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文科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4-04-24

蔡显军 陈清蓉 温素彬 王敬勇

【关键词】 新文科; 智能会计;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3-0135-06

一、引言

新文科是目前教育改革重点领域,旨在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 1 ]。新文科的改革重点主要是改变现有文科模式,推动文科培养模式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1 ]。我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跨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应调整专业建设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要求,从而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加快了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的转变,即进入了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 2 ]。然而,随着信息科学进步与数据技术革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会计教育逐步落后于智能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人才传统的知识框架和专业技能被迅速颠覆并替代[ 3 ]。当下会计理论和技术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在智能技术、社会资本和舆論媒体的叠加冲击下,会计技术智能化、业财一体化、商业模式复杂化和动态化是解决目前会计困境的较好方案。会计职业判断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是新的解决方案需要的核心能力,是解决产业界转型中遇到复杂问题的根本素养[ 2 ]。如何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焦点,是解决学校到产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佳方案。一些高校如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开设了“大数据会计”或“智能会计”等特色方向班,这是从新文科转型视角提出的解决方案。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为了响应学校“提档升级”建设发展战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力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会计教育的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在推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一些改革与实践。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为例,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需遵从的改革原则及具体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改革有所启发和借鉴。

二、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热”的“冷”思考

近年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在会计领域掀起了一场热潮,然而,“热”之际更需要“冷”思考,当前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定位。当下,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些高校是“会计+智能技术”,侧重会计与技术的简单耦合;有些高校偏重“智能技术+会计”,以技术为主,会计仅是一个应用方向;其他高校在徘徊中,无法推动会计教学的改革。而智能会计是以会计管理活动论思想体系为理论基础[ 4 ],以数字经济为前提、业财税银审结合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有效发挥会计服务管理的功能[ 5 ]。这要求智能会计的教学改革应以会计为根基,深度融合数字智能技术。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但高校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第一,囿于高校自身的特色与资源不同,规范化与标准化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之间差异性较大且均处在摸索阶段。第二,教学课程制度设计不合理,跨学科课程融合、会计专业知识、数字智能技术、战略管理知识相互孤立。在专业课程方面,财务核算类课程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等课程均需要加强建设。第三,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智能技术课程与会计课程、基础课程及高级课程等方面衔接仍不够紧密。尤其在实践课程方面,偏传统的会计核算类实验、理论与实践脱离,不能“理实融合”。

(三)师资建设不够扎实

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较少高校教师在会计与数字智能技术及交叉方面具有研究。首先,现有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学经验,但对数字智能技术不熟悉,不具备智能会计教学能力。其次,新引进的青年博士学科背景单一,在智能数字技术方面研究较少,很难融合会计与数字智能技术,同时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最后,高校的考核与奖惩机制驱使新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发表论文,占据了在融合课程教学上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新的实验软件或研究案例的意愿。

(四)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然而相对于传统会计专业教材资源建设而言,智能会计教材建设明显存在滞后于现实需求的问题。智能会计教育培养需要建立起学科交叉的课程群,特别是在数字智能技术方面,但由于存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智能会计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发展需求。例如面向会计数据场景的“智能会计理论与实务”“智能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由于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导致教材中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几乎为空白。

(五)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教学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然而数字智能未充分融入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手段单一,形式普通,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现代大学生成长于数字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日常的师生互动中,不乏运用自媒体、小视频等手段展示自己。在这一背景下,应当推进数字智能由“填鸭式”教学向“自主创新实验+案例分析+线上线下+智慧课堂+AR”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教学手段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目标,这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手段创新的目的。

(六)产教融合相对薄弱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应用,在数字智能时代,大多数财经院校的产教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一定的积累,但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师资不能打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不能提供更多机会使产业或企业技术专家、实务专家充分展示,进而阻碍师资融合。其次,资源不能打通。囿于高校内部员工自我保护,高校很难充分利用产业或企业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导致在教材建设、案例建设、师资培训、实验实训等方面不能实现融合。再次,项目不能打通。企业的项目不能有效与学校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很难应用到企业,“产教结合”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后,资金投入不足。这个问题同时存在于高校与企业方面,资金投入两方都是不足的,这导致很难有效解决师资、资源与项目融合问题。

三、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设计理念

(一)改革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学校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如西南財经大学等财经类学校注重开发智能财务决策型人才,重庆理工大学等理工类学校注重培养智能会计开发型人才,而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则注重培养运营规划型人才。

