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4-09-03

□彭 万

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大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同年,***主席在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时至今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而东盟更是历史上首次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等教育立足当下,必将引领未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已然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1]。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对于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区域价值和重要意义。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先导性作用。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建设视域下,国际化素养、跨文化能力已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核心要素,借助中国与东盟之间在教育领域的良好合作态势,如何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主题。

一、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潜在的机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中国一直在外交关系上进行着尝试与探索,因此这一时期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仅仅只是起步与探索阶段。但自从1991年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第24届外长会,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了对话关系后,双方在教育领域合作飞速发展,关系愈加紧密,政治互信明显加强。2005年双方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全面经济合作推动了教育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深。2006年孔子学院首次落户东盟成员国泰国,这为教师和学生的互派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2008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为双方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签订了系列教育合作协议、教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成立了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联盟、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等系列组织机构,2016年还出台了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首个五年行动计划,这些都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提升,东南亚访学、进修、学历提升,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留学生培养等方面,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充分的机会。此外,伴随着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加强,面向东南亚的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交通物流等新兴和热门领域,也需要更多的师资培养和智力支撑,并要求教师提升相关技能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在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和合作中起到搭建桥梁作用。

(二)面临的挑战。东南亚各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各异,宗教信仰各有不同,这使得他们在政治上更容易受到宗教势力的渗透,境外势力和不法分子的干涉,政治形势较为复杂。东盟成员国多数曾经历过殖民统治,具有深厚的殖民文化烙印,再加上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东盟各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与中国存在差异和分歧,教育文化共识度不够高,给教师在面向东南亚的教育合作交流、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带来不确定因素。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既有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高等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国家,也有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相对落后,教育水平不高的国家,在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背景下,很难实现一体化发展,为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带来挑战。此外,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五通”目标,教师应该如何提升外语教学、跨文化沟通、应用实践能力等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才能满足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3]。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东盟各成员国教育文化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中国和东盟教育一体化发展,很难再为教师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交流和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机会。

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问题

(一)国际化教学意识较为淡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教学意识。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依然没有摆脱固有的应试教育理念,强调传统理论教学,教学意识的开放性、包容性淡薄,教学的本土意识和保守观念浓厚,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化办学需要。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足。当前我国高校师资来源和教师培训发展主要依靠内生式培养,面向“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的外延式师资培养明显不足。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拥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人数较少,国际化水准有待提升。这使得高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培养中,自身的语言能力、国际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开放包容精神、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跨文化教学能力明显不足,既无法使本土学生能提升国际化素质从而走出去,也不能对外来留学生增强吸引力愿意留下来。

(三)教学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下保持民族进步的灵魂。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勇于教学创新的教师。在当前的高等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技能,但受到固有的教学模式框架的限制和自身创造性思维不足的原因,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创新性不足,教条主义现象突出,教学过程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国际化办学的教学需求[4]。

(四)应用实践能力有待加强。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使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教育领域需要大量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应用实践人才。国家也积极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升级。但当前地方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来源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教师既缺乏企业锻炼实践,更没有国际交流经历,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脱离书本和理论,应用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很难将教学和实践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应用性、国际化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实现。

(五)教学国际交流的平台较少。当前我国高校存在这样一个普遍问题,重视学术科研的国际交流,而忽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层面的国际交流。高校教师更多是单打独斗的教学“散打”模式,很少能有机会就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国际化的交流、沟通与探讨,为教师教学国际交流所搭建的平台较少。

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一)个体层面的提升。一是高校教师必须从主观上树立面向国际的教学主观意识。深刻认识当前世界格局错综复杂、“一带一路”建设卓有成效、东盟合作态势良好的国际形势,摒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浓厚的本土意识,在树立正确的师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下,在教学中富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国际化意识。二是高校教师应当努力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洞察“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需求、人才需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使知识结构和传授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需求,在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进展快速,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态势良好的时机下,积极争取在东南亚国家的学历提升、进修访问、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勇于改革教学方法和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吸收采纳海外高校所倡导的启发式、情景式、沉浸式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国际教学交流学习研究海外先进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教学创新思维和教学国际化视野[5],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学校层面的加强。高校应当从办学理念、师资培训、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来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6]。要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新建本科院校和地方高校更要借力国际化打造转型发展特色,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引导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与世俱进。要加强国际化师资培养和教师教育发展。充分抓住当前东南亚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高等教育水平较好、培养成本低、地理位置接近、互信程度较高等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共建师资培养基地,实施东盟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师资互派等方式,开拓教师的视域,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考核评价上,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学术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提升教学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方法和内容的评估评价,可以适当将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纳入考核评价指标。在激励机制上,要鼓励教师走出国门,为教师海外研修、海外学历提升、跨境跨文化教学交流、国际化应用实践提升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出台奖励政策,激励教师教学相长,紧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行动计划培养人才。在当前新冠疫情依旧严峻的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该大力发展“数字基建”,积极开展面向东南亚的在线教育服务,在线国际交流,在线数字资源共享等云上教育和数字交流,提升教师的数字教育能力和国际教育水平,有效推动中国和东盟数字教育共同体建设。

(三)政府层面的关注。“十四五”规划要求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也提出让教育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这必然要求政府完善政策,加强措施来合理引导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提升面向国际的教学能力,培养“一带一路”亟需人才。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应当合理引导地方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鼓励高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着重加强对区域问题研究、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跨文化人才培养,对交通、信息、能源、贸易、金融等东南亚亟需专业人才培养,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对“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政府应当积极完善师资培育体系,筹建“‘一带一路’人才与师资培养协同基地”,集中优势融合地方特色打造品牌课程和特色专业,开发服务东盟的教学体系和学位课程,设立基金和特色教学成果奖,鼓励教师教学能力的创新和开拓。政府还需要积极搭建人文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东盟高校双向互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师资互派、课程开发等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平台作用,依托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可以利用云南、广西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与东盟成员国之间建立“教育合作省州”“教育友好城市”等合作方式与跨境教育交流平台。可以探索试点的教育和留学签证制度,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教育交流和留学签证便利化,从而激励更多教师“走出去”,更多东南亚留学生“走进来”,以行政程序的简化来推动教师教学国际化的普及。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选派教师赴澜湄地区等教学实践锻炼。各地政府应树立让高等教育从本土走出去的开放观念,推动高校境外办学和设立跨国教学(研究)中心。让教师能在开放、包容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中丰富知识阅历,历练教学和研究能力。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区域价值。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夯实教师发展基础,运用多种渠道方式,才能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力支撑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