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能力提升策略探索

时间:2024-09-03

□姚 娟

一、引言

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1]。校企合作,不仅是高校履行基本职能、提高对社会贡献度的责任,也是高校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2]。校企合作将分属于不同领域的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联合与协作,促进协同发展,发挥1 +1 >2 的效应。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优势互补等方面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虽已普遍开展校企合作,但在组织和实施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弊端,校企合作能力亟待提升。

二、我国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目标模糊,重视程度欠缺。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双方互动参与的过程。双方的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才能产生能量共振,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某些地方高校对校企合作缺乏重视,目标模糊,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具体工作流于表面,常常有规划无落实,有口号无行动,主动创造意识缺失。部分地方高校缺少政策激励,校企合作成效与教师评价体系及年终绩效脱钩,导致教师缺乏热情,校企合作推进缓慢。作为企业而言,很大一部分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量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的实验和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高校是主要获益方;而企业却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的回馈却十分有限,故而积极性不高。只有企业急需申报某些项目或资质时才临时与高校建立一个短期的校企合作,此类短期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

(二)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计划。目前,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方式往往以单个横向项目为主。虽然双方在签订合作协议时也提出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平台和基地建设等具体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主要侧重于技术服务,以高校教师帮助解决企业的具体技术问题为主,忽视了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平台和基地建设等在校企合作中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当学校向企业提出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的要求时,企业一般只是象征性安排一些参观实习等浅层次的实习实训,并不会真正投入精力去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一旦横向课题结束,校企合作也相应终止。此类校企合作将沦为一锤子买卖,无法实现“校企互动育人”,难以推动双方共赢的深层次发展。

(三)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与互动,互信度薄弱。高校和企业是创新的中心地带。企业造的是产品,高校造的是人才,双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如果闭门造车,缺乏沟通,将出现人才供给断层。部分企业觉得地方高校科研能力相较于名牌高校而言过于薄弱,而且高校教师大多从学习到工作,无外乎是从一所大学到了另一所大学,从未深入过企业,对于市场的现状与趋势了解不多,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也相对滞后,在双方合作时易对其科研能力产生怀疑;相对的,学校和教师对于初次合作的企业也不甚了解,认为企业提出的校企合作也许是仅从申报项目的层面出发,后期无法高质量完成校企合作中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具体内容。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与互动,导致相互信任度薄弱,合作将难以开展。

(四)单兵作战为主、集体攻关较少。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常以某位教师为主,集体攻关较少。从初期与企业接洽到后期各项工作的跟踪落实,都由其一人包揽。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常会导致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校企合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青年教师想参与到校企合作工作中,但由于职称及社会关系的局限,一般很难直接与企业挂钩,从而导致职称较高、能力出众的教师、专家分身乏术,而资历较浅但对校企合作充满热情的青年教师无从入手。

三、提升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能力的对策

(一)围绕一个目标,确立校企合作优势的基点。高校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技术服务,而应围绕人才培养展开。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深入服务第一线,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可以深度理解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实际了解企业工程技术的水准、可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难题和困境、尤其可以知晓企业技术更新的方向及前景。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在充实自身能力的同时将书本知识与企业技术发展状况相结合,使授课内容更形象更鲜活,能够给予学生更多企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信息,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尽快成才,有效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合作项目申报、无论是企业人才培训还是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无论是合作共建行业重点实验室还是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都将使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能够顺应社会的需要、更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为人才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更为明显。高校可以发挥科技人才高度聚集、人才培养系统有序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装备优良、工艺合理先进等方面的优势,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融汇,可以切实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扑面而来。处于创新前沿的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拓展思路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模式,顺势而为,发挥作用。

(二)找准一个企业,挖掘校企持久合作的潜力。校企合作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企业所属行业发展前景的差异,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不同,企业发展特色也各有千秋。因此,校企合作的企业要有所筛选。目前,一些高校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项目数,而忽视合作企业的质量,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必须是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追求技术进步、动力较充足、经营理念较先进,并且与高校合作意愿较迫切,同时与高校专业发展、专业特点、专业优势较吻合的企业。找准一个企业,校企合作才能找到共同发展的基点,具有长期合作的意愿,校企合作才能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不能满足于某个短期项目,更不能简单相互利用,而应找准校企合作的契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不断开拓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建立一种互信,夯实校企合作深化的基础。校企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认知、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过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需要考察企业的合作诚意和发展前景、考察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的技术空间;同时,企业也会关注高校实际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因此,建立互信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高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劣势,寻找共同解决技术问题的契机;主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相互信任、相互促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企合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锤子买卖,更不能功利性太强。合作初期不讲报酬,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写专利,做实验,合作申报项目,协助企业筹建行业重点实验室,义务担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献计献策。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站在企业的角度,体现服务的诚意,展现服务的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最终取得校企合作的双赢。

(四)构建一组团队,增强校企合作的辐射力。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是长期的社会服务经验与能力的积累过程。由资深教授领衔,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以团队的智慧力量和技术能力共同攻关。资深教授们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长期处于社会服务的一线,对于企业的技术状况比较熟悉,和企业人员的沟通也比较顺畅,对于项目谈判的尺度拿捏也比较准确,是校企合作的带头人。以老带新,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激发新动力,接受新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高校校企合作的新秀与生力军。将校企合作辐射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转变理念,开创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参与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遴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小班校企共同培养的方式,由企业指派工程师对其进行额外培训,将员工培训提前到高校中,提升学生一毕业就能独立上岗的能力。目标明确,急企业之所急,供企业之所需,为企业提供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使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同时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题。毕业生的能力卓越,口碑良好将大大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高校与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相互协作产生协同效应。高校应加强引导、在与企业的融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与整合,走校企互动共赢的和谐发展之路。

[1]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2]高江宁.地方高校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途径的实证分析——以南通大学为例[J].中国科技产业,2013,10:62~65

[3]向大顺.新形势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运作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63~165

[4]王希娟.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分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5~46

[5]张倩.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8~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