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冯锦敏冯增俊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2.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1)
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作用已形成社会共识。“制约经济发展的,不仅是人口众多,而是处在智力未开发或低开发的人数之众。………是智力开发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1]也有研究成果根据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口资本理论明确指出:二战以来,部分国家人力资源在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作用极大。[2]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基本的经济事实,支撑高效生产率乃是人力资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偏远的西北、西南等地区,虽然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由于民族性、边界性,及地理经济等条件制约,大多数民族地区在教育问题上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教育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利用发生冲突时,区域方面往往选择经济而非教育的优先发展。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阶段,广大的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体制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带来了新的环境和条件,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契机,民族地区要用新思维、新视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教育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一点毫无疑问,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相应的经济条件来支持。教育对经济也有密切影响,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教育和经济存在着密切关系,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教育相互作用,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且这种制约比较直接明显,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关键性的;而教育则在一定条件下也表现出经济的决定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个周期内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高度,教育只是经济关键性要素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唯一要素,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物质生产资料等,教育对经济的决定作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不同。
民族地区几乎等同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软硬条件都不佳,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赋存方面不具优势,经济发展滞后是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经济水平有限,经济基础上的教育发展自然有所欠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往往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冲突。支持民族地区权衡经济教育的依据是教育能动论和经济决定论。教育能动论认为教育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和物质财富创造得到衔接。[3]经济决定论认为经济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都受到经济的制约。[4]综合各种论点,教育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处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关系还存在一定分歧,不同的认知和实践对区域经济教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和教育各方面均处于较为滞后的发展水平,经济和教育对民族地区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民族地区陷入了只能在经济和教育两方面有所偏重的陷井,教育和经济截然对立,如教育先行论(即先发展教育再发展经济)、滞后论(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比例);[5]同步论(教育与经济同步增长)虽然对二者没有偏重,但是并没有形成有效发展的模式。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政府对资源配置更多地处于宏观调控的位置,更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将根据市场需要配置。对人力资源来说,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大部分民族地区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外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一般不会流入物质条件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而本地的人才资源在合适的机会下也往往滞留于中东部地区,不愿返回原地区。虽然提高待遇可以使人才流动趋向有所改观,但是限于民族地区经济水平限制,对人才资源往往并不能和发达地区保持在相近的水平线,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配置不平衡是市场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的共同影响。对物质资源来说,依据市场规律,市场投资往往选择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发达地区在基础配套设施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且在政策环境方面也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投资方往往很少垂青基础设施不佳、政策环境一般的民族地区,导致经济滞后的民族地区在发展资源方面缺少更多的通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改变过去对大学生统包统揽的就业政策,高等院校实施并轨招生,毕业生自行寻找就业门路,这样使得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希望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教育投资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多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使得民族地区出现了更多的不愿读书、无钱读书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多数地区出现教育急剧滑坡的危险。
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非公有制经济适应了市场需求,具有更多的活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东部近年来的工业产值中,国有成分仅占到30%左右,而西部地区则占到70~80%,实践证明,哪里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快,哪里的经济就发达。[6]民族地区往往以国有企业为主,据统计,2001年贵州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区位商为1.6748,云南省的区位商为1.6984,等等,(区位商是专业指数,是地区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行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之比)多数民族地区的国有经济成分几乎都远远高于其他经济成分。[7]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有企业一支独大的现象逐步被改善,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发展,这为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活力。而从教育方面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更多的私营企业发展为教育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成果向社会转化增加了新的通道,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教育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为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效益实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使这些教育活动与经济效益紧密衔接。民族地区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教育、职教、高等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方向有不同的教育特色,但是教育经费是各个不同教育阶段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民族经费的解决需要采取层次化的处理措施。对民族地区而言,保证基础教育被落实是民族地区的根本任务,无论其他问题多么紧迫,基础教育都不可忽略。从职教来看,据统计,2012年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高达56.78万人,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有38.34万人,职校生的数字快速膨胀带来的是教育经费的巨额投入。职教主要是为了提高劳动者技能开展的教育,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就业门路,并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因此职教的经费可以采取企业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摊的形式来进行,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鉴于职教的经济效益在初期并不能很快体现,而发展民族地区职教又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民族地区可以采取前期引导推动支持的方式来进行。其他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需要采取新的思路,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力量办学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环境,社会力量办学解决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对有限资金的争夺,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教育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举措都需要鼓励。从民族地区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和经济对区域生产力提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发展意义,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容易因取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实践行为。从目前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考核来看,国家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考核更偏向经济产值等数据指标。经济是短线,民族地区一个经济项目的发展就使区域经济的产值明显提高;而教育是长线,大笔资金投入到教育,三年五载都见不到效益,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很多民族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都把民族地区的教育放到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民族地区的教育因此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状况。2005年各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民族地区有45个,占到民族地区数量的58.44%,有30个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还没有达到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除了湖南一个地区以外,所有的地区都分布在贵州、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8]从生产力发展来看,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而教育的发展则是生产力各要素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对经济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考核的立足点从根本上来讲是对生产力发展的考核,因此,界定生产力发展的标准直接影响着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考核方向。考核机制是导向,什么样的考核机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实践行为,对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合理衡量将有助于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发展的矛盾缓解。
根据教育和经济的辩证关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功能,经济支配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等社会大环境要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数量扩张、解决短缺经济的速度型经济结构向追求质量效益、提高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转变,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样也离不开这个大方向。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最终都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由此引起的需求增长和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经济决定下的教育也要改变其结构体系,为经济发展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如资源丰富开发难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征,因此民族地区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可积极发展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前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近80%的生产总值,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在发生转变。1978年以前,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1978年以后,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1978年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份额为79.42∶11.41∶9.17,2007年该比例转变为56.06∶15.17∶28.80。[9]结构转变带来的就业结构转变说明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要根据就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职教成教体系,并推动高等教育方向向科技创新方面拓展。
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界地区,少数民族一般居住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扶持民族经济发展,国家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扶持民族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工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虽然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相比,民族地区并没有在增长速度上和其他地区保持同样的发展步伐,而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10]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观点,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物质资本支持对区域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而在人力资本方面,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相对有所不足。据统计,2005年,全国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13年,年均增长率为1.42%,比2000年增加了0.44年,同期,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83年,增加了0.7年,年均增长率为1.76%。[11]也有资料统计民族地区的受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仅仅相当于小学教育水平。[12]人力资本的发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在国家支持层面加强扶持力度。
[1] 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 徐世英.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状况统计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继华.教育经济新视野[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 惠 圣.教育经济学专题 教育经济思想与教育经济协调问题研究[M].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 熊正贤.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6] 金英姬等.基于溢出效应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7] 李星云.教育与经济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8] 编写组.教育经济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