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连旗 包 朗
创新是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的灵魂。如今,对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已成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性的研究有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一书阐释了作者在教学中构建的“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实践模式”的生发原则、学理依据、操作程式、意义功能等。李澜澜在《综合性大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探讨》中从课程教学优势和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胡焕龙等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一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舒尔曼在《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一书突出了舒尔曼在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推理、学习共同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教育研究的本质四大领域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技艺的传承”;明确在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许多高校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如“作为教育部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的天津大学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院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创新。“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疆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地区。新疆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使得新疆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面临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新疆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它是建设新疆高校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构建新疆高校文化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多属于通识教育,因此,既要将其区别于历史课,又不能让其脱离文化的历史背景。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中,尤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把课程分成10 个专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佛教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分析和整合的方法,力求让学生系统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实践意义。这种课堂教学创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特征,又比较切合学生的求知需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激发和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如儒学,除了要讲清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外,还讲清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专题时,除了要讲清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外,还着重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文化的关系等;就教与学互动的环节来说,主要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环境,促进教学相长,《学记》中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鼓励师生之间相互切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选用设疑、引导、启发、讨论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不足”,师生双方都在获得新的信息的提示下,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以主动式学习代替被动式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教学立体化”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我们在讲课中插入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军事、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声像结合,这样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学习情景化,使理论教学多样化,从而引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制作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PPT 技术编制课程提纲、定义和基本内容,预设动画。利用超级链接将主板书与副板书相连接,使视觉画面更加生动。插入大量来自网上的图片和自己制作的图表、书法绘画等,涵盖人文艺术、人文建筑、人物、人文历史、精彩文物等图片,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我们在课间播放视频如《汉武大帝》、《武则天》、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读《史记》、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的相关讲座,鼓励学生结合所观察到的及个性发展特长开展一定范围的研究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中,我们运用教学典籍研习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读经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先秦诸子典籍,及后来的《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等,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注重一手文献资料的搜集,培养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功,尤其阅读原版线装竖排繁体字国学经典的能力。”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构成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大课程体系,通过增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及举行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等形式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达到知行统一。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主要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一)启发式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设计的每个专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为此,我们从文化精神开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着重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基本思想,深切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如儒家的人文主义、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儒道互补的系统论等,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认识“和”的精神,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认识世界、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实质。其它各专题讲授均贯彻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这种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创新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合作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是:学生分组学习,掌握学习目标;小组随机编排,灵活组成,各组内部成员的差异明显。我们在课堂上采用随机的讨论方法,由教师选择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与课程问题融合起来,让学生经过充足的准备,教师在教学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出现的不同观点,教师可启发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进一步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正确定位课程性质,合理安排开设时段,加强教师人文素养,优化授课师资配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创建互动式课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新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既可以使自身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又能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不断健全的个体人格,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课堂教学创新特色,从而为新疆的文化融合和创新服务,进一步增强我国新疆高校学生对国家的向心力和认同感,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
[1]袁锦贵.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体系构建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9,1
[2]武秋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6
[3]梁超.关于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若干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石坚军.对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