鉴于南京审计大学自身发展的特点与可利用的资源,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把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开发智能财务决策型人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南京审计大学经过顶层设计,在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模式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知识传授融合数字智能技术、会计人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等要求下,对学校智能会计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力图通过实施校企数字智能会计双导师制的“智师”师资队伍建设、数字智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智课”课程改革以及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智融”路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财经专业能力、数智技术能力、业务协同能力、战略洞察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以满足开发智能财务决策型人才的需求。

(二)坚守会计根本

人文、经济、管理、会计等专业内容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数字智能技术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手段。目前,“大智移云”等数字智能化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结合不紧,导致会计专业理论教学环节过多、与企业智能会计实践脱节、教师开展数字智能技术教学的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智能数字技术与会计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智能会计课程体系固然是解决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但仍然要坚持会计的根基,即会计的监督、反映、决策支持的功能不变,而不能过度强调数字智能技术,变的是技术的“形”,不变的是会计的“魂”[ 6 ]。因此,在全面修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优势,而且要进行调整以适用于所有会计学专业学生。根据智能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字化智能技术与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提出了“知识理论化、技术实践化、项目案例化”的课程体系要求,即智能会计知识的学习既要顾及会计的根基,又要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因此在新的智能会计课程体系中,通过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对智能会计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与深化,增加1/4课程内容来实现对智能会计新知识的讲授和实践。

(三)创新实践训练

目前,会计人才创新实践实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封闭,实践方式仅仅以校内课程实验为主,会计实验软件仍然是按照传统模式设计,与企业实际使用方式差距较大。这导致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及行业动态认识严重不足,继而产教协同性差,与学生创新训练要求的初衷相差较大。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经过多年创新实践训练的探索,构建了实验课程+学科竞赛+实习基地的创新实践训练体系。这种体系改变原有“填鸭式”的教学,将实验课讲授改变成“辅助指导”,即通过将实验项目改成研究型、设计型、开放型综合实验的方式,要求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将会计人才创新实践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能力。不仅如此,还设置学科竞赛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这种模式亦能促使学生毕业论文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或者将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

(四)加深产教融合

会计人才培养的理念应从传统的依托或针对某一领先型企业开展教育合作,升级为拥抱整个行业和产业,通过这种转变可以进一步延长产教融合链、丰富专业群,进一步拓展会计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先后和多家信息服务公司以及国富浩华企业管理公司、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与厦门网中网公司共建会计创新创业综合实验室,形成了产教的深度融合。2019年在合作的基础上,创建了智能财务创新实验班和智能会计创新实验班,进一步加快了产教融合,加深了数字化智能技术与会计专业的融合。2021年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在会计智能化基础、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共享、商业智能分析等关键技术与会计专业融合方面开创了新的课程,实现了研究、学习、实验、实训、实践平台共建。

2021年南京审计大学与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会计学院汇聚企业、行业协会、产业等各种资源,从依托企业到行业协会,加快了各种资源的共享。目前正在与多家单位联合组建“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将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市场资源、财力资源等融汇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的教育链与产业行业链、企业创新链紧密结合,构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校所、校协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推进标准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与会计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以温素彬教授为组长的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智能会计”虚拟教研室,受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专家委员会的委托,负责“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定,经过几年调研和访谈及20多次的研讨,形成了一套能够适用于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示范方案(见《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蓝皮书(2020)》)[ 7 ]。该方案在国内各类会议上分享20多次,累计听众51万多人,在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智能会计专业的规范与标准(图1)。同时,会计学院还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专业竞赛中担任“智能财务专业赛”的专家组召集人,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和智能化的咨询服务。在2021年5月举行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专题会议上,由南京审计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多家高校,共同发布了《关于成立“财会审专业智能化推进联盟”的倡议》。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应用性。

四、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三智”实践

(一)“智师”建设

会计专业教师受限于较少接触数字化智能技术,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又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导致在数字化智能技术融入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問题,例如人为地隔离数字化智能技术与会计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针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会计学院通过引进优秀的具有智能技术与会计交叉背景的青年教师,充实了数字化智能技术教学团队的力量。近年来,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引进多名理工科背景的年轻博士,优化师资结构,同时联合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会计专业教师合作,展开数字智能课程的共同开发与授课。其次,通过引入校外师资,开展产学研联合,联合攻关,联合备课,保障智能会计课程的开设质量。最后,建立起会计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数字智能技术水平,建设起高质量的智能会计师资队伍(图2)。

不仅如此,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建设同样被院领导高度重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团队通过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结合会计专业知识与数字智能技术的特点,实现项目案例化、实验案例化,大小案例相串,以及会计专业案例用数字智能技术实现,进一步以技术链接会计专业知识,最终形成智能会计案例库。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技术,达到促进教学资源扩大化、教学手段智能化的目的。

