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间:2024-09-03

毕跃光 韩艳伟 金 浩

(1.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昆明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3.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2019年9月27日,***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视精神力量在民族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不断重申和强调,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1](P249)。将人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来抓,并多次强调,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民族工作重在争取人心,民族团结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强调民族工作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既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又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顺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现实,在民族工作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P66),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基本解决。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也就是说,从物质层面讲,“一穷二白”的阶段已经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和根本扭转,物质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所产生的矛盾,而是已经转换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P65)。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必将对民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即不仅要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还要解决精神方面的问题,以不断满足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既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旅游、烟草、矿产、冶金等产业,也有大量的传统落后的低端产业,如农牧业,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突出。这一系列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加之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也更高了。在此前提下,要不断满足和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通过加快发展,从物质上着力,更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精神上凝聚和深耕,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的精神力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中国梦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民族工作的主题,一是发展,二是团结,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1](P104)。中国梦既是各民族人民的发展梦,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梦。民族工作要服务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服务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应该尊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顺应从多元走向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的历史大势,顺势而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体感和亲近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就坚实的精神纽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充分借鉴和汲取了世界各国在解决民族问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民族问题风云激荡,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解决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团结,发展是基础和根本。但是,民族感情、归属感、认同感有时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日子好了,人心散了”也是要出问题的。此类教训,比比皆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沿岸最富裕的加盟共和国最先从苏联独立;美国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拉美裔化”等族裔结构变化的巨大压力下,呈现出了“我们是谁”的国家认同危机,同时,“种族主义”重新泛起,“黑白之争”连续升温并持续发酵;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是西班牙较富裕的地区,而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运动持续了300年;相对富裕的苏格兰,也成为了近年来英国最活跃的分裂势力。凡此种种,都在警示,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精神力量至关重要,共同体意识培育刻不容缓。

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近年来,在社会上、党内外,对中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有不同的认识和讨论,既有肯定性和建设性意见,也不乏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出现了中国的民族政策“错了”“过了”“退了”等模糊认识乃至错误的观点[1](P13)。在学术研究中,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以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为代表的民族政策沿袭了苏联高度政治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区隔,所以应该采取“去政治化”的方式,导向美国式的“文化化”模式[4]。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民族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地推动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5]。顾名思义,“第一代民族政策”,即现行的民族政策已“过时”,应该转向所谓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以“民族主义”为取向的,应该导向以“国家主义”为取向[6]。针对上述观点,黄铸(2012年)、彭英明(2012年)、陈玉屏(2008年)、郝时远(2013年)、金炳镐(2013年)等诸多民族理论的资深学者纷纷撰文,表达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不容改变,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度关切党内外对中国政策的相关讨论,高度重视民族事务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并于2014年适时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同志全面概括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科学内涵,深刻阐述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1](P75),强调“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1](P56)。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回答了党内外对中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诸多关切,坚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上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2019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同志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道路自信是贯彻落实政策的前提,没有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就不可能有自觉的贯彻落实行为。正如郝时远指出:“缺乏自信,就不可能自觉;不能自觉,就不可能坚持”[7],更不可能全面贯彻落实。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中的“全面”就是不能缺失偏废,也就是说,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不能只在党内讲,也要在党外讲;不能只在干部中讲,也要在群众中讲;不能只在一般干部中讲,更需要在领导干部中讲;不能只在少数民族干部中讲,更需要在汉族干部中讲;不能只在少数民族地区讲,更要在汉族地区讲;不能只在民族院校讲,更需要在非民族院校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各领域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知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促进民族团结变为一种自觉行动。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重在贯彻落实。正如***总书记所说:“许多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不是因为没有政策,而是因为有政策不落实”[8]。近年来有关针对我国民族事务领域的质疑和批评,多数实乃操作和执行层面的问题,是没有贯彻好,没有落实好的问题。要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首先要解决“懂”和“会”的问题,即“懂”民族工作,“会”搞民族团结。“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9],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更需要树立“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观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三、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总书记在2019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连续使用了四个“共同”,即疆域的开拓、历史的书写、文化的创造、精神的培育是各民族共同完成的[9]。加之讲话中提到的“共筑中国梦”“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共有精神家园”“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等等表述,“共同”成为了讲话内容的核心词汇。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民族事务领域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这充分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新认识。民族问题是在一个“互为他者”的关系体系中生成的,民族问题不是哪一个民族的问题,更不是“少数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产生表明互为他者的关系体系出现了问题,“关系”是多元主体交互作用中生成的,不是哪一方的问题。所以,关系的维护、建设和发展需要“共同”参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共同”去解决。“共同”是基础、是起点,更是归宿和目标。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核心是‘共同’,关键是‘团结奋斗’,目的是‘繁荣发展’”[10]。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疆域的开拓,历史的书写,文化的创造,精神的培育,都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完成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共同”既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血脉之中,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均本质地内涵着“共同”的精神:民族平等,即各民族在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均享有共同的、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民族团结,即各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的联合”[11](P215);民族互助,即为了共同繁荣发展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促进;民族和谐,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础上实现“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团结奋斗”是关键。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族地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低端产业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薄弱,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仍然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重点、难点。所以,只有通过“团结奋斗”,充分发挥“集多区于一身”的优势,发挥多民族的特色和有利因素,利用好社会主义大协作、先富帮后富的制度优势,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合作,补齐短板,聚焦重点,解决难点,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繁荣发展”是目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追求的不仅是各民族在原则上、理论上和形式上的平等,而且还要通过对弱小民族和落后民族予以真诚的、经常性的帮助,让他们能够发展起来,能够跟先进民族一样,充分享受政治上、法律上规定的平等权利,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更有能力、更加接近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四、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两种类型的差别和矛盾均具有基础性意义。一种类型是基于物质财产、社会地位差别而产生的纵向的社会分层,如阶级、阶层等。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社会也好,纵向的社会分层越清晰、越固化,矛盾和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种类型是基于文化和价值认同差异而形成的横向的社会分类,如民族、宗教等。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意义重大。可以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缩小差距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所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是一项专项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不是一项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不是一时的策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和长远性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不是一届党委政府的工作,而是每一届党委政府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导力量,主动做好民族工作,抓好民族团结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守护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促进者。

