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胡文娣 帅 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题,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俭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习”。因此,在21 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贫困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实现教育公平的理论出发,寻找一条适合贫困生的资助之道,让这些高校贫困生在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及资助下,增强自信、发展潜能、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截至2014 年依据采访资料显示,上海金融学院全校学生约8,600 人,贫困生记录在册的就有1,161 人,占比13.5%,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出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已成为21世纪高校发展及中国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要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先分析广大贫困生现阶段的生活现状。以下将从贫困生(经济、社交、精神)、非贫困生以及学校三个角度分析学校的贫困生现状。
1.贫困生方面。
(1)经济方面。作为贫困生,他们的压力主要是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其中经济压力占比最大。由调查来看,大部分被调查贫困生的家庭所在地是农村,占比65%,29%处于县城,只有6%来自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900元,也就是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被调查者中有54%在校生活费不超过1,000 元,也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月生活费低于500 元。如果生活在二线、三线城市,这些钱也许能够支付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但是生活在上海这个物价如此之高而且时刻有准备继续上升趋势的城市,这些钱应该勉强甚至支撑不了他们生活一个月。
(2)社交方面。贫困的标签会使得贫困生在这方面出现一定的难题。在问及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家境问题而不愿与人交朋友,或者是不愿与有钱的人交朋友时,34%觉得不会有什么影响,38%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9%会因为这些原因而不愿与别人交朋友。
(3)精神方面。自卑心理、自弃心理、无力感等一系列因贫困引起的问题在贫困生身上不断凸显。贫困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倍感生活压抑、孤独、对未来焦虑,在调查中,8.8%的人不太愿意与人交往,而且会有自卑感,对现实充满无奈、焦虑、压抑等消极情感,就将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完美人格的提升。
表1
2.非贫困生方面。助学金与奖学金应该区分开,且多数人认为奖学金不能实现助贫的目标。在调查中,有95%的人对贫困生享受助学金没有嫉妒心,有97%的人对贫困生没有偏见或者歧视他们。但是涉及到获取奖励时有82%的人认为贫困生没有优先权利享受各类奖项。一般高校都有一些奖学金,但其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好且是贫困生。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将助学金与奖学金区分开,助学金帮助贫困生,而奖学金以成绩及社会实践内容评定。目前资助体系中的第一项就是奖学金,但贫困生因多种因素较难获得。表1 是学校校级奖学金一览表。如贫困生当年能获得奖学金,奖金数额也仅为200 元到1,600 元。国家奖学金金额大但级别高、竞争大,对贫困生来说难度则更大。因此,由于奖学金测评规定的局限性,使得奖学金这一资助方式不可能成为帮助多数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基本资助方式。
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完善的援助措施只能相对合理地帮助贫困生,而且学校的援助措施有限。除了学校现行的帮助渠道外,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帮助贫困生,例如同学捐款、社会力量建立资助基金会等。
3.学校方面。应该充分肯定,学校高校贫困生受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需求在现行资助政策中浮现出来,目前学校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故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贫困生中伪贫困生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对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缺乏合理体系及审核点,造成真假贫困难分辨,浑水摸鱼者不少见。虽然我国对贫困生已经根据学生家庭收入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进行认定,这一机制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很大的难度,从采访中发现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委托家乡的乡政府为其敲章认定,其内容大多为造假内容,目的只是为了得到贫困生的补助待遇,获得金钱利益。
(2)学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建立起强有效的、正确有力的工作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减、免、补”覆盖面小。虽然国家对贫困生有相应的减免政策,各校也设立了专项特殊困难补助,可是毕竟资金有限,获得减免学杂费和专门困难补助贫困生的比例很小,且限于特困生,学校提供的补助金额额度也极小。二是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多数局限在让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从事学校所能提供的有限劳务型岗位,这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的需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需求分析。
1.经济上,多数贫困生们认为学校应加大幅度减免学费,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根据调查发现,对于哪些资助方式对贫困大学生有效,学校贫困生群体中45.5%的同学认为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及社会捐助比较有效,64.6%的同学认为学校减免学费会有效,58.2%的同学则认为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兼职比较有效,20.3%的同学认为亲朋好友的资助也有效。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减免为主,勤工助学为补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方案是大多数贫困生渴求的资助政策。
2.精神上,多数贫困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及关爱,能够更平等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在对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贫困生调查群体中有37.7%的同学认为得到学校及老师、同学的关爱与心理上的援助比较有效。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等负担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多数贫困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善意的帮助且能够平等地和他们相处。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对贫困生物资上的资助,更应该是对贫困生精神上的关注及疏导。
(一)进一步完善现行资助政策,开展勤工俭学为主导,其他措施为补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政府应该适应现行社会的发展,建立新适应时代潮流的助学体系,那就是在完善现行资助政策的同时,开展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其他资助措施为补充的资助体系,所以高校应该完善及优化其勤工助学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及采访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创建灵活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才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贫困生自助的最佳途径。勤工助学活动能给贫困生一个社会舞台,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为高校输出优质社会性人才做了铺垫。所以高校要积极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一方面,挖掘潜力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联系,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关心和支持,开创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新型勤工助学岗位。
(二)多种资助方法相结合,利用社会各界力量解决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问题不仅是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大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一是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近年来,一些社会力量开始广泛资助高校贫困生,但不难发现此行为仍为自发行为,参与度和关注度都远远不够。这和舆论宣传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大力宣传高校贫困生情况,让更多社会团体了解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来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和理解。二是在政府和高校建立“奖、贷、助、补、减、勤”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基础上,应该利用各种方式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对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如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三)重视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思想上“脱贫”。调查问卷及访谈发现,大多数贫困生存在自卑、自弃心理,他们觉得因为贫困自己和别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公平及社交方面。但同时发现多数非贫困生认为贫困生多数成绩优异、为人诚实,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并表示很愿意与其交朋友。所以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特别重要。一些贫困生长期自我封闭,因贫困问题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自己会被别人轻视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个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高校应大力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辅导员“心贴心”谈话活动、提供保密性高的心理辅导课程等。
本文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分析高校贫困生问题,从小方面体现大方面,反映事实。现如今,研究贫困生问题的课题很多,但许多课题着重研究高校贫困生现阶段生活现状或探讨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的却不多。此次课题将从贫困生、非贫困生、学校这三个方面对贫困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研究,恰恰实现了这两个方面的整合,具备较强的新颖和独特性。本文得出贫困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对于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困境,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灵活结合来帮助贫困生,而不是通过单一、硬化的途径来给予帮助;对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自己要树立健康的贫困观,同时学校也要为贫困生群体提供心理辅导。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教社[2005]9 号
[2]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ed21780e52ea551810a6873a.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