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时间:2024-09-03

□ 宋昊阳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我国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培养人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的发展战略作出了明确的设计,即:高等学校必须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每个高校都要推进综合改革任务,寻找新起点。应用型高校重点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高校应始终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融入并大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应用型高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的应用型高校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西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这里主要列举美国、英国和德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美国零距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美国人认为本科生是大学生的主体,因此在美国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管在教学型高校还是研究型高校都是关注的焦点。美国最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当数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常年聘请企业专家、行业权威担任学校的学科顾问,并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甚至是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校企合作”模式,美国很多高校建立了工业联系计划站,并确保每年定期召开工业联系会议,最大限度地使高校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零距离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应用型高校是不多见的。学校提供人才、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使教学与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架起了高校与企业的桥梁,使企业与高校资源共享,真正达到效率、利益的最大化。

(二)英国“工读交替”培养模式。“工读交替”制学位课程在英国四年可以完成,这种模式在英国比较常见,主要原因是英国有完善的证书体系,以及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比如:“英国建立了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简称NVQ)和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GNVQ)以及普通教育在内的独特的证书体系,各种证书之间还可以互换。”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第四级国家职业资格(NVQ LEVEL4)——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相当于普高学士学位;第五级国家职业资格(NVQ LEVEL5)——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相当于普高研究生学位”。这种制度虽然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约束,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稳定,容易受到干扰。

(三)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德国早在1968年组建的FH(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协定中就有这样的规定:“FH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FH是一种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被称之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直到现在,德国依旧坚持这一教学理念,德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具有使用科学知识、方法或艺术创造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作准备。”德国高校对学校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自主权,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德国的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视企业的参与,企业始终参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并受到国家的政策与法律保护。新生要先到企业实习半年才能到高校学习,这点与我国刚好相反。学校还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被称为“双元制”培养模式,使企业与高校更有效合作。“双元制”模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德国的学生进入应用型科技大学前,要找到接受企业,还要与之签订合同,成为企业预备员工,再由企业或个人寻找学校就读。这种形式在我国是没有的。在这种“双元制”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可以得到实践,同时学校也降低了教育成本,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三、西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通过了解美国、英国、德国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国家都是紧密围绕校企合作这一中心,很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比较,再结合实际状况,我国应用型高校应该建立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确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始终以市场为主导,结合国情,分析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来确定自己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目标,千万不能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水准”,进行“错位培养”。不同的专业也要适当有所区分,在培养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应确定培养成本行业的综合性国际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即: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与环境,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实现在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新道路,是一种“双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做到了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又实现了在校学生与企业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成本,是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如果要使校企合作长久发展,还需要相关法律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校企合作”这种双赢的模式才能走得更长远。

(三)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大致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是指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之外还需要取得技术职称;二是“双素质型”,是指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同时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素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即‘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行业职业道德;二是行业职业素质;三是协调合作能力;四是组织管理能力;五是创新能力。

德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授要求必须要有大学毕业后5年的实际工作经历。我国高校比较注重“学术研究”,因此,尽管高校在不断扩招,但是对于教师的引进,我国依旧是沿用“从学校到学校”的途径,因此,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问题。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途径如下:

1.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证。多数高校教师对职业技能培训持反感态度,因此,需要对这些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有效引导,使其快速转变观念,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2.大力宣传“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关注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培训计划等。

3.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比如: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工资待遇上等都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尤其在思想认识上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德国,有资料显示:“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

(四)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社会化。应用型高校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它的最终表现形式为:社会对高校的认同度,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社会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和行业能力鉴别机构要共同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应由过去的学校内部评价模式转变为现在的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高度结合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紧跟时代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 ~83

[2]李晓军.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8(4):9~12

[3]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4]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5]蒋爱军,许宁,韩卫东.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6]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7]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