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双导师制的机械工程本科新生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4-09-03

□张海波 孙艳玲 康 慧 张 俊 王宏达 张 文 商华健 沈小芳

一、引言

大学新生普遍存在角色不适应问题,“佛系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迷茫等情况数不胜数,对学业看得不重、追求安逸,不在乎不重要无所谓的态度也反映出新生对社会角色认知不清晰、不适应的问题[1]。新生由于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思想不稳定,难免会在大学期间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社团、考证、备战公务员等琐事上,而忽略了本专业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学习,导致培养质量下降。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动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导师责任制管理模式,是在传统培训模式上进行改良,更加重视对导师培训模式的规范化管理,将责任制理念引入,提高导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培训质量[2]。

考虑到对实习护理人员对医学制度和病人的不熟悉,周丹设计了院内院外的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发现院内外双导师的结合培养有助于新进实习人员尽快融入医院新环境[3]。夏元平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实践性不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双导师”培养方案,针对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问题设计了合理的监督措施和评价指标[4]。尽管“双导师”制度对新进人员的适应期有明显的助益,但是邓洪达指出双导师制度在监督机构、师生互选和培养体系细节等问题上存在不完善,并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措施[5]。

当前的高等院校部分大一新生存在着社会生活适应力不强、人生目标迷茫及学习目标模糊等问题,迫切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妥善引导和教育。扶丹丹[6]基于学校、家庭和新生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帮助大一新生实现高中到本科学习生活的顺利转变,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张艳梅[7]针对普遍存在的新生学业迷茫给予了相对应的辅导建议,提倡加强学生学业帮扶、适应性引导、专业方向引导和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新生在过渡期收到更多来自校内人文因素的关怀。李彬[8]从新生与新生、新生与导师的互相关系引出了人际信任的问题,结果发现,团队辅助教育相对于单独辅导,对于建立师生彼此的信任感具有更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应该采取多维度、深层次和长远的人际关系主题活动,促进大学新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塔光[9]经过500份医学大一新生焦虑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寝室文化和有规律和学习生活作息是减少新生焦虑的关键因素。吴陈舒[10]从抗压能力的提升角度出发,提出以课程思政的方式提升新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精神的宣传教育,为大一新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石鑫[11]以2020新进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了不同大一新生适应能力差异的现象,提出应该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开展专业性的辅导和沟通。

尽管针对该问题已有相关研究,但是针对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新生的双导师研究尚未开展。针对机械专业的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提升大学新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挖掘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方面的潜能,以实践带教促进课堂教学。

二、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意义

(一)引入校内和校外的双导师对新进学生实施带教,促进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刚进入大学后,往往因不了解大学教育的意义、继续模仿高中教育的模式、无法尽快转变角色身份、不爱主动接触社会实践等因素,显著降低大学生本科学习的积极性。校内校外导师的引入,不是单单从形式上给新生增加心理慰藉,而是切实的通过导师的人际关系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就新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业认识问题、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进行更为深层的过渡期教育,让新生尽快的摆脱迷茫的适应期阶段。引入校内和校外的双导师对新进学生实施带教,促进教学实践相结合。

(二)通过企业导师的督促,提前进入社会感受企业的竞争文化。企业文化强调市场竞争,强调生产投入和利润产出的平衡。让大学新生早进入企业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在校学习的紧迫感,还能够提升理论课教学意义,间接提高大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强、专业方向不明确的疑惑,进而容易忽视大一所学的基础理论课的价值。通过引入校外导师的企业经历和项目实践经历,结合大一新生的理论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向往和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三)通过与学生项目合作的形式,校内导师在分担了一部分科研压力的同时,增进了对学生学业需求的了解。校内导师由于存在着科研压力,在学生教育方面需要统筹兼顾,应该将科研的成果以教育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还能够增进师生交流,培养科研好苗子。新生参与校外导师的课题任务可以增长见识,拓宽专业领域兴趣,还能丰富社会经历,可以为大二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兴趣基础。

(四)通过引入双导师制度,提升新生基础课学习积极性。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由于课堂参与度低,引起的对本专业课课堂教学积极度不高的问题,拟引入校外和校内双导师制度,从大一开始建立学生与导师的双边合作,激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动力的同时,解决襄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机械工程专业由于其特殊的工程背景,被广大学生选择成为自己的专业。然而大一课堂普遍进行的基础课教育,由于受到授课教师工程专业背景缺乏的影响,很难体现出机械工程专业的背景和特色,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目的疑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引入双导师制度,以校内外机械工程专业背景导师为主,开展工程专业交流,提升大一基础课学习积极性。