其次,要在全社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涉及全社会、各领域。所以,要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升级版,关键在“深化”,重在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即“西高东低”和“上浮下沉”的问题。“西高东低”,即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院校,东部地区、汉族地区和一般院校开展较少;“上浮下沉”的问题,即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多在中小学和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如何解决?关键是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各领域,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再次,要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水平。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把重心下沉到基层单位,辐射到各个领域,实现“同步、同质、同权、同建、同创”。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2]这是***总书记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

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从全方位、各领域构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在全面实现小康的路上补齐“短板”,聚焦“重点”,解决“难点”,让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政治建设过程中,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确立了包容性的制度空间,为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各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都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政治协商制度,各民族都有全国政协委员,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此外,各级人大和政协都有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均充分考虑到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考虑到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也充分契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政治生态。把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巩固好、发挥好、完善好,就能够为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文化建设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2],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一是要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二是要学会尊重民族文化,三是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四是国家文化概念和象征符号系统的构建要涵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实施“文化包容”策略,把少数民族文化更多地纳入到国家整体的文化系统之中[13](P104-107)。

在社会建设方面,“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9]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追求,只有加快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才能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民族地区是“水系源头区”,也是“生态屏障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所以,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

六、要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70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9]展望未来,民族地区只要把“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开发好,“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的家园守护好,“文化特色区”的优势发扬好,“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利用好,“贫困地区”的问题解决好,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资源富集区”既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农牧业、矿产、能源、旅游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把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使资源产地的各民族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

“水系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既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又是建设美好家园的根基。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的源头,是我国的水系源头区;民族地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森林资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47%[1](P20),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区。民族地区的水源污染了,环境破坏了,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所以,要守住绿水青山,加强天然林保护,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固沙等重大工程。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造福中华儿女。

“文化特色区”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文化特色更加凸显。进入新时代,要不断满足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更加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我国近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省区,民族地区是名副其实的“边疆地区”。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民族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改革开放的后方和末梢变成了中心和前沿地带。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早日建成美好家园,创造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