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艺术形式

时间:2024-09-03

黄 芳

(湖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一、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器乐表现

(一)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铜鼓乐

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历史悠久,铜鼓隶属体鸣打击乐器,以铜为主要成分采用泥模等方法铸造而成,并融入锡、铅合金,具备上段面胸、中段腰束、下段足墩等部分,声音粗犷洪亮、音色深厚庄重,以声势磅礴的艺术感染力著称,适用于场面壮观的综合性歌舞演绎,是壮族民间乐器的象征之一。钢琴演奏加入铜鼓形态的案例多在壮族作品中出现,集中体现为多声部合奏与轮回反复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即是多声部合奏的代表,《东兰铜鼓舞》以东兰壮族铜鼓为主题音乐,其钢琴合奏部分由四面侧悬于固定方向、音阶不同的铜鼓按照从低音到高音的顺序依次排列,“组合成双鼓、三鼓、四鼓、公鼓、母鼓的合奏形式”,[1]铜鼓敲击者跟随钢琴的旋律节奏,分别击打鼓面与鼓腰,形成与钢琴旋律相对应的平均式八分音符节奏,展现多声部合奏音响效果。

(二)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天琴乐

广西壮族的民间天琴乐最早出现在清朝光绪九年的《宁明州志》中,被称之为“鼎”,极具观赏性。“现存的天琴由琴筒、琴杆、琴头、弦轴、琴弦、琴马组成”,[2]均通过拨片弹奏,制作材质为壮族当地的特产葫芦瓜、大竹筒,因此是壮族土生土长的弹弦乐器,一般适用于独奏或伴奏,表达优美抒情、欢快愉悦的音乐情绪,其在钢琴演奏中的融入多体现为以下情况:第一是配合钢琴律动,用以平衡节奏;第二是增添美学意境,呈现散化式的艺术韵味。以壮族《唱天曲》为例,因为配合壮族山歌的需要,天琴本身弹唱乐曲的自由程度较高,弱化了乐曲结构的内在联系,造成歌曲与节奏并不完全同步,呈现出不均匀律动的散化特征,而壮族《唱天曲》与钢琴演奏的结合则起到了很好的节奏平衡作用,表现为“钢琴的左手声部音型与天琴弹奏所呈现出的一单一双的节奏平衡效应”[3]以及两者同为弦振乐器的相近艺术风格。

二、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风俗文化

(一)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人文地理景观

广西壮族钢琴演奏对壮族民间风俗文化的反映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内容,虽然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描绘人文地理风貌,但通过钢琴的旋律、节奏、和声等不同侧面,却能让人联想到壮族优美的自然景观、家喻户晓的民族题材、意味深长的古代文化。例如广西壮族钢琴演奏借助长琶音的柔和灵动来表现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著名作曲家金响《刘三姐》组曲的《序曲》引子便是采用五声音阶,运用琶音贯穿其中的骨干音(徽音和商音),给人以山泉瀑布行云流水之感,同样的琶乐还出现在海鹏的《掉游漓江春》中,并加入了大量的颤音式旋律来反映春天漓江的波光明媚。又例如对壮族古代文化的渗透,以花山古壁画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为例,“花山古壁画是广西壮族古代文化的奇观之一,浓缩了壮族先民、天神、物兽、乐器等宏大民俗全景”,[4]青年作曲家徐纪星由此创作了《观花山壁画有感》,寄托对壮族古代文化的礼赞与深思,其作品以高胡、打击乐配合钢琴演奏,强调五声特色,触发听者的丰富联想,并通过大胆使用调外音,营造出了壮族浩瀚历史的神秘灵动之感。

(二)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节日庆典气氛

广西壮族的节日庆典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生寿庆典如‘潇月’、‘百日’、‘周岁’”,[5]宗教节日如“哇婆节”、“牛魂节”,还有民间青年对歌的特有习俗节庆日“歌吁”,其中钢琴演奏的摄入主要体现为对壮族节日庆典气氛的艺术渲染功能。例如对传统节日中热闹场面的烘托,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为了展现壮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壮观情景,其钢琴演奏配合铜鼓乐风,跟进了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鼓点;又例如宗教节庆中祈求神灵保佑的庄严情绪表达,陈坚坚的《蚂拐歌》、钟俊程的《大山谣》,都特别在钢琴部分加入的音块式和弦,令人陷入神秘的沉思。再例如壮族民间习俗节庆“歌吁”的情感氛围营建,倪洪进《壮乡组曲》中的《歌吁》便是表现壮族三月三日“歌吁节”庆典场面的最佳案例,“乐曲采用五声调中的四音列,为了反映壮族对歌的多声部对唱特征,大量运用四度、五度、大二度等多声部旋法”,[6]并使用了音块式的粗犷和弦,配合小二度音程的混响,促使听觉效果犹如铜鼓回荡。

(三)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声乐形态

“少数民族的民间声乐形态一般是指民歌艺术的表现形式”,[7]在中国音乐史上,作曲家利用民歌创作音乐并不少见,但将民歌创作与钢琴演奏相结合来创新音乐神韵的成功案例却并不多,其中便有以壮族民歌为创作源泉的钢琴作品演奏,分别表现为壮族民歌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韵味在钢琴演奏中的展示。第一,壮族民歌旋律在钢琴演奏中的展示,以倪洪进作曲的《壮乡组曲一》为例,其钢琴曲的主题音乐便是完整采用了壮族民歌《船从远方来》的全部旋律,描述了壮族人民乘船参加江面歌会的盛景,而《壮乡组曲二》则部分运用并简化了壮族民歌《日头落山岗过岗》的旋律调式;第二,壮族民歌节奏在钢琴演奏中的展示,钟峻程谱曲的《大山谣》演奏全程插入了壮族民歌《酒歌唱起迎太阳》的节奏;第三,壮族民歌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展示,西方声乐学认为,民歌的大二度和声并不适合出现在钢琴演奏里,但是“广西壮族民歌的大二度和声出现在长音处却有着与钢琴音频相似的谐震感”。[8]

