。上海张江,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中国“芯”高地、投资热土。
如果说上海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一面旗帜,那张江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摇篮。数据显示,张江已经聚集了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企业200余家。上海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过半来自张江,代表性企业如移动智能终端芯片领域的紫光展锐、智能卡芯片领域的华大半导体和复旦微电子、传感器领域的格科微电子和深迪半导体、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韦尔半导体、半导体存储的美光半导体等。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十大企业名单中,有3家张江企业入列,分别是紫光展锐、华大半导体和格科微。
而在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芯版图里,企业来自张江的比例位于前列。如2020年其所投37家企业里,10家来自张江,分别为翱捷科技、格科微、灵动微电子、瀚昕微电子、灿芯半导体、芯来科技、南芯半导体、隔空智能、思特威和泰凌微。这些企业多为IC设计厂商,产品涉及RISC-V、MCU传感器、快充芯片以及定制化芯片等。总体上,小米长江投资的4家张江企业已经在科创板上市,即芯原股份、恒玄科技、格科微、翱捷科技。此外,纳芯微也正在冲刺科创板。
参投为主,上市公司形成率达到11%
具体来看小米长江投资的回报情况。由于布局集中于芯片企业,小米长江也赶上了“硬科技投资”的热潮,上市公司形成率较高,接近11%(投资74家,其中上市公司和已过会公司达到8家),且享受到了较高的上市估值水平。
小米长江投资的风格,跟小米类似,也是参投为主。目前从已经上市的芯片公司来看,小米长江的投资金额不超过1亿元,持股比例3%左右。唯一投资过亿的芯源股份,总投资额达到了3亿元,持股比例达到5.55%,账面回报5倍左右,浮盈15亿元。而投资的恒玄科技,5400万元的成本,如今已经翻了16倍,持股市值达到9.48亿元,是小米长江一笔成功的投资(表13)。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长江的投资中,出现了很多头部公司的子公司。比如,赣锋锂电是赣锋锂业的子公司,估值达到53亿元;苏州明皜是苏州固锝子公司,主营国产MEMS传感器。而长晶科技和比亚迪半导体则是长电科技和比亚迪分拆出来的半导体优质资产(表14)。
与投资初创公司不同,这5笔与头部公司相关联的投资,小米长江所投金额较高。除了对苏州明皜的投资金额只有4000万元,对其他4家公司的投资都过亿元,其中,对比亚迪半导体的投资达到4.5亿元,后者对应估值则达261亿元。
这5家公司里面,入股时估值最高的是睿力集成,达到396亿元,超过了不少二级市场的芯片公司估值。
睿力集成100%持股的长鑫存储,是由清华系芯片公司兆易创新担任GP,牵手合肥市政府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联合成立。
兆易创新是国内的存储芯片龙头,主要业务为闪存芯片及其衍生产品、微控制器产品和传感器模块等。目前,兆易创新的产品线包含了NOR闪存、NAND闪存、MCU、DRAM产品。
长鑫存储主攻DRAM市场,目前,中国主要的DRAM制造厂商为福建晋华、长鑫存储、紫光南京,但紫光南京的量产环节主要仍在台湾力晶进行,仅福建晋华与长鑫存储为大陆自产。
长鑫存储的技术主要源于已经破产的德国奇梦达,奇梦达是英飞凌半导体剥离出来的DRAM 芯片公司。长鑫存储是安徽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目标是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首个自主研发的DRAM制造基地。目前,长鑫存储月产能已达4万片/月,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
除了重兵布局芯片赛道,小米长江还在加速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泰治科技深耕“工业4.0”,为集成电路、LED、PCB、新材料等高科技制造业提供生产全流程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
2018年,小米长江投资了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鑫信腾。作为小米的主力检测设备供应商,鑫信腾在小米各产线产能提供助推,是小米北京亦庄无人工厂设备供应商之一。
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小米同样布局颇深。如今的小米,已经不满足于生态链的3个圈层,开始启动造车。2021年3月,小米宣布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正式立项,初期将投入100亿元,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
在此之前,谨慎的雷军已通过投资布局生态圈,在各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早在2013年,顺为资本成为蔚来汽车的第一个机构投资者。从特斯拉到国内诸如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小米一直在积极接触。
而仅在锂电池领域,小米长江精准投中了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蜂巢能源、赣锋锂电、珠海冠宇(688772)4个优质标的。目前,珠海冠宇已经上市,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为独角兽。
珠海冠宇成立于2007年,主要产品为消费类聚合物软包锂电池,产品主要应用领域涵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领域。
2020年,珠海冠宇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合计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五。小米是珠海冠宇2020年的第二大客户。
目前,珠海冠宇已经登陆科创板,小米长江持有珠海冠宇3.7%股权,为其第五大股东。
赣锋锂电是赣锋锂业的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13日,注册资本21.36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当前,赣锋锂电在液态锂电池与固态电池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蜂巢能源在2018年剥离出长城汽车,目前其已在江苏常州(20GWh+40GWh)、德国薩尔州(24GWh)、浙江湖州(20GWh)、四川遂宁(20GWh)、安徽马鞍山(28GWh)和南京溧水(15GWh)、四川成都(60GWh)设立了生产基地,合计投资910亿元,对应产能超过200GWh,达到227GWh。客户方面,蜂巢能源已经拿到包括吉利、东风等主流车企在内的25个销售定点。据悉,蜂巢能源正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中创新航也已设立常州、洛阳、厦门、成都、武汉、合肥六大产业基地。其2021年规划产能100GWh,2022年规划产能将达到200GWh,“十四五”期间规划产能超过300GWh。据电池联盟统计,中创新航2021年1-9月累计动力电池装车量位居前三,超越LG新能源,并且是全球前十中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最快的企业。目前,其估值已超过500亿元,同样在谋求上市。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锂电池是最重要的成本构成因子,提早布局这一赛道,将有助于小米造车成本的控制,从而继续发挥其“高性价比”的品牌特色。
通过小米集团、顺为资本、小米长江,小米系一共投资约900家企业,打造出过万亿市值版图。在较低的盈利能力约束下,雷军尽可能地撬动了身边的人脉、产业与社会资源,依托生态链的战略布局,打造出庞大的生态帝国。
随着连接的广泛建立,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行业应用和服务将不断升级。在物联网时代,具备行业 know how、连接规模和数据智能优势的玩家将成为最大赢家。应用层在整个物联网产业价值链中占30%-40%,是最高价值环节。小米布局的人、家、车三大物联网应用场景,未来或将成为小米生态系的重要盈利来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