三、双导师制度实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对应措施

(一)主要问题。

1.学生对导师指导的主动接纳意识不高。传统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约束管理的,以点盖面的形式,教师在学生课余时间的存在感较低。本文所提出的双导师制度,正是用于提高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但是由于对学生自由时间的侵占,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教师分配的工作持怀疑态度,甚至消极对待。针对此问题,组织者应该在动员会上提前声明,双导师制度下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愿加入,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还能甄选出适合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

2.学生对企业导师和企业实践不够重视。本科生一直以来都在校园里按部就班地上课学习,和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对职业生涯规划和本专业领域目前的需求认识不够清晰,和找工作相关的事情只有在临近毕业时才会考虑到。因此,学生可能对企业导师要求的实践学习敷衍对待,针对此问题,需要设置学生企业实习的打分机制,在不耽误本科新生正常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对校外实习环节进行评分,同时将企业实践课程算入专业课学分,只有高校足够重视,才能引导学生足够重视。

3.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互相配合问题。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同,校内导师工作主要是理论教学、申请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及专利等,而企业导师一般是企业的工程师,企业的设计生产更偏向于注重实际效果,这就决定了企业导师更侧重学生在岗的实践效果,而校内导师则更偏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历。此外,校内外导师依据各自不同经历指导学生,容易在学生的培养方向上造成分歧,不利于新进学生迅速确立今后的主攻方向。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企导师的对接,不定期开展双导师见面会,交流指导进度。

(二)对应措施。

1.校内导师选拔。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大一本科新生的双导师管理问题,应该先从校内选拔合适的校内导师。在明确校内导师责任制的基础上,首先实施开展校内导师和大一新生双选。校内导师在大一新生适应校园和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对应的学业指导和学科竞赛指导的作用。学生在双选前,应该能详细了解到校内导师的近5年业绩、成果、项目和竞赛获奖等基本情况,双选后应该主动和校内导师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导师的科研竞赛活动。开展校内双选有利于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新生尽快将大一所学的高数、物理、CAD制图等基础课程和实践竞赛活动相关联,有利于新生提升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发掘和发展机械工程专业新生潜在的学科竞赛能力。

2.校外导师的聘用和双选。首先应该发动机械工程专业校内导师,用本专业校内导师的专业背景及人脉,推荐优质的新生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最大效率地找到优质的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还宣传了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平台。另外,校外导师的聘用,不仅要基于企业导师在机械工程专业方向上的工程背景,还应该考虑企业导师的在研项目是否合适。大部分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没有太多时间为学校培养学生。因此,只有主动对接在研项目合适的企业人才,让新生在企业跟随项目的进度学习实践,这样不仅新生在企业能够学习实践,还能促进企业项目进度。

3.建立激励机制。为了能刺激本科新生和校内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到“双导师”这项新的活动中来,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其中,针对校内导师,每带一个学生应该奖励相应教学学时,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获奖,应该额外奖励教学学时;针对校外导师,带一批学生完成项目的相应进度,应该以劳务的形式进行奖励;针对本科新生,应该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奖学金。此外,对于未参与双导师制度培养的大学新生,应该给予恰当的关注和评价,积极寻找原因,以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双导师制度培养模式。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源自于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增加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信心。为了扩大大一新生的校园人际关系网,提出校内外双导师开展课余辅导和交流,增加师生沟通的同时,让新生多一种社交途径,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怀,对于疏通学生心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相对于当前辅导员一对一指导,通过校内外导师的团队辅导,不仅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和专业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还能在双导师辅导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达到“1+1>2”的效果。

“00后”新生思想上活跃多变、渴望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爱好特长丰富、乐观开朗,想法新奇,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优点突出,但当前新生的个性鲜明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环境适应和社交能力三个方面,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现状调查,并剖析其形成原因。从而作为本科新生双导师制度实施后的效果反馈指标。

四、结语

针对机械专业的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研究提出建立一种基于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的大学新生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双导师制建设中存在的学生主动接纳意识不够、企业导师受学生重视度不够和导师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从校内导师选拔、校外导师聘用、人际关系、学生双选和奖励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应对措施。本文所建立的大学新生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适用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改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