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吴 烨
(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郑州 451191)
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研究,确定了我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以煤田、地质行业为特色,与环境专业相互渗透,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课程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积极寻求专业的发展空间,通过煤田、地质、环境工程的相互交叉渗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环境工程专业,使之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主要是研究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改革环境与地质、煤田类专业教育中的工程实践问题,使课程体系具有现代特征,行业特色突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实用,逐步完善学生基本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程与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地质、煤田与环境工程思维与意识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为此环境工程专业在知识构成、教学切入点、教材编写等方面考虑到背景专业的内涵共同与外沿问题渗透,既涵盖了煤田地质、矿产勘查,又向外延伸拓展并与环境工程专业交叉渗透形成新的特色。正确定位后,制订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将矿产资源预测及评价、煤田地质与洁净化开发利用、矿山环境修复、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环境生物处理矿山废水以及环境地质等课程集中融合在环境工程课程的选修体系之中,使培养方案具有行业特色。
对原来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根据不同实验主体的不同要求,打破原有的实验与实习框架,对环境工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修订,构建具有煤田与地质特色的新环境类专业教学体系。主要是将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为突破,构筑创新性教学与教学内容,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重视先进实验、工程与科研技术研究,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师的工程与科研的项目选择、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实验技能型课程:对现有实验课程内容调整与融合,将各实验室涉及实验技能方面的项目重新整合,形成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从标准操作和技能训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除实验技能课程建设外,还要打破环境工程与地质工程中课程与课程、专业与专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按照认知规律,对现有实验课程和项目进行论证、调整和整合,继续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结合教师的科研),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求真求实的探索意识;同时开展技能培训(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使在校学生获得相关资格认证。
(2)野外教学和生产实习:对课程教学,针对不同的课程,适当减少了课堂授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增加了实习课时,个别重要的主干课程,增加了野外现场教学实习,使学生建立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和实际观察分析能力;如:环境认识与教学重点单元的实习,教学实习改革的重点是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①环境认识教学内容没有减少,但时间安排压缩,仍突出兴趣教育;②课程增加了环境地质学基本工作方法和环境地质思维讲课两部分内容,使该实习由认识实习性质向环境地质教学实习性质转变,教学内容向环境地质与煤田倾斜,以利于与后续的选修课程接轨;③评估指标多元化。原来仅依据实习总报告考核学生的水平,现增加能力和素质等评估指标,而且将实习总报告改为小专题报告;④环境地质思维课程教学有利于正确认识地球科学,正确把握地球环境科学的特定思维方法;⑤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3S)网络课程选修,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运用新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对于技术方法和技能学习的课程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接触实际环境科学、环境地质工程问题、环境与地质工程、煤田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工程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确定研究问题的思路,设计研究的技术方法、路线、实验流程方案和工作计划及采用的新技术方法,并实施研究计划或工程设计,对研究结果和工程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等。这种综合性的实习活动或工程实践活动,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3)毕业实习与设计:为了真正把实践教学同生产实际或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我们要求所有的毕业实习或工程设计实践在“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基地和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结合教师地质与煤田的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同时建立多元化考核模式,完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激发了实践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践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借助院级煤矿清洁开发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质量的仪器与设备,教师积极进行行业的科研工作,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极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教师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开展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作为应用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在亲身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选择部分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可以使他们较早地了解社会、参与竞争环节、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及把握机遇等一系列的实践过程。
大学生在二年级末开始进入教师的研究项目,组成科研小组,边学习课程,边进行课题研究,一直延续到毕业论文答辩。让学生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在教师指导下,选修一些与工程、技术和方法有关的专业选修课,毕业时做毕业设计。
(2)“产学研”相结合在特色培养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培养地质、煤田与环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探索地走“产学研”之路,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获取基本能力的训练,学会合作、学会选题和立项论证等一系列与社会、企业合作,参与竞争的过程。通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十分有益。
学校和企业联合在资源与环境类学生培养中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一方面发挥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对地质部门、工矿煤炭企业而言,发挥其专业人才经验丰富、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采取校企联合,集中培养的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联合,不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更结合企业特点,与企业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并要求论文能反映当代环境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此外,与国内10余个地质、煤炭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固“产学研”联系,不仅成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最为广阔的训练实习基地,而且成为了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市场,畅通了就业渠道,使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得到了相互了解,使双向选择的基础更牢固,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环境类专业一次就业率(签订合同)95%以上,有较大的一部分是行业就业。
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与实践,使科研及时、恰当地转化教学,使学生理论基础牢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于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学生的考研率在同类院校名列前茅,且研究生在其他院校学习时,反映较好。
结合资源环境信息处理实验室,将新技术与新知识融入课程和实践教学之中。环境领域近十余年发展最快的是高新技术的大量使用,如:地质、环境工程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进行调查、监测、评价,开展开发、治理、保护工程项目时,在技术和手段上有了重大变化,如航天航空探测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与现在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三维模拟技术和绘图技术等)结合,开发出了诸如地空多元信息数字测控系统,资源(土地、矿产、水等)预测、评价、管理系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一系列的大型信息工程系统,使整个环境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环境信息实验室、网上和课堂讲授让学生掌握这些新的工程技术手段,能在进入社会后,尽快成为驾驭现代地质与环境工程领域先进技术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总之,我院的环境工程在两优势学科(地质与煤田)和专业的带动影响下,不断创新,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找寻与时俱进的思维,办好专业,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内外联合”式的科研建设与应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较好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特色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达到了“多途径就业与成才”的效果。
[1] 薛守义. 地质工程学的学术思维与基本理论[J]. 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3):357-359.
[2] 林林. 工程学科发展的途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8-12.
[3] 刘星晨,卢琦.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学发展概述及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J]. 林业科技管理,1997,(3):49-51.
[4] 蒋国安. 系统工程在资环学院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4,23(2):4-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