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4-09-03

□李 澜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软件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会计相关工作中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社会上电算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全面素质,为增强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集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学生在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能力。

(二)学科交叉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从课程名称上可以看出是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该门课程的开设应建立在会计理论课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该门课程的学科交叉性。

(三)业务知识更新快。会计准则、税法等法规在不断地完善、调整过程中,相对应的电算会计处理也在不断地更新中,业务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应加强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指导,以不变应万变,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适用性不强。市场上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多种多样,如存在适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分、不同教学时长的区分、软件板块侧重点的区分、教材内容更新程度的区分等。教材选用不仅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同时也影响授课老师的正常教学。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选择应该突出实践性,部分院校选择《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无法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计不当。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赖于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授课经验、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教学设计好比指路明灯,教学设计不当,将使整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部分老师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方面,讲各个模块的设计、模块的功能等,对于实践动手操作受限于自身实务经验和教学设计不当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是过度重视传授会计电算化操作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在运用方面显得过于空洞,无法与会计电算化中的实际操作、企业电算会计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是过度强调会计电算化的动手操作能力,缺乏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易使学生陷入死学操作步骤的误区,而电算会计的操作项目众多、细节繁杂,且教学内容在不断地更新中,而学校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学完的,在实际中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显得束手无措。

(四)师资实务能力不强。现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师资都是毕业之后就进入高校从事教学,专业的实务经验不足以及该课程对于交叉学科知识的要求,使教师在实践经验和计算机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证融合不够。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证书是学生毕业求职的一块敲门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如何将国家职业证书考试的知识、能力与《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毕业求职的信心。

(六)考核方式有待改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虽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但总体上仍存在着考核形式、内容、主体、时间和考试系统单一的缺陷,使实践课程教学考核与实际脱节,难以达到社会对本课程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教材建设。教材应由授课教师选定,以便于日常教学。教师应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突显其应用性,同时,教师不应仅通过简单的教材简介贸然选定教材,而应先拿到具体的教材,对其教学内容、侧重点、难易程度、教材的更新情况等进行相关分析,根据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融合程度决定教材的使用。多数学校存在校本教材,部分校本教材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基础来编写,适合本校使用,但部分样本教材在以上方面体现并不明显,则应挑选更适合的教材。

(二)优化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应提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的把握应与教学大纲相结合,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将理论授课、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基础、掌握程度进行调整;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教学与岗、证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对其资格证书考试、求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运用。

(三)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善应注意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采用体验式教学或实践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主动思考如何进行相应操作的能力,并举一反三,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该教学方法的具体落实有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良好配合。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和更新自身实务知识;承担该课程的教师需要参加信息化专业培训,积累交叉学科知识,保障教学效果。

(五)加强课证融合。学校应了解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时间及软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师应对考试内容有一定的研究,并将其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并在资格证书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等考前训练,将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学校可与考试单位、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的《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有着很多的联系,不管是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是软件的实务操作,通过在课程学习中,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其对所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改进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适当改进,将传统的教考方式进行改革,加大平时考核,注重实务操作过程中评价。在期末考试命题时可以推行素质化命题,体现全面考核学生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不同的问题,具备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会计信息应用流程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养成电算化层面的法制规范意识素质,考核过程中具备独立自主、坚持不懈等品格。会计电算化考核素质化命题具备应用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素质化等原则。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经历,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教学改革建议不够全面、深刻,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和提炼。

[1]胡海峰.《会计电算化》教学之浅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2]谭丽君.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体会[J]. 企业家天地,2013

[3]高壮.关于会计电算化模块教学的思考[J].四川水泥,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