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低碳世博”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时间:2024-09-03

胡 静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3)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此次世博会经历半年展期,创造了园区面积最大、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入园人数最多等多项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作为第一届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又是第一次以“城市”作为主题,上海世博会主办方首次全面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和目标,并通过组织者、参展者、参观者的共同努力,在筹备、举办过程中汇聚了世界各地低碳发展的智慧和实践,全力打造了历史上首届名副其实的“低碳世博会”。2011年11月29日,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上海市政府在UNEP内罗毕总部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公开发布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后评估》报告,对主办方成功向全世界呈现一届“低碳世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1.“低碳世博”取得的主要成果

不同于为期两周到一个月的奥运会或足球世界杯,上海世博会长达半年的展期和创纪录的参展国家、地区——这些特点本身已经将“低碳世博”的难度推高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因此“低碳世博”所取得的成果也更加弥足珍贵。具体包括:一是世博园区全面实践了低碳发展。园区内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园区内既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总建筑面积的1/5;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80%以上场馆采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园区及周边区域投用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等[1]。二是各类低碳技术、产品和实践得以集中应用、展示和交流。国内外各参展方通过场馆设计、建设和服务管理,以及组织各类展览展示、交流研讨及相关演艺活动,从不同角度诠释环保低碳理念,传递了科学的城市规划、环保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绿色理念;专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汇聚展示了全球最具代表性、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活最具示范价值的成功实践案例[2]。三是“低碳世博”专项碳补偿项目得到全面落实。对园区原址270余家污染企业全面实施了关停淘汰或技术升级改造;新投运的四川水电特高压输送线路提前两年完成建设,旨在为“低碳世博”做出重要贡献,随着该项目完工投运,上海外来电力一半以上来自清洁能源;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快建设的轨道交通系统仅2007—2010年间的相对减排效益高达近80万吨CO2当量;建成并开放了辰山植物园等8个大型公共绿地,并实施了一批工业锅炉的节能和低碳排放改造、绿色照明工程等节能减排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世博会专门搭建了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UNEP的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所产生的额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92.2万吨CO2当量(见图1)。截至世博会结束,近90%由世博会举办所产生的额外二氧化碳排放已被成功抵消[3]。四是世博会充分带动了环保低碳理念的传播和社会实践。超过百万市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世博环保、低碳培训和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了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4]。

图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碳排放结构

2.“低碳世博”的创新机制与实践

2.1 建立“低碳世博”协调推进机制

为了系统、高效地推进“低碳世博”各项工作,上海市开创世博会历史之先河,专门在全市层面建立了由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相关委办局参与的“低碳世博”推进工作机制,全面指导“低碳世博”总体方案的设计、组织、协调、技术评估、交流宣传和公众参与[5]。全市范围内统一指挥体系的形成,将“低碳世博”的理念和实践提升成为全市重点工作,使之成为了影响上海发展的重要导向和主要任务,并由此建立起了自上而下推进实施的协调、管理平台,较好地整合了相关委办局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搭建了非常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涉及世博园区及城市管理的数据、信息收集整合渠道,为真正以“低碳”为评价标准开展相关量化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全过程的低碳管理

“低碳世博”的成功亮点之一就是在世博园区选址、规划、建设、运营和后续利用等全过程,真正以“低碳”评价全生命周期内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6]。仅以世博园区的科学选址为例,本届世博会是历史上第一届将园区选址在城市中心举办的世博会,与旧城改造及城市功能提升有机结合,相较选址在远郊另辟新地,发挥了明显的低碳效益。

其一,园区原址关迁落后污染企业所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始建于1897年的南市发电厂因世博园区建设而变身成为世博新能源展示中心,仅以上海燃煤电厂的平均能效做替代,由南市发电厂关停所产生的能效提升超过37%;同样是百年老店的江南造船厂,搬出世博园址,迁入长兴岛造船基地后,因技术、产品升级所产生的能效提升达到68%;因世博园区落后污染企业关迁所产生的相对碳减排效益累计可达199万吨CO2当量。其二,园区原址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充分循环利用所产生的碳减排效益:世博园区已有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而城市最佳实践区中,保留工业建筑甚至占到总建筑面积60%以上,相较在城市远郊重新建设世博园区的比选方案,如此大面积既有建筑的有效利用所避免掉的建筑材料生产及施工等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可达1.4万吨CO2当量。其三,世博园区对历史保护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所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园区原址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几乎全部被应用于世博园区的建设,仅以世博园区路基的建设为例,相较全部利用新生产的水泥制作路基,循环再利用建筑垃圾所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可达793吨CO2当量。其四,园区选址在城市中心在参观者出行方面产生的碳减排效益:与类似大型国际活动的碳排放特点一样,上海世博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为世博会参观者的出行。而选址在城市中心,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加之对私人交通出行的有效限制,世博会期间,超过90%的参观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抵达世博园区[7](见图2)。相比之下,如果将世博园区建在城市远郊,仅由出行距离增加一项将使参观者、工作人员出行以及世博物流运输等所产生的碳排放增加33万吨CO2当量。

