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时间:2024-09-03

王资博

(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020)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是积极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热点命题。思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路径,是具体落实国发〔2014〕10号文件、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积极贡献的必要选择和客观要求,既带普遍性规律,又具特殊性要求,无疑意义重大。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意义探析

重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体现了民族地区在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对文化产业重要地位与特殊作用的精准把握,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战略举措,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保持适当增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增添其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显然,新常态下面对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性课题面前,民族地区必须加速把文化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为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巨大财富,继而以其特有的渗透性对传统、新兴产业进行创造性结合,刷新业态。在创新实践上,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着力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等跨界融合产业,推动着GDP增速连年位居全国前列。

(二)形成产业比较优势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挥。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日显重要,可构成先发优势或后发优势,可形成特色亮点。从点上看,青海强化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整合,推进文化业与制造业融合(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业与旅游业融合(民族歌舞)等的开发与推广,积极发展丝绸之路民族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民族文化产业,卓有成效。从面上看,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品牌不断涌现,如“云南映象”、广西“刘三姐”、“多彩贵州”、宁夏影城奇迹等都成为标志性的产业精品,其比较优势可见一斑。当然,需要持续化静态比较优势为动态比较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三)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在发展大势上,文化消费市场将在整个市场体系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民族地区的文化消费市场仍然有待激发,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之提供了基础条件。一方面,由物质基础消费向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拓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和人民增收,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规模扩大。另一方面,由单一文化消费向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发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文化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特别是与科技业、信息业的结合,使得原有产品的功能、效用不断发展变化,比如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而智能手机又会加速更新换代,比如苹果手机系列产品。要加快技术驱动的文化科技化步伐,产出新产品、新服务、新品牌、新样式、新业态、新载体等,用之于民。

(四)提升小康生活水平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小康生活水平。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就是要为民族地区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2]尽管经济增长是小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很难想象没有增长的小康社会,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并不能代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是一个可以兼顾经济效率、社会效益、文化效果的过程,其包括多种多样的提升小康生活水平的因素,因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越发重要。

(五)增强科学文化素质

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同样能提升人的素质。创意是文化产品的核心,然而创意的投产仅仅依靠文化人的创造是不够的,更需要科技人创造便利的条件,从而加快促进创意产品的产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有着巨大需求,倒逼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着眼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和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着力构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人才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改进。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型产业的繁荣在客观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经济发展助推人的素质提升,知识型消费也促进了人的消费素养提升。

(六)兼顾文化软硬实力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着眼于推进集约化、效益化增长,形成跨产业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较高速度发展,提升经济效率,形成较强的文化产业经济硬实力;而且有利于产生社会效益,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优化社会建设的软环境,使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品牌得以打造和彰显,从而大大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各显特色,“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3]也能为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出重要贡献。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现状探察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意味着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行业的相互渗透、交叉交融,正是在这一交会对接过程中实现互动发展。从现状探察来看,有的领域的融合走在了前列、蔚为壮观,有的初现端倪、方兴未艾。前者如文旅融合,后者包括文化业与信息业、制造业、科技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一)文旅融合造就了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地位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着显著的静态比较优势,文化旅游业往往在该地GDP中占比较大,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支柱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打造了刘三姐特色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线,形成了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京族哈节、侗族多耶节等知名品牌。吉林培育了以朝鲜族与满蒙民俗等为主的民俗文旅产品体系,以高句丽、渤海国文化文物遗迹等为主的历史文旅产品体系。四川着力推进苗僰文化、康巴风情、彝族风情、藏羌风情文化旅游区建设,形成了系列精品。贵州着力培育和打造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品牌,扶持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等,发展态势良好。

(二)文化业与信息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极具潜力

民族地区的区域文化在物理空间中构建、形成和发展,但是区域文化吸纳和辐射力并不一定依赖于这些条件,而是可以借助信息媒介传播(与信息业融合)、工艺产品外销(与制造业融合)等在更广泛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中形成文化积聚力和影响力。“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总书记盛赞“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云南依托数字版权公共服务与交易平台,滇省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出版中心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等,扩大了文化业与信息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影响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力推有民族文化元素的设计创新,不断升级“广西制造”。

(三)科技与金融成为导引文化产业崛起的强要素

文化产业发展是要素集聚式的发展,科技要素是第一生产力,金融要素是第一强心剂。在文化科技融合上,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产业各类新业务和新业态的持续开发,科技应用越广泛,创意越突出,融合越频繁和深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越强劲。典型实践中,重庆利用高新科技展示民族地区传统演艺精华,云南强力资助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外观设计专利。这些新发展新态势,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结构和文化产业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上,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构建了政(文化部门)银(金融机构)合作机制,推动了文化业与金融业互促共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监局创新文化产业保险品种,扩大承保范围,使文化业与金融业跨界融合发展有了新的进展。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应基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及着眼未来态势进一步增强融合度,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地促进企业内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多元跨界融合发展,切实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业与旅游业、文化业与信息业、文化业与制造业、文化业与科技业、文化业与金融业互动共进和一体发展的水平。

