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丁寒琴,杨帆,何夏君
青少年抑郁障碍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已成为青少年第三大死亡原因[1],其发病率为2%~8%[2]。研究表明,29.7%的抑郁障碍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下称自伤)行为[3]。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的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的行为[4]。自伤是一种与情绪紧密相关的行为[5]。自伤不被社会接纳、认可,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情绪调节困难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具有正向预测能力[6]。情绪调节策略是指在情绪产生的不同阶段个体会采取一些惯用的方式来调控自己产生何种情绪、如何体验和表达情绪[7]。改善不良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情绪问题的关键[8]。本研究对抑郁障碍青少年实施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抑郁障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青少年抑郁障碍诊断标准[9];年龄12~18岁;在没有自杀意图下故意实施自我损害行为,预期这些伤害只能导致轻度或中度的躯体损伤;在过去1年内,至少有1次自伤行为,如切割、抓伤、自我撞击、咬伤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住院天数≥21 d;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门诊治疗;并存躁狂症、自闭症、智力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合并躯体疾病等器质性病变。共纳入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过程中6例脱落(3例不愿参与随访,3例无法取得联系),最终两组各45例完成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安全性评估与管理包括自杀自伤风险评估和管理、正念减压练习疏导,当患者出现自伤意图或行为时给予限制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具体如下。
1.2.1.1成立干预小组 干预小组由1名心理治疗师、1名主治医师、1名精神科专科护士、2名精神科护士(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过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并考核合格)组成。精神科专科护士为组长,负责实施干预,主治医师负责疾病相关信息支持,心理治疗师对认知情绪疗法干预过程进行全程督导,精神科护士为助手,负责对每次干预过程进行记录。
1.2.1.2制订干预方案 通过查阅文献[10-13],结合《认知治疗技术》《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14-15],咨询专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拟定情绪调节策略干预方案;制作“情绪调节”公众号,运用香港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研发的情绪处理锦囊视频(健康生活知识、处理情绪贴士、情绪量表、辨别及配对情绪、逻辑推理游戏及谜语)处理情绪困境。选取10例有自伤史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预试验,结合预试验结果修订并完善干预方案,见表2。
1.2.1.3干预方案实施 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对患者实施干预。于患者入院后1周内开始第1次干预,干预方案每周2次,每次1 h,每次1个主题,共7次。每次干预前1 d与患者预约,干预前10 min对患者进行情绪评估,由于自伤风险很高,严密观察患者情绪起伏,评估患者情绪困扰水平。
1.2.2评价方法 ①认知情绪调节问卷。采用董光恒等[16]修订的问卷,共36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赋1~5分。包括9个分量表(各4个条目),分为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接受、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及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自我责备、沉思、灾难化和责备他人),各分量表评分越高表明个体在面对负性事件时越倾向于使用此种认知情绪调节方式。②近3个月自伤频次及对身体最严重的伤害程度。“无”对皮肤没有任何损伤,“轻度”局部组织轻微伤,“中度”局部损伤需要处理,“重度”需要使用医疗措施,“极重度”需要住院治疗[17]。由精神科专科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干预前)及出院后3个月(干预后)评价以上指标,干预后在电话及微信家庭随访时收集资料。
表2 情绪调节策略干预方案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两组干预前后认知情绪调节得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认知情绪调节得分比较 分,
2.2两组干预前后3个月自伤频次及对身体最严重的伤害程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3个月自伤频次及对身体最严重的伤害程度比较 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表明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有利于提升抑郁障碍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既往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策略有利于青少年积极情绪调节模式的形成,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情绪调节能力[18-19]。当观察组患者出现情绪调节困难时,能快速从干预方案中获得处理负性情绪的方法,以积极的方式体验情绪和处理情绪,增强了患者用语言表达情绪、自我察觉、人际情感支持、问题解决及控制情绪反应的能力。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绪调节方式,更能采取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应对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
表4结果显示,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自伤行为频次及对身体最严重的伤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表明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自伤行为,与Gratz等[20]对人格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在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实施干预,开放式病房患者更容易获得自伤使用的武器。为避免患者自伤,传统的做法是入住封闭式病房、杜绝患者与外界接触及实施保护性约束等,但些措施容易激发患者不满、自尊受损,且环境限制解除后患者易重复出现自伤行为。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和情绪难以调节可能是自伤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21]。本研究情绪调节策略干预方案结合单个主题的特点和优势,如人际互动主题主要矫正情感体验和修正认知;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情绪调节策略有改善作用[22];行为抑制主题侧重于提高引发负性情绪问题的处理能力;学习适应性的替代行为主题提高良性行为的使用,全面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应对方式。说明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其处理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进而显著减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
本研究发现,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有利于提升抑郁障碍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减少患者的自伤行为。本研究患者来源于三甲综合医院精神科,不能全面反映各级别精神病专科医院患者自伤行为特点,研究结果推广受限。且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干预及观察时间较短,有待下一步完善后进一步论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