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贵州省苗族医药现状分析研究

时间:2024-09-03

罗迎春邓博文

(1.贵州民族大学 化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2)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以苗族人口最多。苗族医药资源是贵州省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资源。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推动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历史的潮流,时代的需要。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把这枝医药奇葩奉献给社会,我们对贵州省苗族医药及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苗医药现状分析

贵州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交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主要依赖于民族民间医药,因而,也促进了各民族医药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疗效独特,在治疗许多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和一些疑难病如在治疗骨折、跌打损伤、刀枪伤、风湿病、结核病、偏瘫、蛇伤、狂犬病、脑瘫、骨髓炎等方面有独到的疗效。数十年来,很多民族医药工作者在苗族医药的抢救、继承、研究、整理、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个倍受关注的学科和产业,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绩。特别是苗药产业的倔起,以天然绿色的良好形象,和确切的疗效迎得市场,成为贵州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同时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特色药业也成为贵州省工业的六大支柱行业之一。

(一)苗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贵州省医药工业的主体是中药和民族药,并以后者为核心和特色。民族药起步源于1993年卫生部对民族地区开发民族药给予由地方审批的特别倾斜政策,贵州省抓住了这一关键机遇,组织了有关医药专家、药品生产企业和从事民族医药研究人员,参照国家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对省内使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民族药秘、验方制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从处方来源及依据、组方药物与基源、名称及命名原则、制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验证研究、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审查。在大量民族民间秘、验方中筛选,开发了100多个苗族药成方制剂,作为贵州地方标准品种准予生产。同时,将其汇编成《贵州省药品标准》 (1994)。这一批药品上市后很快得到认可,成为后来贵州民族药产业的中坚力量。2001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国药监注〔2001〕83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强化中成药国家标准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强化中成药(包括民族药)国家标准管理工作,将地方品种经过审查,审查合格的品种上升为部颁标准品种。在民族药由“地方标准”升为“部颁标准”的过程中,各方面密切协作,药监部门大力扶持,在这一关键阶段取得了良好结果。贵州申报民族药品种158个,154个获得通过并正式上升为国家标准,获得了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且均为全国独家生产品种。此次“升标”中我省民族药实现了五个第一,即申报品种数量第一,审查通过率第一,剂型种类第一,苗药生产企通过GMP认证的数量第一,销售量第一。从而倍受业内人士关注。这一批民族药品种成为部颁品种以后,更具活力,发挥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省194家医药生产企业中,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有124家,虽然企业数量仅为64%,但其完成的增加值却占到贵州医药工业的80%以上。而苗药制药企业有70余家,年产值90年代初从零起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市场检验,已获得稳中有升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目前苗药生产企业已经基本上成功地通过GMP认证。这意味着苗药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的工作,正朝着规范化和规模化迈进。

在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中,益佰和神奇两家苗药生产企业的年产值超过十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30家。有3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中国中药制药行业50强。有7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中国中药制药行业100强。28家企业进入中国中药制药行业500强。有威门药业、新天药业、平安药业、民族药业和高原彝药厂等25家民族药生产企业被列入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46家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许多苗药品种成为了苗药的著名品牌,不少品种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多家企业成功上市,特别是贵州同济堂药业作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药企业,体现了贵州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辉煌。

(二)苗药的基础研究走向深入

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苗药的基础研究工作也正在深入。苗药的研究从原来的形态、基源、药性方面的研究深入到定量分析、指纹图谱、有效物质基础、作用面理,分子药理学、分子生药学等方面,工作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苗药研究和生产中许多现代制药技术如微粉化技术、超临界技术、固体分散技术、透皮吸收技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苗药的研究队伍实力在加强,除省内的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科研单位的基础工作在不断深入以外,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都纷纷进入,而且国内不少实力较强的单位已经被吸引加入苗药的研究行业,如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药制剂工程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北京武警总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中药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均介入了这一领域,增强了本学科的科研实力。

(三)传统苗药制剂正与现代药剂学接轨

苗药的传统剂型较为简单,以汤、酒、丸、散为多见。随着苗族药新产品开发的深入,许多现代制剂型已经引入苗药的开发之中如气雾剂、口含片、滴丸剂、栓剂、乳剂、涂膜剂、巴布剂等等。而且不少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也在进行之中,如用超临界法提取苗药米稿精油,黄褐毛忍冬皂苷肠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大果木姜子油的环糊精包合研究以及超微粉等新技术在苗药研发中的应用等等,表明苗药的制剂正与现代药剂学接轨。

(四)苗药新品研发走向精细化

苗医药的传统剂型已经不太适宜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故在其产品开发中多选择药剂方面的常见剂型。20世纪90年代初贵州开发出了100多个苗药产品,包括了27种剂型,这批产品已成为苗药产业的主力产品。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作比较仓促,总体上来说比较粗糙。在2002年民族药升为部标的过程中已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在上升为部颁标准的154个贵州民族药品种中80%的品种有含量测定项目,基本上都有薄层鉴别项目,是全国民族药品种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类。目前,在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推动下,一些企业正在着手进行这批产品的二次开发,向精细化发展。如后期开发的“咽立爽滴丸”和正在开发的“米稿心乐滴丸”等都是以有效部位入药,科技含量明显更进一步提高。

(五)苗药产业链正在形成

随着苗药产业的发展,一个以药品生产为龙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首先,一个以结合生产需要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民族药种植业已经逐步形成,全省中药民族药种植面积约188万亩,有两个企业的3个品种相继通过中药材生产的GAP认证。另外,药材的就地加工,药物的营销体系也相应形成,苗医药的保健用品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一个与医药相关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六)苗医药挖掘整理奠定基础