(一)以文化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为标杆示范

可在发展智慧文旅、增强经济效益、增强文化软实力上探寻路径。一是创新民族地区文旅商业模式,通过订单式内容定制、互动式景点导览、数字式消费支付与即时式分享体验等,推广智慧文旅。二是健全民族地区文旅体验载体,培育有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的文旅产品服务、演艺活动、餐饮休闲精品,可构建集“拍(摄影)、看(观影)、览(展览)、赏(文艺)、游(旅游)、乐(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文化影视旅游城”。三是采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在民族地区整合资源,培育文化旅游企业“航母”;繁荣创客文化,鼓励大众创业,兴办“专、精、特、新”的中小微型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企业“航母”要通过其高超的要素整合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及知识外溢、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成为发展引擎,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四是开展民族地区文旅资源的研究和保护,摸清家底,选择利用优质文化资源,转化生成新的文化资源,是提升文旅融合竞争力的基础。要按照普查、研究、整合、保护、开发的思路,对民族地区文旅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形成“文旅地图”,为科学规划、消费引导创造条件,为对外宣传、提升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从而不断提升动态比较优势。

(二)以文化业与信息业互动融合为前沿抓手

可在引领时代潮流、创新传播方式、繁荣网络文化、拓展消费人群上探寻路径。内容元素上创意创造化,例如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推进动漫、影视、网游等文化业态中内容的本土化与民族化。一是支持民族题材原创网络文化作品生产。要在民族地区利用多种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网络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立动漫游戏业的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交易中心,推出一批原创动漫游戏产品,做大做强动漫游戏业。构建“平台渠道创新、文化内容展示、产业市场运作、包装营销推广”体系,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动漫游戏业从单一的产品制作数量向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优化、品牌经营等领域延展,以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与欧美日韩动漫游戏产品展开竞争。二是鼓励对民族地区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三是建议民族地区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要培育一批新范式、新业态出版企业、网络文化企业,聚焦出版设计、研发、数字化等新兴服务,助推民族地区新兴消费崛起。

(三)以文化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为创新突破

可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领域实体经济、增强文化硬实力上探寻路径。一是促进民族文化元素渗入工业设计、服装服饰设计,促进工艺美术业等的发展,有效发挥文化创意设计对制造业的推动功能。二是在民族地区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引入制造业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群群融合”,使双方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获得大幅提高,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双赢。三是在民族地区一些老制造业基地引入文化创意企业,通过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例如娱乐休闲、旅游观光、衍生品制作和销售等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减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四是加速民族地区相关企业制造功能与创意服务功能的大融合,促进融合型实体经济培育。民族地区要加强和提高对文化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学习和把握世界主要国家、发达地区文化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经验、方法,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区情,科学定位,前瞻谋划,形成后发优势,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跨产业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探路。

(四)以文化业与科技业互动融合为活力引擎

可在创新驱动发展、增创文化产业比较优势、推进科教兴国、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上探寻路径。一是可推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工艺(陶瓷、漆器、织造、印染、雕刻等)的融合,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增强既有品牌的科技水平”。[4]二是应适应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新趋势,建设一支专业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应适应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的新形势,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富有创新创造、开拓开放精神的有较高科技素养的文艺人才队伍。三是着力推动科教政策、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四是要让科技多一点——要提升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科技应用水平;让文化多一点——在对外交流的现代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中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等。

(五)以文化业与金融业互动融合为重要支撑

可在做大文化金融、服务大众创业、增进就业、提高民族地区小康生活水平上探寻路径。一是民族地区要加快培育产权、版权、信息等要素市场,围绕民族影视传媒、民族图书报刊、民族动漫网游、民族演艺娱乐、民族艺术培训、民族艺术品交易等市场进行金融创新。二是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要通过系统组合信贷、抵押、担保、保险等多种业务和产品,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方式,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障碍与短板。三是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文化金融合作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构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好“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促进创业就业。四是要鼓励民族地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搞好项目对接和政策配套,活跃文化产业经济,刺激文化消费需求,加快民族地区城镇、村寨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进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8.

[2]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纪实[EB/OL]. 新华网,2014-09-27.

[3]***.***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162.

[4]王 玉,杜 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J]. 贵州民族研究,201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