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 程 陈红霞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问题,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说明国家对健康的重视度非常高,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一)教学理念缺乏人文性。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人文性就是对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自由创造、人格尊严等方面进行人性化的观望和对照、理解和尊重,教育是培育人才的社会实践,人文性的教育核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格倾向,文化素养等。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仍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不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的精神和思想上的培养。
(二)过于注重体育竞技性而忽视培养健康意识。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学习的科目和技能系统化,教授学生健康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赋予课堂活力,满满的正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而不是过度重视学生的竞技能力,或者简单地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规则和运动技巧,忽视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三)现阶段教育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兴起,体育教育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现阶段教学过于强调教学结果,忽视体育教学过程;只重视总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堂让学生接触了体育,但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体现团队精神,没有传播健康体育的思想,反而助长了学生将体育课视为完成任务式的落后思想,与“健康中国”中的终身体育思想观相背离。
(四)现阶段教育水平落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不能够在教学上及时适应课程的转变,并且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学课程评价过于片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体育的功效性,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取向,在体育教育评价中以身体素质达标或运动机能测定来具体操作,偏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对所有学生都用同一标准来评定,不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五)学生的现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一周一次体育课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对体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改革学校课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同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体质和体育基础来进行,在体育学习中因为种种原因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自然对体育提不起兴趣,这也违背了终身体育教学的目标。
“健康中国”是民之所望,政之所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这句话体现出国家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关注度极高。体育和健康的关系是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两者相互合作,达到增强体质,国家富强。体育价值是指体育能满足人类生活、发展、享受、需求的特定作用关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但能够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免疫力,加强身体代谢,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身体的正常生长,而且能够磨炼耐心和意志力,提升自信心,培养抗压能力,陶冶情操,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体育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为健康中国的普及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健康中国的建立也离不开体育的价值功效,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以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是教育的创造者,教育创造了人的价值。在体育发展理论中形成了体育的发展转变对人发展的关注,在体育对人的身体、精神、心理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开始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把人的发展问题当成研究体育的始点,研究意义在于认识到把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存在的价值,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体育的工具价值取向淡化了,把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凸显出来了,把新阶段的体育工作人员从人文学的角度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体现出来了。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新的高校体育教学价值体系就应该以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重视人的学习需求而非追求任务式的落后式体育教育。
(二)以健康为目的。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将健康和教学理念、健康和体育教育充分联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自强、自信等优良的健康品质。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改革创新中确立的理念,可以使高校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的改革创新得到全方面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还能够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体育过程体验、自主学习为引导方向。学习,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识,到不断地自我筛选,再到自我获取,最终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的过程。高校体育要赋予体育课堂活力,让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里,让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趣味多样、灵活运用,精讲、多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娱乐元素、趣味活动,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主动想去学习体育,主动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填鸭式的教育更具吸引力,更能引导学生乐于参加体育锻炼。
(四)完善的体育教育水平及设施为基础。
1.高校领导应在体育教学方面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资力度。在充分利用原有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同时,满足学生需求,加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应加紧提升自身综合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地提升,做为一位体育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上的知识,也要懂得如何更好地教育教学,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品质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3.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与练习,一但没有组织好课堂学习,学生脱离教师的管理,就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要是每节课堂上教师都能够组织好,学生学习有兴趣,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和改进,建立完整的制度。因为只有制度上建立完善的体系,教师才能在具体工作中找到相关的规章制度用来制约和规范学生,为体育教学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尊重体育,也为学校体育价值体系的构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这几个方面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优质的体育基础,刺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
(五)因材施教为个性化教学方式。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性和不确定性,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和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差异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疾病,不能适应社会,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不同的运动类人群,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对于容易焦躁和冲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对弈、长跑等需要毅力和耐心的项目,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比赛容易发挥不利、神经紧绷、手忙脚乱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运动,让学生学会在比赛激烈,状况多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头脑清醒,提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性格孤僻,不爱交际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鼓励他们与同学相互协作,融入团队,热爱集体生活。对于害羞、胆小的学生,引导他们勇敢参加单杠、健美操比赛等项目,让他们逐步克服胆怯,提升信心。对于过度自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和比他们水平更高的学生同台比技,适当打击他们的目中无人,让他们明白人外有人,认真审视自己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要掌握好度,这里指出的度,是说强度要适量,难度要适当,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