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9-03

□陈卫东

所谓任务,指通过某种方式方法完成的某件事。什么是“任务驱动”?“指教学中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单元、知识点,教师精心设计,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这是传统“教学”和“任务驱动”的重要区别。

一、诱因

(一)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分别设定为一个个激发学生、诱导学生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较高兴趣体验,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下一个学习任务之中。如此循环往复。而现实的课堂情况却是,枯燥的说教、正确的废话、死板的教学令学生不胜其烦。据有关实验报告,各种教学材料呈现方法对学生注意的影响比例分别是:听觉呈现54%,视觉呈现81.7%,人的五官在学习中作用的比例是:味觉1%,触觉1.5%,嗅觉3.3%,听觉11%,视觉83%。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任务驱动模式是当前我国教学活动中最经济实惠而有效的教学方式。[1]

(二)培养思维的方式。“教学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作用”。[2]能力和性格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这就给授课者一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空间。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和现实是割裂的,是为了应试,是为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忽视了历史这一重要学科的强大现实借鉴功能。

二、流程

(一)创设情景。章回体小说在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关键时刻,往往“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引得读者特别揪心,一定要连续不断地看下去。同样,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也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事实上,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期待,希望老师的课堂生动、风趣,师生课堂互动热烈,课堂气氛浓郁。故课堂教学任务背景设置和起始环节非常重要。事实上,如果教学任务情境设置合理,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效益势必事半功倍。反之,学生的满腹热情被浇了冷水,任务驱动将无法坚持下去,甚至可能会出现驱而不动的局面。则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之差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创设情境?从开始导入新课到整个课堂系统,可采用以下方法设立情境:

1.使用动情、流畅的语言。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想感情元素,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如《中日甲午战争》:“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但又是灾难深重的。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回到遥远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然后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甲午战争的电影画面……此情此景,定会引起学生心灵至为强烈的体验。接下来自然而然就会启发任务: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开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的影像资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讲到《香港澳门的回归》,会给学生放映回归仪式的现场录像;讲到中国的体育,会给同学们放映亚运会、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式的录像……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任务驱动的模式之中,进行思考和体验。

(二)展示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肯定地说,要产生生疑激趣的效果,设计制定具体的任务依据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的梯度循序渐进,切勿“深不可测”,产生冷场,而是要“跳一跳,够得到”。没有活力的任务只能有死板的结果。任务驱动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任务驱动”应遵循几个方面:

1.适度性。一是课内基本任务:新授课按照20 ~25 分钟授课时间设计,留出20 分钟左右进行任务驱动的设计。避免应设计任务不够适度而产生挫败感。二是课外基本任务:设计动态的、开放的任务,通过网络搜索历史资料,掌握历史信息。

2.层次性。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这是任务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这样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对本节教学目标的覆盖,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智力在循序渐进的任务解决中得到升华。

3.挑战性。没有难度的任务毫无意义,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间接评估和宣传。因此“任务”的设计需有适当的挑战性。如此,学生在在探索解决有适当难度的任务循环往复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从而完成知识的汲取和吸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能力。

《戊戌变法》可以进行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系统:一是既然变法可以救国,那就必须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同意。请问当时最高统治者皇帝是谁?二是谁促使这位年轻皇帝下了变法决心呢?三是三个多月时间里,变法开始的如火如荼,说明变法深得人心。那么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四是在涉及到政治、经济、科举、军事等重大变革中,同学们联系相关具体条文,这些措施对哪些人有利?又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五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中的“民”在当时是不是“老百姓”呢?这一条主要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裁撤冗员”,“冗”是什么意思?“澄清吏治”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济上还有两条:设两局、办两会,这两条措施有什么作用呢?六是变法法令执行的情况如何?其他各省的巡抚老爷们为什么敢于违抗圣旨?难道他们不怕掉脑袋吗?七是翁同和与光绪皇帝是什么关系?荣禄和慈禧什么关系?八是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他会不会帮助维新派呢?九是维持了103 天的戊戌变法既然是爱国的、进步的,为什么很快就失败了?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从内因和外因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答案。十是哪个阶级哪条道路能救中国呢?(揭示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驱动,同学们分析判断,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会揭示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三、任务评价

任务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围绕任务进行的分析、辨别能力的培养和表现,教师通过语言、动作不失时机地巧妙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的付出进行有效评估。这里的“有效评估”是指能动的、正面的、积极的、原生态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是爱生的表现。新形势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

如:学完了《秦的统一》一课,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孟姜女的故事是真是假?二是“焚书坑儒”是对是错?三是骊山陵墓为什么不挖,应该把墓中财宝献给国家等。这三个问题很有深度。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充满学习氛围的课堂中能够通过讨论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碰撞,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长补短,启迪了心智,不断地改进自我。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新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总结,改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3]

[1]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

[2]钟言.教材编制和教学过程[J].全球教育展望,1991,1:28~34

[3]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