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的联结与延伸——以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为例

时间:2024-09-03

□潘承先 吴 婷 张艺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课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是在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却又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师资力量、学生学习现状和效果以及社会普遍的态度等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容缺乏实效性与哲学性。很多教材编写内容整齐规范,体现了理论的严谨和完整,但在实效性和哲学性方面有所欠缺。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新的理论形态,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回答了19世纪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回答不了20世纪的新问题。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经济问题,利用原理论在解释这些问题时,缺乏全面深刻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如果说早期资本主义积累可以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很好的解释,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还依赖于剩余价值,这一说法就难以吸引、说服学生。另外,理论哲学之美在于思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否定黑格尔的绝对真理体系中产生,本身说明并无绝对真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但在目前马哲教学课堂上,很多是径直走向灌输和说教,缺乏思维的分析、推理、判断;省略客观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辨别[1]。

(二)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覆盖了高中、高职、自考、大学多个层次,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讲述法。课堂上原理讲授过分突出,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虽然强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只是将授课内容转化为电子课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授课方式方面都无重要突破。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主要为“听+记+背”。考核内容集中在课本,形式主要为试卷,题型多为单选、多选、填空、分析等形式,答案固定,难以给学生预留自由发挥空间,有违哲学初衷。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短时间靠死记硬背被动掌握书本知识,长远看个人知识储存中并未留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印记,能力提升上更遑论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判别是非,提升思维[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本身也是综合性、理论性很高的课程,需要授课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宽广的知识结构,机智的课堂教学思维,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教师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才能真正驾驭好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点名转变成主动学习。

(三)学生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渴望独立,他们不再全盘接受父母和教师的观点,而是渴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去审视、思考、践行,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观点可能会出现偏激片面。在大数据社会里,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增强,获取渠道增多。学生会很自然地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相比较,如果课堂上的信息质量与说服力不高,就容易对其产生质疑。另外,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校园中广泛充斥以就业为中心的氛围,学生精神上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政治理论课程的天然属性还是围绕理论展开教学,实践技能教学较少。高职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才是就业的根本,对理论课程的内容本来就不关注,更难以培养兴趣,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内在动力不足。在此种情形下,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理论课学习上和就业技能提升上,将思政课放在一边[3]。政治理论课程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两个班百余人集中教学,难以实现师生互动,更难以实现赋予学生充足时间思考。

二、马克思理论教学的联结与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需与时俱进,吸收完善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成果。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走出目前困境就必须有所发展、改革、创新,这是一个共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后联结,注重经典的还原;另一方面是使马克思主义向前延伸,发展出新的理论形态,同时注重革新的程度和节奏。

(一)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过于偏重理论,忽视了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目标为技能操作型人才,学生本身也希望掌握一项立足于社会的技能。此种情形下如果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诠释,可能就难以吸引学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日趋成熟,无产阶级政治理论逐渐发展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三尺书桌上的教条理论,而是厚植于实践,成长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中的活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至中国之后,以我国历史条件为转移,在指导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经受检验,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联系时代的巨变、社会的发展,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重大问题,如价值理论、经济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等,都可以在课堂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尤其是可以从身边热点问题切入,少一些灌输和填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要将学生在思想上的各种问题作为重点来解决。

(二)联结与创新相统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品质。在实际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也应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注重经典理论的还原;另一方面在实践检验中创新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很好地解决了所处时代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其阐述的一些观点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深入浅出地还原经典理论,更要注重还原经典理论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这里的历史背景还原不是简单的历史文字概况,而是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重现,更重要的是将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发展趋势,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社会交往决定的迁移变迁展现,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活动和思想历程,才能真正感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政策,这就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联系实际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一个连续过程,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目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经典理论构成挑战。这就需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合理完美的解决,让经典焕发出光彩。

三、在实际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一)培育优秀的思政师资队伍。思政教师业务要精,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广泛涉猎文史及自然科学。思政教师要注重创新课堂教学,精心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语言艺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在理论中诠释实际,在实际中印证理论,在深入浅出中开启学生心智。目前,教育部已印发思政教师队伍培养顶层设计文件,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建设思政教师队伍。学校内部在制订绩效方案时,可以制订单对思政课教师的业绩考核,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引导思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准[4]。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教育部已组织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教材,此次修订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还原,也注重体现党的一系列理论、制度、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融入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了在知识教育中更好地贯穿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更好地与公共价值教育深度融合,学校还可以开设配套选修课程,如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可开设选修课程哲学与逻辑、法律常识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可开设选修课程经济学常识、政治学常识、社会学常识等[5]。

(三)创新教学模式。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旁征博引,还需要带领学生超越时代跨越空间,感受先贤的探索历程,将抽象的知识变的生动形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仅靠口述达不到这些效果。运用智慧化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制作微视频,内容包括自学指导、简单知识、理论讲解,配套习题和测试,鼓励学生自学;课堂讲授,主要突破重难点,热点问题;分组讨论,主要开展互动辩论,探讨关键问题;课后作业,锻炼学生思考和写作能力。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开放性、针对性、时效性[5]。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摒弃“唯试卷”的传统方式,建立“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核维度,构建“知识+实践”考核体系。其中,以课堂考核为重点,注重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实践考核以开放性为特征,注重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理解和解决,以辩论和论文形式,不提供标准答案,给学生预留发挥空间。加强过程性考核,将考勤、书面作业、课堂互动、观看视频、访问次数、在线讨论等纳入总成绩,使考核深度融入教学环节,同向同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