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时间:2024-09-03

□ 贾 宇 陆景添 王洪军

工业自动化和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是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辽宁智能设备产业集群的发展,,具体涉及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创新机制和相关公共政策等。采用高新技术是智能装备产业的基本特征。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低、附加值不高,是当前辽宁智能装备产业当面临的重要难题,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缺乏突出的优势。因此加快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辐射和带动辽宁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革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有相互作用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在集群网络中实现完成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进步,两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产业集群的核心优势就是这些相互密切联系的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生产网络,这种密切不仅仅是地理位置靠近,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源共享,如:市场信息、科技成果、劳动力等,同时这些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这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即竞合关系。在这种竞合关系中,科技创新使得产业集群不断地发展壮大甚至会产生新的集群,同时这种竞合关系也会导致集群内各企业需求的相互刺激,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的进步。

(一)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产生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产生的促进力量和必要条件。企业革新技术起点在市场的需求,而终点是获取效益,面对市场需求,企业进行研发、生产,并且在商业化中获得创新成果转化所产生的利润。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先创新的市场主体有了新的需求,这种新需求的产生在市场的作用下又会导致满足这种需求的新企业产生,亦或是引导集群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也进行相应的创新来满足这种需求,在这样一种良性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刺激点的创新循环中,该集群规模迅速扩大,配套机构也不断增加,从而该集群越来越壮大。

企业如同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一样构成集群,集群的技术创新根本上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的提升,要大力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造能力不断升级,产业集群才能随之不断地提升集群整体的科技创造水平。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成长壮大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下,通过市场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以此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同时也是对以企业为基础的集群的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的提升。

(二)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推动作用。技术的研发过程极其复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集群中的企业是处于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网络中。科技研发是一套成体系的、完整的系统,其核心与主体是企业,但是仅仅单凭企业自身也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有产学研联盟这一新型集群中的其他主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大学科研院所、相关配套企业、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中介平台和银行等融资机构组成的科研创新系统的配合与支持下,作为创新主体与核心的企业才能完成其技术创新使命。这种科技创新系统网络的形成与其作用的发挥均得利于这种产学研互动的新型集群的存在,可以清晰梳理出这一创新网络,如图1所示。

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并不在创新本身,而是在于将这种创新成果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在以产学研技术联盟互动为基础的新型集群中,通过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在相关企业间进行传播、扩散,最终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从而提高该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企业的技术水准、获取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成果研发成功后,在集群科技创新系统网络中进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推广和应用比创新创造科技成果本身更具有现实意义。

图1 产学研技术联盟互动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网络

二、辽宁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并且享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辽宁,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特有的优势,如:发展了一批装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具有一批优势行业,资金雄厚,具有发展工业自动化成套装备的优势等。从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并实施以后,辽宁的装备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已经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但是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目前辽宁智能装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高、产品附加值低,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相对滞后,只能被称为“智能装备产业加工基地”而不能称之为“智能装备产业制造基地”,更谈不上“创造基地”,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优势在不断弱化。当前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创造能力还有缺陷,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财政科技投入比例偏低,经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辽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不完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投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远不能满足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进口替代创新体系没有形成。通过多年来的进口引进,辽宁的智能装备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单机的制造能力较强,部分产品已达国际水平,但是没有形成一套“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自我学习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国外”的良性循环体系。多数的企业还是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加工生产,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受制于人。

(三)产业链构建不完善,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辽宁智能装备企业定位模糊不准,重叠交叉,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部分大型的生产主机的企业还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可是相关配套的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企业能力与主机制造企业严重不匹配,产业相对薄弱,难以形成强大而完善的生产链条,结果是集群发展受限,规模难以壮大,难以形成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集群竞争力薄弱。

(四)产学研标准技术联盟发展不完备,没有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自提出产学研技术联盟这一概念以来,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相关研究在辽宁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广泛的的重视,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产学研联盟发展速度很快,可是当前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合作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结构相对松散,联盟内各个主体间联系不密切,难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比例偏低,市场经济成分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民间金融资本介入率低,制约了集群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机制创新。二是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外流,没有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