由于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本民族文字,苗医药文化是作为一种口碑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苗族医药作为一个正式独立出来是近20于年来的事情。陆科闵同志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苗族医药专著《苗族药物集》介绍了黔东南地区160余种常用苗药的一些用药经验;1987年由贵阳中医学院陈德媛教授主持的“苗族医药调查”正式立题,经过8年的调研工作,于1992年编著出版了《苗族医药学》,从医史、医理、药物、验方多方面首次对苗族医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医药的全貌。初步把苗族医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为后来贵州苗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年,为了配合贵州苗药产业的的发展,贵州省民族医药研究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一书,对当时苗药的研究与开发状况进行了相关的介绍。2002年贵阳中医学院与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工作项目的子课题“苗药标本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并制作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苗药凭证标本。同年,贵阳中医学院汪毅编著出版了《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以照片的形式对常用苗药品种作了更加逼真形态体现。2005年以来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杜江主编的《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相继问世,使苗药继藏、蒙、维、傣四大传统民族药之后唯一进入代表国家最高本草水平的“中华本草”系列,贵州省药鉴局主持制定的《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收载了许多苗药品种,这些工作对贵州苗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杜江主编的《贵州十大苗药研究》出版,该专著总结了他们多年来对十种常用苗药进行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过程,建立起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厚积薄发苗药研发模式,对于今后苗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苗医药基本理论研究取得突破

尽管贵州的苗医药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主要是一些理整性的介绍,对理论的挖掘和总结不足,苗医药基础理论仍然比较薄弱。体现出简单、零散,以致其理论体系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这个问题一直是苗药倍受外界质疑和困扰苗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由贵阳中医学院承担的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苗医药理论的系统研究”于2004年正式立项,组织全国的专家共同攻关,在全国苗族聚居区进行广泛调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二十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又经过四年多的专门研究,终于建立起了苗医药的理论体系,并完成了《中国苗医药》的编写和“苗医理论数据库”、“常用苗药数据库”和“苗族验方数据库”的建设。该项研究获得国内学术界高度评价,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完成为苗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发展

与其他省区相比,贵州在苗医药上的统筹和协调发展明显不足。就苗药产业而言,其主体是企业,政府只须做好引导和扶持,而对于苗药产业所需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基础科研等许多工作和基础支撑则需要借重政府的力量,否则目前在全国领先的苗药产业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建议由省领导主持下的一个机构专门抓此项工作,协调各个方面,制订统筹规划并落到实处,方能支撑苗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苗医和苗药协调发展

目前以中医为首的传统医药发展都存在重药轻医,急功近利的普遍现象。而苗族医药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突出,而随着国家执业医师法等法规的实施,苗医的境遇则更加困难,除极少数具有中、西医知识的苗医还能在医院从事以中医为主的医疗活动以外,95%以上的苗医都处于非法行医的境地,这对于这株民族医药奇葩的继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从机构上看全国没有一所名符其实的、独立的苗医医疗机构,仅有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办了一个苗医门诊,黔东南州中医院有一个苗医专科,黔南州中医院有一个苗医皮肤病专科。除此外,其余大都是民间诊所,总体力量十分弱小,而且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实情以及继承和弘扬民族医的重要意义,在民族医行医资格,苗族医的医疗机构的建设上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使医药共同发展,让民族医药之花能长盛不衰,造福于社会。

(三)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苗族医药研究的起步较晚,存在于民族中使用的许多疗效卓著秘方、秘法还未挖掘出来,苗医基础理论也还需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因而还有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挖掘、整理和筛选工作要做。对苗族医学的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使其卓越的疗效落实在有说服力科学数据上而不是口头上。苗药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如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理、质量控制研究、新技术的应用等工作需大力加强,以有力提高苗药的科技含量和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建议利用贵阳中医学院在苗医药研究领域的优势,把苗族医药作为全省的重点学科建设加以重点扶持,强化我省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加强民族医药的文化建设

民族医药的两大特性是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医药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医药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宣传往往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的辅助手段,同时也是打造贵州民族品牌形象,提升苗药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形成规模,突出品牌

眼下的苗药产业,其企业虽多但都属中、小型企业,其影响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均不强,且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而应引导集合力量,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团,使之抵御风险的能力、高水平产品研发的能力得到加强,统筹协调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具有较强的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

苗药具有天然和绿色的良好形象,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品牌,各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维护并精心打造好这一品牌,使之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以保障可持续发展。如何使苗药成为不可移植、不可复制的品牌和产品是下一步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六)加强苗医药的人才培养

就目前来看,整个贵州乃至国,苗医药的高级人才奇缺。基本情况是在民间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总体上的文化素质偏低,他们是基础、是源泉,但难以承担临床现代发展的重任。苗药的生产企业和开发人员不少,但大都是用现代技术来研发产品,对苗医药文化、药物特点、药性理论基本不知或知之甚少,是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角度来研究苗药,自已也说不清楚何为苗药。而真正研究苗医药的队伍人数本就不多,但后续人才奇缺更堪忧虑,即使是尽力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研究生,由于没有合适的机构和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毕业后也大都改行。因此,加强苗医药的人才培养,建设一定数量的苗医药机构是稳定队伍和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议支持本地中医药院校开展适当人数的苗医本科教育,并通过机构建设来解决就业问题,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与倾斜,使这支队伍能够保存下来并逐渐发展。这是培植土壤和把根留住的有效办法。

[1] 包 俊.贵州苗药研究与开发[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

[2] 阵惠君.苗族医药[OBOL].http://www.gzfwz.com./Article/show article

[3] 龙国辉.苗族文化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4] 杜 江.苗医绝技秘法传真[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

[5] 田华咏,杜 江.中国苗医史[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