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陈刚,赵欣荻
(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往最密切,辅导员的师德师风素养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还存在师德师风失范的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0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亟须提升师德师风素养,做出新的改变以适应新时代变化,让自己成为一名国家、社会和学生都需要的好老师[1],不断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
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10的重大判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2]45,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46。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建设好人民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最根本的是必须要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3]。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师德师风素养,对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而使莘莘学子在良好的学风和师德熏陶下健康成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4]这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得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5]。“Z世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控”“二次元”以及“饭圈文化”和“精致利己主义”影响的社会中,受多元文化渗透,急需辅导员在思想和心理上给予其正确的教育引导。除此之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都会对高校辅导员特别是新入职的“90后”年轻辅导员带来思想上的转变,这就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因此,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更要全面认识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教育与管理、正面宣传与警示教育、全过程推进与分类开展、师德养成与师能提升有机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切实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确保辅导员队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牢牢掌握党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6]教师素养,师德为先,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核心内容,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7]。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品德修养受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直接影响,提升辅导员的师德师风素养和整体素质对提高大学生的素养乃至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于中国“入世”节点、长在互联网兴起时代的新时代新青年,他们的特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交锋一同挑战着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素养。辅导员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不仅要帮大学生把稳“方向盘”,而且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种好“责任田”,为学生成长成才点亮“前行灯”,做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为大学生校准“人生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思想道德素养,还可以深化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提升其整体社会形象。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师德师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通过建设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把良好的师德师风素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高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奏响良好师德师风最强音。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是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既要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素质的提升提供“路线图”,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也要排查研究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及存在的原因,修改和完善相关监督与管理规范,干在实处,求真务实,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准则,培养新时代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各高校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2022年3月,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共有24.08万人,师生比实现1:171配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辅导员队伍表示满意,但仍有个别高校面临师德建设失效化的困境,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在路上”,需要持之以恒,加以改进。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思想政治素质弱化、职责懈怠现象。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少许辅导员政治方向不坚定、理想信念不足,将“精致利己主义”视作人生目标,个别辅导员甚至仅仅把这一职业看作是养家糊口的行为而缺乏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违背了作为教师的初心与使命,不能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潮,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扭曲等严重问题。
二是在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潜匿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这些潜匿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像师德师风重大风险那样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因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但这方面的问题在辅导员与学生日常交往、学习生活、学校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如辅导员在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时刻会因一己私欲产生偏袒个别学生的行为。
当前,部分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培育工作还存在过于注重形式化的误区,忽视了对我国优秀师德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导致总体培育效果还处于一种“他律”的状态,没有完全内化为辅导员的自身修养。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表面工作,宣传手段缺乏创新,只注重宏观式的口号式宣传,师德教育活动缺乏贴近性和互动性,对师德师风的内含意蕴剖析得不够透彻。另一方面,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忽视了辅导员的切身感受,有的仅仅是制定表面的规章制度,却忽略了完成的实效,有的设置师德师风素养调查问卷,但是由于问卷设置的不科学性,往往会出现“天花板效应”,导致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仅仅流于形式,难以深入辅导员内心。
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出现“亚健康化”,师生情感关系淡漠化。由于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众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之间的实际沟通交流时间少,对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了解不多,辅导员不认识自己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导致辅导员与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沟通渠道不畅。部分辅导员的育人意识淡薄,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化。
