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学华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事实上存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机会、过程、效果的不平等。农村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人口更是难以获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不平等性最终体现在农村整体教育效果的落后。农村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转移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过程。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教育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教育公平寄托着农民的希望。在大多数农民的心里,读书考大学是摆脱贫穷落后、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最好方法。教育质量更是农民关心的问题,一些农村家庭基于农村教育质量较差的考虑,为了使子女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用手中不多的钱将子女送入城镇或县城的中小学就读。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不用离家太远就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农村家庭的希望。
(二)教育公平承载着儿童的未来。农村孩子希望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能够在有塑胶的跑道上奔跑,能够用上电脑、幻灯片等电教设备,能够有优秀的老师愿意留下来带着他们学习、成长,能够在将来考上好大学、留在城里工作生活。然而,孩子们所有美好愿望的实现,都有赖于城乡的教育公平。
(三)教育公平体现了社会的公正。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约为7,000 万人,这些孩子无法享受到城市同龄孩子的教育环境,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不仅远低于城市生均公用经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差距更为严重,发达地区的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值。义务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基本教育的权利,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农村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转移和改变,而且也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公共资源的重新配置。
(一)均衡政府教育投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是一种投资和消费行为,需要有不断的充足财力作支持。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的主体是县乡两级财政。由于县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极不平衡,有些困难的县乡财政的经费仅靠县乡的财力难以得到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既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政府投资过程,也是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过程。政府取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应优先考虑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并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由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社会福利均不如城市学校,年轻教师都不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任教,严重影响了教师结构,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当多的年轻教师为了改善生活或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纷纷向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单向流动,导致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农村教师在工作环境、待遇福利、进修培训等方面得到根本改善,与城市教师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使年轻优秀教师愿意到农村工作,原有的农村骨干教师可以安心地留下来工作。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整洁、生态、文明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人们都愿意在这种环境中居住、生活、工作。城镇化建设使农村脱离了脏乱差的局面,居住环境有了根本改善,经济的发展也缩小了城乡教师之间待遇的差距,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提升,愿意留下来继续在农村城镇学校工作,改变了骨干教师单向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城市中的优秀教师也愿意定期到农村学校来支教、交流。城镇化高度发展之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会逐步缩小,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教育作为政府向社会民众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资源之一,政府要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结构,合理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主导作用,创造公平教育的环境。当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并由此导致师资力量、教育效果的不公平。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可以说教育不公平是由政府一手造成的,因此政府在创造教育公平环境上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也能享有平等的考试机会,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考虑城市基础教育的同时,勿忘农村的基础教育。要避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城市中的少数学校,而众多农村学校却因教育资源不足而日益凋敝,导致农村孩子的入学率、升学率远低于城市,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条通路越来越窄。政府要在尽快缩小城乡之间教育环境的差距上做文章,用制度创造出公平的教育环境。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教育设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建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分配管理好农村基础教育建设资金。结合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统一制定校园的规划、设计、招标、监督等,建设高标准的校园,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增加和更换各类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数字化校园系统、远程教育设施、塑胶跑道等教学设备设施,使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和城里学生一样的学习环境。统一解决教师办公用品和住房问题,彻底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
(三)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将教师留在农村学校的重要手段。要实行城乡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同一标准,制定农村教师艰苦环境工作补偿标准,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或略高于城市,以此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带教制度。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进行中短期的公费进修学习,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城市优秀教师深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顶岗任教、短期带教,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城乡之间校长交流和轮岗制度,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实行城乡之间校长定期交流是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对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头人,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城乡校长交流,城市学校校长为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农村学校校长在城市学到了先进的办学理念、育人观念、竞争意识。实行城乡之间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夫妻分居、照顾家庭、子女上学、孝养老人等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提前研究制定教师交流的时限、交通、居住等的制度和政策,消除交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政府是教育方向的引导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资源的分配者、教育布局的规划者。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政府,确保教育公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1]凡勇昆、邬志辉.论我国农村人口发展趋势与农村教育布局 调 整[EB/OL].http://www.bjnyzx.gov.cn/ywgz/cx/201308/t20130822_320898.html
[2]张艳玲.教育投入增加难掩城乡差距[EB/OL].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08 -12 -03/110033583.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