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年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对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机制的启示

时间:2024-09-03

□黄 婧 何其鑫

自冠状病毒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散开,我国广大青年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国家防疫控疫的号召,奋勇投身于各类防疫控疫的服务当中。2020年2月23日,***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1]一方面,众多青年志愿者们众志成城的付出,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防控疫情的进程;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中反映出的成效与不足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探索和启示。

一、疫情下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防疫抗疫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保持一致的根本服务追求始终只有一个,即抗击中国疫情,拯救中国人民,守护中华民族。出于这一共同心愿,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勇于担当,深入基层,用青春助力着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各地青年党员和团员志愿者带头积极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团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了“防疫站”中的主力军。对个体而言,志愿活动不但锻炼了青年同志的观察、实践能力,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责任和奉献意识。就整体来说,每一位青年志愿者的发展必然实现整个青年志愿者队伍的能力提升,从而带动社会防控疫情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增强。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规则意识不断增强,自觉配合各类防控要求,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与科学的价值判断,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正逐步内化于公民的价值认同与追求中。

(二)重构更亲密的社会关系模式。在我国疫情爆发出现服务需求的第一时间,各省纷纷响应号召参与其中,各地团组织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接连出台,即刻大规模号召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其中,众多青年纷纷前来报道,志愿者们凝聚成了一支支庞大的队伍。譬如,“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大力开展复工复产志愿服务项目并与数百家志愿服务组织借助微信公众号、QQ聊天分享群创设了“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在线服务机制,为大众提供咨询,解惑答疑,为其他志愿者和志愿团体服务注入力量,服务抗击疫情工作。[2]疫情下的这份高度一致的“志愿者精神”融入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有力地拉近了社会成员彼此的距离,缓解了疫情造成的公共空间变化和社会疏离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众人相对隔离和孤立的存在状态,使人际关系得到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筑牢了共同体的价值和意识,提升了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

(三)创新拓展为民服务的渠道和形式。疫情下普遍严密严格地隔离措施给志愿服务造成许多不便。为适应这一现状,广大青年志愿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传统意义上的青年志愿服务进行社会组织重构,创新了多渠道的志愿服务形式,建立了沟通互助的桥梁。例如,江苏全面开展“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活动;浙江实行“包院”制;团昆明市委组建了“医护人员交通保障志愿者车队”等,各地区纷纷发挥能动性进行服务创新实践。[3]此外,许多年轻人在不同领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以蓬勃的朝气和激荡的热情投身于防疫抗疫之中。如实时检查各类出入通道的“城市守门人”,保障隔离群众需求的“青春快递员”,为医护、双警人员子女提供线上辅导的“爱心辅导员”,立足社区开展防疫工作的“社区排查员”等[4]。

二、疫情下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志愿者参与广度和深度不足。社会隔离虽然是阻断病毒扩散最有效最普遍的手段,但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受到阻碍,如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公共活动等都受到严格限制和管理。这些社会场景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志愿活动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例如,人们对于疫情的科学认识有很大的差异,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度受到难以确定的社会需求、危害程度以及其他对新冠病毒不清晰不科学的认知的影响。此外,疫情突然爆发的形势下,为保障青年志愿者的安全,各组织也不敢轻举妄动,谨慎发布疫情防护下志愿活动的倡议,而非采取强制性措施。这在客观上就无法明确志愿服务的广度。而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无法抓住并跟上变动迅速、错综复杂的实时疫情数据,又受到疫情初期社会防护物资严重紧缺并匮乏的干扰,其服务动力和深入程度都受到挫减。

(二)志愿活动的灵活性和精准性欠缺。在疫情危机爆发前期,人们对病毒的致命性和扩散感染力所知甚少,几乎没有整体系统的科学认识和明确合理的卫生防范意识,一些地区的人民保持落后且封闭的思想固态,不配合志愿者的防控举措甚至对他们进行侮辱性的攻击。这对青年志愿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能力都提出了相当大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新冠病毒还带来了失业率高,教学受阻,陪伴缺失,社会疏离等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尽管有许多青年志愿者们勇于牺牲,积极奉献,但其举措缺乏灵活性和精准性,滞留于传统志愿服务模式而疏于创新,缺乏关键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导致成效不能尽如人意。

(三)突发社会事件应急志愿管理机制不完善。疫情下我国的志愿组织管理机制很多都过度依赖于政府资源而缺乏独立自主性,这就导致其运行官方化与政治化,自制能力差,应急能力弱化。此外,志愿管理机制部署的不统一,协调性缺失的问题,使得青年志愿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热情和秩序受到了打击。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进程中,管理机制也暴露出决策不力,执行草率,形式化严重的问题。譬如疫情下松散的青年志愿者登记制度,在紧急情况下大批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并未进行报名登记,降低了效率也影响了秩序。另外,缺乏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和法律保障,也影响了青年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应对突发社会事件的组织运行能力。

三、克服青年参与防疫志愿服务不足对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机制的启示

(一)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和体系建设。为破除疫情下社会隔离的局面,青年志愿者们积极寻求创新之路,开拓出多样化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形式,使传统意义上的青年志愿服务适应现状。当前,随着社会结构持续变更,我国的社会治理处于瞬息万变的局势以及所需应对的各种矛盾风险和挑战的复杂性,正急切需要完善和革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青年志愿服务启示着我国应积极探求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提高社会治理效用,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比如: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应局限于线下活动方式,还可以拓宽网络构建的渠道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借助“互联网+治理”等新模式,创建社会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新平台;将线下线上相结合来动员社会全体群众,形成多领域、全覆盖、深层次的社会治理体系。此外,疫情下志愿活动灵活性和精准性的欠缺和突发社会事件应急志愿管理机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对我们的社会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用长远的眼光分析其中的复杂联系,做好充分的规划工作,同时需不断提高精准度和灵活性,应时而动,随需变化,与时俱进,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变化,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社会管理。

(二)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的模范化、全民化、专业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疫情防控中,青年党员和团员志愿者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取得积极成效。因此,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统率和导引作用不容忽视且至关重要,要坚持党性原则,讲求方式方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青年志愿者始终贯彻一致的志愿精神和服务追求,彰显并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青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也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这些经验也启示我们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机制的过程中要本着自信、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保持清醒与理智的立场,构建人与人之间更亲密的社会治理关系模式,传播弘扬乐观与民主的社会治理理念;既要充分激发全体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合理动用社会资源,发挥所用资源的最大价值与作用,同时,有效组织社会治理和服务专业化的队伍,以高标准的理念、技术和手段,高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团队以及健全的激励惩戒机制,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成效,。

(三)合理抓住群众需求提高社会治理的成效。疫情下,各地区青年志愿者抓住群众需求创新服务形式,统一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构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模式,在实践中和成果上皆深化了共同体理念。诚然,为了更好地满足如今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要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其根本行动目标。要从群众的切实需求出发,并以合理满足群众需要为重要任务,牢牢抓住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人民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及创新能力。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造过程,必将见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灿然进展。[5]因此,社会治理就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从此次疫情中汲取经验,基层社会治理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对群众心理的疏导和指引;要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等。唯有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权利、有效增进人民福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