图2 世博游客参观当日抵园交通方式结构

可见,科学的世博园区选址成功避免了大量额外的CO2排放量,类似实践在世博场馆建设、管理、运营过程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做赘述。

2.3 推动全社会的低碳实践

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又一项创举,上海世博会主办方为了全面推进“低碳世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更为公众积极参与“低碳世博”提供有效渠道,首次面向全社会推出了“低碳世博自愿减排行动”。按照“政府倡导、自愿参与、民间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搭建了“低碳世博”自愿减排平台,引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世博”实践。具体包括:一是鼓励世博会参展方自行抵消展馆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碳排放,截至2010年12月底,联合国馆、美国馆、英国馆、比利时馆、葡萄牙馆、万科馆、民营企业馆、广东馆和黑龙江馆等多家世博场馆已成功实现碳中和;二是与民间环保社团全面组织开展“绿色出行”活动,至世博会结束,活动成功发行7万张含有一吨经认证碳指标的“世博低碳交通卡”;三是组织开展“低碳世博林”项目,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世博碳汇林的建设活动;四是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专门建立了低碳世博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截至2010年12月底,通过该平台参与低碳世博活动的个人及企业超过4500例。“低碳世博自愿减排行动”为个体参与实践“低碳世博”搭建了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渠道,并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让每一位参与者充分享受到了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

3.低碳世博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低碳世博”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是推动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本质特征决定了要在城市的规划、发展、经济建设等各个部门,以及建筑、交通、环保,甚至金融、贸易、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推行“低碳”理念及最佳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实践证明,每个政府机构都有强大的专业性和执行力,我们所缺少的是联合规划、协同思考的能力。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并在执行过程中综合考虑各项工作的相关性是切实促进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是促进低碳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有机融入城区/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基于“低碳世博”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我们建议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发区以及大型项目建设中,切实将“低碳”作为评价指标之一,综合评判不同方案的碳减排效益,更加综合有效地统筹各类政策目标,真正探索走出低碳化的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

三是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但城市低碳管理能力的提升更为必要。除了那些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的高新低碳科技外,世博会大量应用和展示的环保低碳技术其实并不深奥,如雨水收集回用技术、直饮水系统、废物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广泛的宣传教育,决策层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尽快制订全面的推广计划,辅以相关政策,在重点区域和行业大规模推进。因此,低碳化的城市硬件建设以及低碳化城市管理理念和民众意识提升等软件建设的有机结合,才是切实推进城市低碳发展的终极路径。

四是推进低碳发展,其根本是要提升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全社会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行为。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方式是异常艰难的,需要坚持探索取得最佳教育宣传引导效果的方式和方法(如加强学校教育,黄金时段、黄金场所播放/安放公益广告,给予环保低碳实践者更多社会关注等),持之以恒地关注和投入,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4.结语

世博会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科技工作者、文化传播者等社会各界好好总结。事实上,世博会在圆满谢幕之后,为上海市决策者留下了一系列艰巨的挑战——如何在世博会后留住碧水蓝天?如何在城市最佳实践交流展示之后,切实推进上海的低碳发展?——可以说,世博会本身就已经提供了最佳答案,特别是“低碳世博”的创新管理理念和实践,相信会成为宝贵的世博遗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为上海下阶段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并伴随上海迈入以环境保护优化城市发展、以低碳转型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新阶段。

[1] 洪浩,寿子琪.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科学技术报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9-35.

[2]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科技视点[R].上海市世博科技促进中心编,2010:159.

[3] The Final Environmental Review of the 2010 World Exposition Shanghai, China[R].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11:86-88.

[4] 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度)[R].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11:12-18.

[5]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低碳世博”总体方案[R].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10:10-11.

[6]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R].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006:2-2.

[7] 张全,洪浩,杜丹德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出行报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