(二)“智课”建设

1.智能会计理论课程建设

2021年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按照“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视野”的原则,形成“两育、三元、四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全面改革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在与数字化企业技术专家、会计师事务所专家、企业财务主管、高等院校专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多轮的深入论证与研讨后,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修改迭代,最终形成了适应现时需求的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按照“模块+类别”的方式,设置了两大课程模块和七个课程类别,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国本必修课、校本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复合课和专业实践。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充分融入智能会计两大内容:智能共享和智能决策。南京审计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新课程的开设:在校本必修课中开设现代信息技术前沿概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Python程序设计与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四门数字化技术必修课;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信息系统三门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必修课;在专业复合课中开设会计智能化基础、RPA机器人、智能财务共享、商务智能分析、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五门必修课、大数据审计与基于大数据量化投资两门选修课;在专业实践中开设大数据财务决策综合实训和Excel在财会中的高级应用两门必修实验课。从而构建了智能会计四层次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类、数字资源获取类、数据分析类、智能决策类(图3)。

2.智能会计创新实践课程建设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通过“四层次”的创新实践课程(基础层、专业层、数智层、创新层),提高四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即基础技术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智能技术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基础层实验课程包括跨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和产能成本虚拟仿真两个模块,其中跨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由市场调查、预算管理、商业计划书与财务分析四个项目构成,学时为32个课时;产能成本虚拟仿真实验主要是利用管理会计方法,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来做出管理决策。专业层实验课程包括Excel在财会中的高级应用、财会商圈虚拟实验、财务决策综合模拟实验三个模块。数智层实验课程包括商业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审计三个模块。创新层实验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孵化实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沙盘实验两个模块,具体包括创业教学、创意课程训练、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案例与竞赛等(图4)。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通过引进企业导师、孵化基地强化训练、创业园模拟演练,参加“大创”“三创”“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国家专业竞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从而实现了会计与数字智能技术融合,不同层次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建成了“理实一体、产学研用四协同”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智融”建设

1.理实融合

理实融合强调边教、边学、边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改革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理实融合的首要条件。一方面,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程度得以迅速提高,从而培养了一批有理论水平的实训教师,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校外实践导师来共同开发理实融合课程,其中理论课由专业会计教师上课,独立实验课由校外导师上课,综合实验课联席授课,理实融合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只懂理论不了解实务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理实融合的第二个条件。一方面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明确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示范性实验、开放式实验、综合式实验,特别是无具体题目的实验,进而提高实验的创新引导作用。改革评价方法是理实融合的第三个条件。实验评价作为改革评价方法的重要组成方法,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实验报告的编写、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运用,建立多维度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方法,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诊断与评价。

2.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将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教学内容,从问题出发,采用“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通过创建润泽会计学术论坛、书院学术报告,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学术沙龙活动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挖掘学生的学术潜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同时引进研究型导师制度,鼓励研究生导师一对一指导本科生。该制度下,本科生参与导师课题,并发表核心论文一篇可抵扣创新学分或毕业设计学分,通过这种制度保障本科生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学术指导。

3.产教融合

会计学院与国富浩华企业管理公司、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国富中审学院,共同培养会计类、审计类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共享各类优质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嵌入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形成了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师资建设、质量建设的“六共建”机制,实现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实质性融合。产业学院汇聚了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的智力资源,共同开发数字智能技术与会计专业复合型课程,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财务决策与大数据审计等融合课程,共同开发实验实训平台等。

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智能会计专业人才,会计学院正在筹建“智能会计产业学院”,拟与国内先进的智能会计技术服务商、智能制造企业、教育产品开发商联合开发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和基于应用场景的实验实训项目。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在智能会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人才方面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建设困难、教程建設滞后、教学手段落后与产教融合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坚持会计根基、强化智能会计实践训练、环抱行业与产业和推进标准与规范建设等改进方案。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的实际改革为例,深入分析智能会计改革方案的各个方面,以期为后续其他高校的改革提供案例。

本文的分析偏重于财经类院校,对理工类院校的实际分析较少,仅从微观视角分析智能会计的改革,缺乏宏观视角,这是本文的不足,下一步将通过后续努力,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2] 王爱国.智能会计: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J].会计之友,2020(9):2-5.

[3] 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 续慧泓,杨周南,周卫华,等.基于管理活动论的智能会计系统研究:从会计信息化到会计智能化[J].会计研究,2021(3):11-27.

[5] 王爱国,牛艳芳.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6):34-39.

[6] 温素彬.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思与行:我之思[EB/OL].https://mp.weixin.qq.com/s/uKHC8w0Qk4 d8pzzKzg4LTg,2020.

[7] 王华,赵栓文,舒伟,等.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蓝皮书(2020)[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