部分师生关系功利化。部分高校辅导员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而随意支配;还有个别辅导员存在利用职权获取个人私利的情况,通过奖学金、入党评优等方式获取利益,过多地掺杂了功利性和目的性;有个别高校师生伦理道德缺失,出现如性侵、性骚扰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一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监督机制还不健全。由于辅导员的职责和业务区别于专业课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需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来分类考核。现有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因师德不容易量化而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往往流于形式。多数高校采取“一票否决制”的考核办法过于笼统,只关注优异表现或触犯底线的行为,忽略了介于中间的师德行为。因此,高校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还任重道远。
二是高校管理权责不明确。多数高校机构设置中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师德建设的部门,人事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都承担着一些管理或监督职能[3]。个别学校因为“人情世故”或者为了学校自身的名誉而包庇师德失范的行为,这就导致教育运行朝着科层制和官僚化方向发展。片面的科研导向导致辅导员考核体系弱化了师德考查,而片面的行政导向又导致学校对辅导员失德失范行为重管理轻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诱惑也越来越多,部分辅导员受日益物化的环境影响,缺失师德自律和自省,道德伦理至上主义成为空谈,导致师德环境欠佳。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从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崛起,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同时,功利至上甚至成为某种社会常态。二是从处在事业单位的大学环境来看,由于存在“人情世故”和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借口来维护高校名誉的现象,再加之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失范风险。三是从辅导员自身来看,因其所学专业、年龄等各不相同,部分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师德师风教育或师范教育,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伦理要求、道德准则等缺乏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加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辅导员的现实生活与其心理预期存在较大落差,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守道德防线[3]。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困境的破解之道在于积极响应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时代号召,将教育与管理、正面宣传与警示教育、全过程推进与分类开展、师德养成与师能提升有机结合,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化。***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4]要全面加强理论武装,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抓好组织领导,加强政治引领,以思想引领护航师德师风涵养,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树立崇高理想。
二要把牢正确方向,寓教育于管理,狠抓高校辅导员队伍政治建设。《决议》指出:“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4],要将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评价的首位要素,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工作领导机构,学校层面由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各学院也要成立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行政主要负责人和院级党组织书记负直接领导责任,整体形成纵横协同联动的教师思政工作新格局:横向上教师工作部、组织部、纪检监察机关、人事处、教务处、工会等部门协同,纵向上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教师工作部、院(系)师德建设工作小组、教工党支部、教师联动。
一是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师德在辅导员综合素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内在自律性和整体人文性,是师能的内在驱动力[8]。师德不仅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辅导员自我修养,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表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校风气深刻地影响高校发展态势[9]。师德的内驱力有助于深化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认同,丰富其道德底蕴和精神世界,激发其内在动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师德教育,注重辅导员的师能提升,抓实辅导员理论学习,推动其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抓好辅导员培训,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自学相结合开展培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和课程思政协同开展,推动师德教育宣传创新,拓展教育引导路径,以学习促进师德师能同根生长。
二是精通专业,做好“经师”。师德高尚者必然以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为依托,德能并重。高校要创新辅导员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丰富师德师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理论学习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相关理论和对策,加强工作研究,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发展培训促进辅导员师德养成与师能提升,围绕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团队建设,通过组织名师讲堂、集体研讨、学生反馈等活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打下基础,促进辅导员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持续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开展“最美辅导员”等系列评选表彰,全面发掘培树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在运用好新媒体平台上主动作为,不断激发崇德向善内生动力,强化示范引领,高频度、立体化宣传师德师风典型事迹。可通过拍摄“师德师风典型事迹”专题片、编辑制作“优秀辅导员事迹”宣传资料、全面挖掘学校各条战线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等来积极宣传师德榜样。健全先进评选机制,组织开展宣传一批可学、可敬、可亲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同时,要常态化开展师德失范行为警示教育,划清教师职业行为“底线”“红线”“高压线”。编印辅导员师德警示教育相关资料,将失范行为举一反三,增强辅导员遵守师德的自觉性。列清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组织师德失范行为自查自纠,压实主体责任,严格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高校要着力打造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全程扎实推进开展新上岗辅导员培训。除规范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外,书记、校长还要为新上岗辅导员讲授“入职第一课”,开展专题培训,重点围绕上级政策解读、思政教育前沿热点、工作方式方法等进行,确保***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地生根,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岗位认同,锻炼基础履职能力。另外,择优推荐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培训,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校要着力将教师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招聘、聘用、考核等教师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师德建设月系列活动,抓实抓牢师德师风教育。
在面上整体推动的基础上,高校要着重分层分类推进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完善师德制度设计,强化师德建设制度保障,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为抓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其次,面向高校辅导员,强化政治引领,抓实政治理论培训,强化政治吸纳,在永葆政治本色上聚力用劲。高校要充分发挥师生民主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发现师德师风失范的行为,及时规劝和纠正,全力为高校辅导员成长成才铺路架桥。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高校辅导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辅导员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