三、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戏剧形象

(一)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叙事手法

音乐艺术本身并不擅长讲述故事,但可以通过音乐的不稳定性、不和谐性来表达或紧张或松弛的戏剧冲突。对此,“钢琴的音域宽广、声音洪亮,对叙事情节的矛盾体现具有一定优势”,[9]代表作品演奏如金响谱曲的《刘三姐》、陈良谱曲的《刘三姐》 (序曲)、蔡世贤谱曲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等。《刘三姐》及其系列钢琴作品都是基于壮族民间传说的歌剧《刘三姐》改编而成,其一波三折的戏剧情节与钢琴旋律、节奏、和声形式交相辉映。例如《刘三姐》的组曲《序曲》对应的戏剧情节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三姐擅长唱山歌,并与壮族青年阿牛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因此《刘三姐》的组曲《序曲》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时而运用嘹亮高亢的音阶附和山歌,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热情,时而运用温和柔美的音阶表达主人翁的爱慕心理。又例如《刘三姐》组曲的《对歌》部分,刘三姐与三位秀才的对歌情节,为了表现刘三姐对地主、官府的反抗与内心冲突,钢琴演奏过程呈现出杂乱犹豫的音乐对答,特别加入了夸张的强弱倒置处理,表现媒婆油嘴滑舌的滑稽场面。再例如《刘三姐》组曲的《抗禁》部分,“为了突出刘三姐与众乡亲同官兵对抗的战斗情景,钢琴演奏多强调突出对左手低音的弹奏”,[10]用以表现剧情的沉重感并逐渐减少不稳定的和声旋律,过渡到结实饱满的音乐情绪,体现坚强、稳重、明朗的战斗形势。

(二)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情感表现

钢琴演奏是一门情感艺术,传递乐曲的抒情性是钢琴演奏的基本属性,其中“少数民族钢琴演奏的抒情性与少数民族背景、少数民族性格、少数民族文化息息相关”。[11]从壮族语言文化背景来看,壮族人语音音调的共性是闭塞音多,语声不送气,因此音调具有柔和圆润的特征,无论是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还是民间风物与历史传说都体现了壮族人民温和柔情的性格色彩,以及时而欢乐时而激情的乐观主义精神。对此,广西壮族钢琴演奏多从音色控制、乐句表达、装饰音修饰三方面给予再现。例如钢琴演奏的音色控制,以倪洪进的《摇篮曲》为例,为了表现壮族妇女哄弄小孩子入睡的柔情似水,钢琴音色不能给人以粗糙的听觉效果,因此手指触键不能重也不能深,但如果触键太轻太浅又会造成音色的漂浮感,其中的力度与深度拿捏是关键。又例如钢琴演奏的装饰音表现,以金响的钢琴组曲《情歌》为例,其主题乐段便出现了明显的模拟壮族语言“滑音”的装饰语调,即是为了与钢琴的“骨干音”相互交叠,传达一种仿佛男女青年在悄声细语倾吐恋情的呢喃之声。

(三)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人物形象

广西壮族钢琴演奏中的民间人物形象展示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人物性格层面与人物背景层面。以《刘三姐》组曲为例,其中具有三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是刘三姐和阿牛哥所代表的正面人物形象,钢琴演奏采用优美柔和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以及激情热烈的音乐旋律对男女性格加以区别,对人物背景的烘托多营造歌舞样态的欢快场景,例如《刘三姐》的《对歌》部分,钢琴演奏特别注意了手指触键的弹性,“在每个强拍与重音处都加入踏板,渲染气氛的热烈”。[12]二是地主所代表的反面人物形象,为了突出地主莫海仁的霸道、凶狠,钢琴演奏常运用低沉声部,并刻意突出音乐旋律的不协和性,对其人物背景的渲染也一改高音、中音、低音结合的立体音效,弹出的声音明显含糊、灰暗,缺乏亮度,同时减少了对踏板的使用。三是媒婆、秀才所代表的市侩人物形象。秀才目中无人,既傲慢又笨拙,常常被聪慧利索的刘三姐讥讽得语无伦次,因此钢琴演奏节奏既显得随意自由,又做了相应的夸张处理,而媒婆的小人得志、滑稽可笑则运用不稳定的节奏间隙与强弱倒置加以体现。两者的场面背景注入了多音多声并置的音乐处理,并特地增加了调外音,使得钢琴的动力感突显一种偏离感,在钢琴原调风格的强烈对比下可起到对正面人物的反衬特效。

[1]赵意明.钢琴艺术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J].歌海,2010,(5).

[2]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林 冬.广西壮族民歌元素钢琴作品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4]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高 敏,金 萌.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音乐,2012,(3).

[6]李 锋.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7]童道锦,孙明珠.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8]肖 净.广西壮族天琴文化艺术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3.

[9]陈利敏.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10]牟 华.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1).

[11]林 冬.广西壮族民歌元素钢琴作品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12]许六军,浅谈壮族民歌与壮剧音乐的互渗和融合——云南壮剧音乐[J].文山学院学报,201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