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层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9-03

□马韵涵

“教育公平”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备受推崇的教学追求。“公平”的前提就是尊重差异,“公平”的实质就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并在区别对待的过程中力求使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最大利益[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教育背景的差异、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未来个体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一、经济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在一定阶段内体现出的客观差异性,授课教师分层次安排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授课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及非学习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差异所带来的授课矛盾,使各层级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与此同时,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满足培养目标多层级要求的教学模式,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如下:人才发展目标、人才教学目标、人才教育目标,上述三个目标相互推动,不断递进,为经济管理类课程开展分层教学模式奠定了客观基础[2]。此外,运筹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定量分析为主来研究管理问题,通过建模、求解、检验等手段来获得最优决策的一门学科。运筹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同时课程中可以明确分割出原理与应用,或出现同类问题两种方法的情况,运筹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二、基于经济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层。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教学模式的灵魂。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师就需要进行前期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潜力、心理特点、社交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初始的隐性分层。但分层切记操之过急,需要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实际接触,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层级。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的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帮扶”;第二层级的学生占据较大比例,能够在课堂跟随教学思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层级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及习惯,或具有学术追求,打算继续深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点拨”,引导其向更高深的领域探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分层的同时是否进行分组,并确定分组的维度及标准,好的分组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学目标分层。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对运筹学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重要前提。根据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分级情况可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级,即基本目标、标准目标、理想目标。第一层级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对运筹学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与核心方法准确记忆并简单应用,满足日后相关学科对运筹学知识点及方法的要求。第二层级的标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运筹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方法,能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第三层级的理想目标要求部分学生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运筹学方法解决较为负责的综合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运筹学课程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分层讲授教学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3]。根据运筹学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核心基础知识与核心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详细讲解,并给予充分的练习时间,夯实基础,保证教学效果。第二层级的教学内容是更广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要求教师详略得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加强理论或加强实践,让学生能够辨析重点内容,辅之适当练习,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层级的教学内容集中在难点、前沿及综合问题应用上,为求公平,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引导与启发,尽量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这部分内容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微课等方式进行补充。

(四)考核标准分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分层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就变得异常重要。在分层教学模式中,需要将考核分为日常评价以及期末考核两个部分,适时给予日常评价更高的比重,以强调对学生个体成长与进步的关注,而不过多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发挥出评价的积极鼓励作用。在期末考试的考核中,要根据分层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以及分层教学内容设计试题,将试题划分为占较大比重的基础题,需要一定灵活运用能力的应用题以及以拔高为目的的综合题,以考察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考核,学生将会得到具有激励作用同时又相对公平客观的最终成绩。

(五)弹性课时分配。运筹学是一门以讲授为主,并需要大量练习实践的课程,因而为弹性课时分配提供了可行性。对第一层级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及学生的练习必将占用大量的课上时间,从而压缩了第二层级,尤其是第三层级的教学内容的时间。因而授课教师可以弹性分配课时,在保证第一层级学生练习环境的同时,小范围为第二、三层级的学生引导点拨,答疑解惑,高效地利用课上时间,或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压缩练习时间,通过提交作业等形式进行弥补。

(六)动态分层管理。在进行分层教学模式前,分层的标准是需要反复论证从而确定的,但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层时,却需要授课教师的动态管理。例如在对教学对象的分层时,由于运筹学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并且教学内容较多,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均占有较大学分,因而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及变化,需要授课教师敏锐地察觉,并适时调整学生的层级。此外,授课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各个层级的教学内容重新划分,调整详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基于经济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反思

立足于班级整体,将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运筹学课程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站在学生个体的角度上,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呢?例如:“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心理动态;如何协调教育的“公平”与“平等”的关系等。此外,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分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考核方式,没有办法利用现有的科学手段或测量方法制定全面、科学、客观的分层标准,又如何保证在层级的考量上没有偏差[3]。尤其是在分层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分层,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又为“中人以下”,如何区分“中人”[4],这都是需要反思并不断加以完善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