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创建环境友好型交通工程——以泰州大桥为例

时间:2024-09-03

韦 庆 刘佳雪

(1.江苏省辐射环境保护咨询中心,南京 210019;2.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3.南京晓庄学院,南京 210017)

引言

公路、桥梁等交通工程,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础设施,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纽带,是物质能源和信息流动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增长时期[1],以江苏泰州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交通建设项目正逐步全面铺开。

为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与资源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交通行业强调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探索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新模式,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地发展。

特大型跨江桥梁工程作为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和路网规划的关键环节,不仅具有工期长、施工难度大、专业门类繁杂等工程难点,同时也存在施工营地分布集中、营地驻留时间长、跨越敏感水体以及涉及生态敏感区(如滨江湿地)等环境保护难点。

文中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角度论述交通工程的生态功能,从泰州大桥建设实际出发,阐述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须遵循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理,提出创建工作要点,为泰州大桥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1.交通工程的生态功能

交通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工程本身与路域绿化设施、服务配套设施等一起,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路域生态系统[2]。作为一种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为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运输这一主体功能的需求,路域生态系统应具有以下生态功能:①优化工程建成后形成的生态景观格局,降低景观破碎度,减少路域孤岛状斑块数量,保持原有景观功能的稳定性。②形成与外界环境相融合,并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信息和物质的内部循环和外界联系,由人工生态系统逐步演替过渡到半自然生态系统。③减少对外界生态环境的资源索取和环境负荷,对噪声、污水、废气等污染具有一定的削减和自净能力,并能满足车流量和客流量的双重增长需求。

创建环境友好型交通工程是践行交通发展新理念的重要措施。要求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原则,从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对传统建设内容和施工方式进行全过程地重新审核。在满足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体现交通工程的生态功能。

2.创建环境友好型交通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理

2.1 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解为:a.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代际可持续发展;b.不能因为一方面的发展而阻止和妨碍了其他方面发展的公平发展模式, 即代内可持续发展[3、4]。

泰州大桥作为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在拉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占用大量社会及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甚至破坏。大桥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体现:a.用料经济,反对粗犷无度地消耗能源及建筑材料,影响后代发展;b.科学设计、施工和管理,减轻公路建设对周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不能因交通行业的发展而妨碍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或造成环境质量的整体恶化。

2.2 符合生态学原理

大型交通工程作为一种人工构筑物,从景观角度对原生景观格局形成干扰和破碎,人为地构建形成路域生态系统 ,具有特定的生态功能[5]。道路景观影响和路域生态系统的演变均属生态学研究范畴,正逐渐成为应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6]。这就要求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路域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路网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以及生态环保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从生态学角度,工程设计应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7]。建立或维持路域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及与外界联系,减少路网的景观破碎效应,避免形成生态孤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通过前期环境调查与评价及施工期环境监理,保证工程建设前后物种多样性不发生根本变化,区域原生植被密度和群落等级不发生退化。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筛选乡土物种作为先锋物种,培育乡土优势种,因地制宜地建立稳定的路域生态系统,以达到生态屏障的目的。

2.3 推行环保与景观设计新理念

工程设计是高速公路建设诸多环节的起点,是公路建设的前提和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好的设计,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建设成果。

泰州大桥工程设计转变“重主体、轻景观、轻环保”的设计理念,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采取环保和景观工程专项设计、专项咨询的方式,充分考虑提升“环保和景观”的设计质量。运用公路工程设计新理念,通过“创作设计”、“宽容设计”和“灵活设计”探索出特定环境特征与工程特点的特大型跨江桥梁设计经验与技术措施。

创作设计是指在保证工程安全性的前提下,依据泰州大桥跨江段典型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要素和人文元素提出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使桥梁设计变成人为构筑物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艺术创作。

宽容设计即人性化设计,要求工程设计注重人性化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工程建设质量的最终检验标准,同样也是环境友好型工程创建的目标。关注安全性是宽容设计的重要内容[8]。通过路侧净区宽度、路基边坡坡度等设计内容,降低交通事故致死率,保护司乘人员的行车安全。

在桥型选择、路线布设、边坡以及房建区设计等方面,尊重沿线自然生态、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审美习俗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对设计标准、规范的灵活运用使桥梁工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2.4 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和规划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制度和方法[9]。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重要的前期设计内容,一方面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另一方面也已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导则标准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对工程选线、主体设计提供环保政策及技术指导,为工程建设期间如何应对和减轻环境负效益提供工程及管理措施保证。

切实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要求,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作用是泰州大桥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的重要手段。为强化建设期间的环境管理,泰州大桥在设置专(兼)职环境监理工程师的基础上,在国内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中率先成立了工程环境保护中心,对建设期间的环保工作实行专业化归口管理。环保中心全程监督管理、跟踪环境监测并提供咨询服务。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中的各项措施要求细化到各施工和监理环节,并对照监督检查,保证措施落实的有效性。

2.5 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推行清洁生产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之一。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和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人类活动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索取[10]。目前,清洁生产已经在物资生产、资源采掘、能源开发等领域强制或推荐实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交通建设领域却发展迟缓,更多地停留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技术层面。“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依然根深蒂固。交通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其他行业领域整体不足,越来越成为制约交通行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的瓶颈。

虽然目前国内仅颁布了石油炼制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资源与环境意识的持续提升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方法的不断完善,将会有包括跨江桥梁建设在内的行业标准陆续颁布实施,对细化和量化环境友好型工程评价标准,持续推进交通行业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的工作要点

泰州大桥跨越长江敏感水域和滨江湿地等生态脆弱区,连接泰州、镇江、常州三市,沿线居民住宅分布集中,社会关注程度高。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理论基础和环保景观设计等方法原理,提出泰州大桥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的工作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的工作要点

4.结语

创建环境友好型工程是转变交通行业增长方式,践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运输主体功能,交通路域生态系统应具有特定的生态功能。基于交通工程的生态功能,泰州大桥在环境友好型工程创建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理论基础和环保景观设计等方法原理,着重关注了资源利用等工作要点。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制度,连续滚动地补充、细化和完善环境友好型工程的评价标准,对于交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持续推进的作用。

[1] 程胜高.高速公路环境评价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秦志斌,刘朝晖,李宇峙.路域生态系统建设原则[J].公路交通科技,2005,(8):78-79.

[3] 葛亮,信红喜,马俊.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2006,(6):121-123.

[4] 陈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69-71.

[5] 蔡志洲.中国公路景观文化及实例[J].中国园林,2004,(4):25-30.

[6] 彭小光,周美兰,朱丽娜.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初探[J].公路交通技术,2007,(3):9-11.

[7] 王永安,王双生.公路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分析[J].华东公路,2002,(3):8-12.

[8] 路楠.论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理论的构建[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1):16-17.

[9] 郭永龙,武强,王焰新等.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评价.2002,(11),39-41.

[10] 刘新宇,魏海萍,方翠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清洁生产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9):629-6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