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

时间:2024-09-03

甘 瑜 杨 森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舞蹈来源于生活,而又归于生活”。贵州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巫”和“民俗”是分不开的。在众多节日的众多舞蹈中,技术技巧就更近一步的拉近的他们的关系,淳朴的苗族人民相信,在民俗活动祭祀的人,只有得到神灵的庇佑之后才能做出此等常人难以完成的技巧。贵州苗族舞蹈在发展中应注重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定位。苗族舞蹈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作品。通过民间舞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了民间舞技巧风格的文化内涵,以下几个方面是发展贵州贵州苗族舞蹈技巧的重要环节。

一、造型技巧风格化

舞蹈技巧在各个舞蹈种类里都有其共通之处,例如跳、转、翻等基本的技巧,在每个舞蹈种类中都存在,但是在具体的舞蹈作品中运用上,若技巧无独特风格的体现,就不能够起到为舞蹈作品增光添彩,生搬硬套反而影响舞蹈的连贯性。特别是民族民间舞的技巧,技巧风格化能使技巧更好融入舞蹈作品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也不失舞蹈技巧本身的审美特性。古典舞技巧追求身体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各自民族风格的完美展现。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民族民间舞蹈技巧,即是从民间生活舞蹈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舞蹈走上专业化道路以后,这些技巧慢慢被规范化,并加强难度升华,作为其民族特有的技巧。其运动原理与古典舞、芭蕾舞等各种舞蹈种类技巧差异不大,手持其民族特有道具进行技巧的表演是其主要特点,如苗族舞蹈中吹着芦笙的侧肩倒立、朝鲜族的敲鼓原地转、布依族的裹头巾翻身、蒙族的顶碗转等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均是带有各民族的独特舞蹈动律的,如各民族的不同的旋转。苗族的蹲转、胯转、跳转等,都属于低重心的旋转,它秉承着苗族舞蹈最原始的动律特征—身体重心下沉,脚下较稳健,多以胯部、腰部、臀部等为发力点发展而来,而蒙族顶碗转,就带有蒙族舞特有的大气沉着,身体多以直立昂扬的状态为主,主要动律来自手臂、膝盖、肩的配合。

早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加入的技巧都是借鉴古典舞技巧,不带任何民族的风格性,凭借舞蹈编创者的想象创造出的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略显生硬,与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性不相一致。每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技巧,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尊重原有技巧的基础上,对这些技巧进行难度和艺术美感的提升,如苗族舞蹈中男子持芦笙的蹲转,从最初的简单的单腿扫腿转,到与“矮子步”、“端腿跳”等相交替的复杂蹲转,这都是为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所做的升华,但它并未脱离本体。或为符合舞蹈主题而进行一些改动,如在苗族舞蹈《吉宇鸟》中的跳转,因衬托主题,将以前跳转的压裙手进行了发展变化,这些都是可取的。经过各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人员们的采风,收集,整理,逐步将早期未能挖掘出来的民间舞蹈活动中群众自创或原始传承的一些独特的舞蹈技巧技能进行了规范和升华,在保留其民族性的同时,加强它们的艺术可观性,这些具有风格化的技巧,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运用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单一技巧。在不脱离民族特有舞蹈动律的前提下,提高民族舞蹈技巧的难度,让民族民间舞技巧风格化是一条需要长久挖掘的宝藏。

