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黄超辉
徐州市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位于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的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大大提升,新型城镇体系初步构建,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分别达到59.5%和50.7%;突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肯定当前取得的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理性地总结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中心城区和一些中心镇经济发展尚未达到高速扩张时期,难于形成大规模向周边小城镇和乡镇转移产业和外溢效应,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互动性较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等等。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衡量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农村城镇化不仅包括人口的城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的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本文依据全面性、科学性原则,结合徐州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描述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的20个指标:X1建制镇密度、X2城镇化率、X3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4人均GDP、X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7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8人均财政收入、X9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X10非农产业产值比重、X11工业化率、X12镇均拥有工业企业数、X13每万人中在校学生人数、X14每万人中互联网上网用户、X15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X16人均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X17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数、X18人均邮电业务额、X1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X2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和徐州市2013年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局网站。
(二)因子提取。利用 SPSS20.0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要素共同度,各指标所含的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表达在0.541以上,绝大部分指标达到了0.9以上,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对指标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91.958%,满足累积方差贡献率在85%及以上的要求。为进一步明确各要素的结构,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指标正交旋转,共提取3个公因子:主因子 F1 在 X9、17、11、13、4、16、10、8、12、7、6、5 上具有较大载荷,方差总贡献率为48.409%,可认为是经济城镇化因子;主因子F2在X3、1、19、2上具有较大载荷,方差总贡献率为23.375%,称为人口空间城镇化因子;主因子F3在X15、14、20、28 上载荷较大,方差总贡献率为 20.174%,可以归纳为社会生活城镇化因子。
(三)因子得分的计算与排序。根据因子得分模型,以三个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与累积方差贡献率比值作为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值:
F 综合 =48.409/91.958 × F1+23.375/91.958 × F2+20.174/91.958 × F3
(四)各县(市)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第一类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铜山区。其经济城镇化F1排名和综合F排名均为第一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显示了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其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以及高度的工业化水平;第二类是新沂市、沛县和邳州市,他们属于刚刚步入中级城镇化阶段。新沂市的F2排名相对落后,今后应注重加强城镇人口管理及城镇规划建设;沛县各方面排名均位列中上等,说明其发展较均衡,城镇化发展基础好、潜力大;邳州市的F2排名第一,F1排名相对靠后,这说明其虽然整体工业实力较强,但其优势产业与经济强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到位,区域、城乡之间差异化严重;第三类是丰县和睢宁县。作为农业型大县,两地在城镇化建设的各方面都相对落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
(一)发挥市场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清除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壁垒。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和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赋予农民平等的各种财产权利,逐步破解城乡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继续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建立更加开放公平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二)突出以工促农、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以信息化推动新型产业化,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产业的培育功能以及城镇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培育和加速作用,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吸纳力。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打造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推动高新区创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高水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能力。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在继续推进老城区改造的同时,抓好新城区“四轴”开发,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山区、贾汪区与主城区有机融合。大力支持邳州、新沂加快新兴现代化城市建设,建成东陇海沿线和大运河沿岸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推进新一轮“丰县崛起”行动计划和“突破睢宁”战略,加快促进沛北一体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四)努力构建新农村的现代产业经营体系,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不断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农村经营组织形式。
[1]黄利欧.基于产业集群的温州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杨志平.徐州市县域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分析[J].区域经济,2009,10:53~56
[3]朱颖.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89~93
[4]邵川.徐州农村经济区域差异分析[J].甘肃农业,2009,11:15~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