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云 汪双华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较之于报刊、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聚集和承载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息,对于各种社会舆论、时事风波,它也像一面放大镜。新媒体依托其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广泛、获取便捷、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开放、全球、互动等特点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其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且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的,因此也自然而然地走进当代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强烈的熟悉感,正因为这样,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广大青年人的基地,不断推动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同时,新媒体作为各种信息的承载体,也对武汉科技大学公告、校园信息、校园新鲜事等的传播有一定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依托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征具体如下: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新媒体的内容涵盖的丰富和多样化已经完全让传统媒体的单一和固定如大海中的小舟,新媒体信息中涉及生活、学习、工作、时事等等的讨论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为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素材。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互联网新媒体在提供便利、搜集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平台,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平台更加多元。网络文化传播具有许多鲜明特点,诸如间接、虚拟、便利等等,减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发表言论。同时,网络文化所提供的平台也为语言交流能力欠妥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交际及交流途径。
(三)网络文化的更新速度更快。互联网新媒体文化具备其特殊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新媒体文化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科大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新媒体这一有效承载体,也加速了网络文化发展。
新媒体快速发展,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汉科技大学广大师生造成很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接受新事物快、应用新媒体技术较高,但是区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欠缺,并且容易相互影响的特点造成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信任感缺失和人格障碍。在以微博、微信和论坛为代表的新媒体空间内,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匿名的方式对当前事务进行评论。新媒体的互动性、虚拟性、海量性等给各种虚假言论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大学生的言论无法得到规范和有效的限制,极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使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新媒体主导市场,易使学生的价值观混乱。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着信息的传递、交互更便捷、更迅速、更自由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大部分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真假难辨,容易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体制不完善。新媒体时代个体传播载体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多样化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因此,武汉科技大学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网络体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然而,网络平台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原创作品少,导致学生对于所谓的“校园官方”媒体的关注热情不高。
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素养、青年活力,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青年大学生需要扬长避短、谋求对策。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官方新浪微博粉丝达27,446 人,官方认证微信累计粉丝达3,000 余人,累计推送图文数量40 余条;武汉科技大学共青团官方新浪微博的粉丝达1,155 余人,校团委官方认证微信累计关注人数7,400 余人,累计推送图文数量200 余条。基于使用社交软件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学校校级学生会、校社联、各分学院分别开设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关注学校新媒体的用户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年轻的学生群体,但粉丝累计人数基本处在较低的水平,如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新浪微博关注人数为245 人,腾讯微博关注人数为760 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112 人。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中二维码的使用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容同质化。新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校园网等泛滥式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传播效果仍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化剖析,许多新媒体平台还停留在“公告栏”的初级阶段,这表明新媒体的使用仍在很浅显的阶段,各个平台之间的运用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交流。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共有3 个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但内容不外乎“新闻推送”、“信息查询”、“生活正能量”等信息类和服务类。
(二)线下活动较少。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热度的是许多与之相关的线下活动。如果没有丰富的实体活动,粉丝活跃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间接导致活力不足。
(三)内容创新性不足。内容形式和创新性均显得不够饱满充实,尤其是与鲜艳亮丽的平面宣传相比较,显得太过单调,严重影响特色栏目和节目的形成,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缺少专业管理人才。武汉科技大学在运营模式上与其他新媒体平台有较大差距。
(五)忽视受众的用户体验。新媒体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能够连接无数的个体,让各个用户之间可以交流无阻。只有对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感受,才能让他自主依赖于新媒体平台。
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没有“新闻点”、视野不开阔、过于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导致在碎片化、差异化的时代,用户群喜新厌旧地抛弃一成不变的媒体平台,而转向新鲜的资讯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需要抓住最有价值的用户群。就像微博之于需要传播交流资讯的用户,或是微信之于注重安全性高交流的用户。
怎么样才能使多媒体信息被更高水平地发布出来呢?宣传类型的工作又怎么样才能变得多姿多彩呢?又怎么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喜爱呢?高校都在寻求最佳途径,去将理论付诸实践。
(一)明确定位,打造品牌。要想把媒体建设成高水平的平台,并让其发展迅猛,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定位。如果要把一个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努力发展壮大,必须制定一个适合高校自身发展以及符合自身建设的定位,以形成独特品牌效应辐射受众。
(二)创新内容,提升内涵。思维为王,内容为王,内容是一个媒体生存的最大武器。要想吸引受众,新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务必做到内容和信息丰富、精彩、实用。校园新闻作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校园新闻和校园活动等应该占到新媒体报道的大部分,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从其他地方复制过来,而是加载自己的思维,让信息具备活力,在赋予它生命的同时,让信息传播的更久更广,实现真正的新闻二次传播。与此同时,新闻反映的时代性,就要求我们对新闻的内容方面必须有创新,要与时共进,也正是如此,在新闻栏目的创新这一块需要加大力度,开拓新颖栏目。除了校园新闻所关系的习惯动机外,还应注重情感动机、沟通动机、互动动机以及娱乐动机等。
(三)灵活时间,增强互动。以学生为本,灵活时间,增强互动,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培养当代新型人才的大学生为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宗旨,同时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青年群体特性,联系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实现真正让大学生感兴趣的目的。学校校必须抓住人文教育和科学发展同步发展的核心,同时加载科学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建设。并将优质的上课资源、教育类讲座等活动也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专业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向外界展示特有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格。
(四)整合资源,优化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和新型队伍建设。对当今新媒体的建设必须要求我们严格把握好其发展走向及应用方式,当今的新媒体也使得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变得更加便利,也正在向主阵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将新媒体建设成为思想传播的主阵地,培养出一个强有力的新型队伍,让网络成为教导人的主要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而要建设出新型新媒体队伍,高校必须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对网络建设的规划必须完善,建设出一个有独特风格而又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依靠这样的团队才能真正地指导并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五)教育与引导结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快捷、趣味、灵活、生动、多元,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要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时刻监控,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新媒体网络教育不仅仅只有教育,还必须加强其实践性以及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建设,使大学接触文明、纯净的网络文化。但也必须教会学生去识别网络信息,学会区别良莠,正确获得健康有利的信息,加强其分辨能力,同时还必须教导他们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真正能驾驭新媒体。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讯息的来源已经离不开网络新媒体,可见,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学校的宣传阵地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新挑战、新机遇。武汉科技大学已有一部分平台开始建设比较完备的校园互联网新媒体体系。一方面需要构建网络矩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内容供应、繁荣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凝聚骨干力量、开展网络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服务平台,凸显人文关怀。通过新媒体对外打开武汉科技大学的宣传窗口,在增强校园讯息时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时,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1]孙珏.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行政管理,2014,11:157 ~158
[2]黄楚筠,彭琪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动机与传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学微信平台为例的实证分析[J]. 东南传播,2014,8:122 ~1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