二、造型技巧情感化

民族舞蹈可以很直接的表达出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真实的反应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情感的喜、怒、哀、乐,所以它才能成为一种被老百姓接受并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于民族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是本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主体精神的展示,所以在情感上更容易引起整个群体的共鸣,在艺术感染力上比其他的表演方式具备了更明显的优势。民族舞蹈中运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技巧可以突出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情感,,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如:苗族舞作品中经常能看到的反排木鼓舞中重心失衡下的旋转,就很好的展现出黔东南反排寨的苗族人的宗教信仰与迁徙、劳作、节日时的勇敢坚毅乐观的精神。民族舞技巧感情化我觉得应该从编导的创作与演员的表演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民族舞创作上技巧的运用要抓住情感的主线:民族舞编导恰当的结合舞蹈主题运用技巧可以达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是违背了舞蹈艺术最本质的要求—情感的表达,成为了与体操和杂技没有任何区别的技艺表演。这一点我不光是在近年来的古典舞作品中经常目睹,还在一些民族舞蹈作品中见识颇多。比如一些民族舞蹈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只要音乐节奏激烈时演员们就会展示具有高难度的旋转与跳跃动作,而在缓慢抒情的节奏中就会展示自己的腿部控制力及腰部的柔软性,对于这样的编排已经屡见不鲜。这样的表演效果不能说都不好,但是民族舞蹈的编排只是配合节奏的强弱而加入技巧动作,而并没有根据作品人物在整支舞蹈中包含的情感与情节性表达而巧妙的运用,那只能算一支有华丽外表而没有深刻内涵的舞蹈作品。而我就比较欣赏像第七届荷花杯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的作品《古道行》,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了经过加工创新后的反排木鼓舞技巧与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双人舞托举技巧,还有将多种苗族旋转与腿部控制力等技巧编排其中,既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整支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主题,更烘托出了整支舞蹈所蕴涵的厚重的文化底蕴。

民族舞技巧的感情化需要演员的内心感受:民族民间舞是一门抒情性很强的艺术,也是一门表现性很强的艺术,舞蹈 作品所塑造和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否能够完全被展现出来,要通过舞蹈演员这个中介来表现。民族舞中加入的技巧动作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民族舞蹈艺术感染力。在民族舞蹈中,强烈的内在情感的体会与表现也是舞蹈演员走向成熟所必备的。如:苗族舞蹈《水姑娘》在最初编排时,编导为了更好的让演员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主题,经常让演员们去观察水,感受水,化作水,让肢体呈现的每个姿态与每个技巧都不能逃离对于水的依恋之情。这样情感表现的精髓满足了广大观众最起码的情感冲动和艺术感受,简简单单的就达到了舞蹈中以情动人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在观看这样的舞蹈时自然而然就会被演员发自内心的表演所吸引,使观众内心情绪与作品传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与交流。

三、造型技巧艺术化

民族民间舞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自娱性到规范性,从广场到剧场,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宣泄情感和宣泄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民间舞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科学系统地朝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在民间舞技巧艺术化方面《水姑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表演中我们看到舞蹈一反苗族舞火辣表演现象,而是让我们看到时而祥静,时而激昂的舞语,舞蹈较为准确表现了民间舞技巧的艺术化。可最具技巧艺术化的代表还是舞蹈家杨丽萍。仔细分析,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体现。贵州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就是要去借鉴和运用杨丽萍的肢体语汇结构,使民族民间舞通过技巧的提升而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结语

贵州民族民间舞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民俗节会的沃土中,经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的各种节会之中。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节会文化,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多彩,从各方面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和习俗。千百年来,少数民族定时的传统节会成了少数民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神圣领地。民族民间舞不仅是各种节会的主要内容,而且表现出各民族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节会的歌舞来凝聚民族精神,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获得团结一致、挺胸生存的无比力量。由于歌舞的装饰盒充实,使得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节会的久盛不衰,从而民俗节会以其庄重不勃的威严维护了民族民间舞的生存,进而民族民间舞又以其左右人心的内聚力,保证了民俗节会的延续。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民俗节会中民族民间舞将各民族的历史地位,个体行为、文化信仰、伦理道德等民族特征从一家一户、一村一寨传到更广阔的空间,并潜移默化地移植到下一代人,从而使民族民间舞有了赖以生存的延续根基和土壤。

对于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方向,我也不敢妄加指责,我觉得贵州的民族民间舞在传承过程中需观念的更新和在不断地演进中去进行民间舞的收集、整改、研究、提炼、创新和发展。遵循民族民间舞源于民间,并创新发展升华到理论高度的原则,科学地根据民族民间舞的特色进行有重点的分类解析,提炼出民间舞的基本元素,将其运用到贵州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和发展之中。贵州民间舞的传承、发展正是在这种一种发挥、变革认同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形成了自身的生命结构,也是这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变势中体现了贵州民族民间舞是贵州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我们的共同的参与,离不开民俗活动为它提供的各种生存和发展空间。贵州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变化,而每一次发展和变化都将会是民族生命意识的凝聚和发展。

[1]何积全等. 社会转型期民族民间艺术演变发展调查研究——以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为个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

[3]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卷[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4]周帆等. 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审美意识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