三、加强辽宁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集群在推动和加快科技进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集群因其具有内生增长机制和知识溢出效应,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在宏观上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升级集群的产业结构,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统一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引导各个集群和集群内的企业合理分工,提高专业化程度,逐渐使集群发展成为技术性、创造性的集群。而要避免趋同化和实现这一过渡,产业链的构建是必要条件,一个集群只有拥有强大的、完善的产业链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集群,否则只能叫企业集聚而非集群。要从战略高度上来合理构建产业链,使集群中的企业实现专业化的分工细化,较之于“大而全”的模式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二)加强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产学研联盟因战略合作、多赢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联盟各部分的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集群效应。这种以产学研联盟为基础的新型集群能够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在联盟内部成员间由于建立起了共赢关系,相互之间可以增加信任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由此可以加快和促进技术革新。新型的产学研联盟不同于一般的联盟,新型产学研联盟的联系更紧密,不是松散的形式,而是较高级的和紧密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运用产学研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联盟中的作用,积极提供产学研联盟发展创新的政策,营造环境。

(三)构建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多样的、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信息的不对称容易造成高校、科研机构所进行的研究不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种科研、教学与市场需求不接轨的现象有很多,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该平台可以使技术创新的需求和信息有效的传播,同时该平台因建立于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得到高校学生可以到企业去实习,了解市场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企业的高层到高校去担任客座教授交流当下企业的问题与市场的需求,让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种良性的交流互动,可以使技术创新更快捷。

(四)通过“进口替代”实现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创新源动力不同,可以简化为两种类型: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多年来,辽宁对单一的引进和模仿的路径过于依赖,导致企业创新原动力不足。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韩国为例:探索一条“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自我学习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国外”的进口替代型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引进装备的价值占进口总值半数以上。如果成功摸索出一条进口替代甚至最后又出口国外的“进口替代”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后,市场容量和市场前景都很大。以“进口替代”模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降低科研成本,缩短科研周期,以此来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热情。

(五)构建规范长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应制定并实施“科技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重大科研装备首(台)套”、“人力资源成本费”、企业科研费用加计扣除、提供担保补贴、优惠税率、免税期等优惠的财政政策,并完善和规范有关财会制度,以此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中人是科研主体,激励机制不仅要体现在对创新成果的激励,更要体现在对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对技术创新者或者在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研发人员和中介机构进行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完善自主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不受侵害,提高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

(六)搭建完善的融资平台。智能装备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几乎所有研发人员或企业研发过程中都遇到过资金不充裕的问题,限制了技术创新的发展。要拓宽融资渠道,借助银行、政府、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多种渠道,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大胆引进外资为我所用。鼓励多样化的招商引资方式,形成良好的招商格局。增加智能装备产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强市场化程度,通过金融资本的介入和市场需求的引导,来刺激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提高辽宁智能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七)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引进、流动的体系。技术创新,创新人才是创新主体的本质。技术创新迫切需要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当具有一种使命感,即长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科技创新的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要有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福利保障,避免人才外流,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来辽宁安家落户,组建起辽宁省自己的人才库。科研和研发人才聚集,才能使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协同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但是如今科研研发人员多扎堆于事业单位,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人才急缺,而有的地方人才却闲置,造成浪费。建立健全高效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充分调动起人才资源,不闲置不浪费,鼓励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同时优化科技人才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1]常丽.提升辽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和产业,2008,8(2):11~14

[2]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新疆社会科学,2006,1

[3]马磊.辽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J].辽宁经济,2013,12:16~17

[4]冯雪飞,戴立新.辽宁省产学研联盟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0):37~41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2006

[6]常丽,裴红池.辽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4,4

[7]陈克宏.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N].中国日报,2012-9-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