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双师”制探索

时间:2024-09-03

□ 杜湘红 张 涛

一、金融专硕校企合作“双师”制建设的意义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对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具备卓越金融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近年来金融方向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决议,金融专硕快速发展,到2014年全国有85所院校招收金融专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金融专业硕士相对于学术性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侧重于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亦能够适应金融实践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011年金融教指委通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其中将培养目标描述为: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可见,在我国新时期下金融专硕的教育体系中重中之重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双师”制在此背景下备受关注。“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又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教育部制定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第五-六条明确规定:“金融硕士培养过程须突出金融实践导向,金融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对高等院校而言,争取并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教师,聘任校外专业人士担任实务导师,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是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目前校企合作“双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相对紧缺。与近年高等学校金融专硕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专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此外,“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对于金融专硕的培养而言,教师的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和专业特长是影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硕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教师多属于科研型和教学型,与用人单位联系较少,对行业、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且实践工作经验欠缺。受到现有高校重科研的考核机制导向影响,大部分教师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术研究上,参与金融实践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缺乏直观认识,而学术研究往往与金融实践存在较大差异。这与金融专硕培养适应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二)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校企合作层次多局限于校企签订协议建立产学研组织的浅层次合作或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培养人才的中层次合作。目前我国的高校在金融专硕的师资培养方面,无论是来自高校内部的任课教师,还是从企业聘用的导师,多仅仅以项目合作为依托,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一般性金融业务和技能操作,企业员工到高校“镀金充电”的初级阶段。这种校企的较浅层次合作使得校企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领域的实践创新日新月异,金融专硕的培养需注重切合金融市场的发展,学校的任课教师多渠道与金融业界人士紧密交流,根据金融实践的变化定期更新与丰富课程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最实用的金融模型和研究方法,并进一步掌握金融实践技能。但当前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使得高校的授课教师与金融企业深入交流较少,学生掌握的知识仍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脱离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和金融工作实践,无法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三、完善校企合作“双师”制的建议

(一)高等院校亟需多渠道培养“双师型”师资结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亟需多渠道培养数量充分、素质全面、专业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金融专硕教育的质量和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现有教师资源作为金融专硕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加强培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校应深入调查分析本校现有全职金融专硕教师的特点,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应鼓励其加强对金融业务的了解,强化实践业务能力;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此外,与培养学术型金融硕士不同,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各高校应根据本校金融专硕培养目标,聘任一批从事金融实践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金融专硕的“实务”导师,与本校现有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二)高校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在加强与金融企业的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注重加强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深入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前沿。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运作,通过与金融企业的深入合作,积极加强学校和企业深入和全方位的交流,促进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推进校企深入合作的高等教育,既可以以合作研究项目为平台定期派专职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接触实践工作,也可以聘请校外导师来学校讲学及实务指导。就企业而言,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促进合作交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学校则可利用企业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去实地工作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引导作用。高校与企业以及双方导师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寻求合作的内在需求,通过合作开设研究生课程、课题研究等形式,一方面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科研更贴近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研究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学术资源和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高校应引入最新的金融市场实践作为教学内容,根据金融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业人士及国内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代显华,李忠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9,23:8~10

[3]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61 ~63

[4]刘宏珍,侯义斌,黄樟钦,严海蓉.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5:16~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