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9-03

徐磊 彭金栓

【摘要】以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明确了该模式下的人才培養目标,从学生管理、双导师制度、课程教学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多维视角构建了卓越工程师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了相关实践。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实施的一项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锻炼早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

“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由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联合现代化大型运输企业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和10多家重庆企业,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路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实施两年来,在学生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1.学生管理

1.1 学生选拔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遵循自愿、公正、公平、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年9月份,新生报到注册后一周内,学生自愿填写选拔申请表,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开展面试工作。依据学生面试时表现出的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现场应对能力,结合学生高考成绩等,最终得到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基于综合测评成绩由高至低进行选拔,确定录取名单。

1.2 退出及转入机制

为确保生源质量,建立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第2至6学期每学期基于考试成绩、创新活动表现等开展转出调整工作。对自愿退出、违纪违规等情况的学生,转入非试点班学习。非试点班学生成绩优异,且自愿进行卓越班的学生,可提交申请,待审核通过后递补进入卓越班学习,保持学生规模和质量。

2.双导师制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督促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双导师制度,包括学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学业导师是学院为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配备的校内指导教师,毎两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要求学业导师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一定的改革创新精神,一般情况下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学业导师在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学术发展、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业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导师的帮助下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活动,综合素质及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企业导师是为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配备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导师基于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公开选拔,即企业工作人员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支撑材料,学校制定相关选拔制度,努力做到选拔流程公正公开。一般要求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热心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指导,毎三名学生配备一位企业导师。

3.课程教学管理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管理工作小组公布的专业课程教学目录,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并提交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当某门课程同时有多人申请,则有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者进行认证考核,认证最优者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当某门课程仅有一人申请,则直接有该申请人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若某门课程此次无人申请,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要求任课教师应积极推进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突破现有教材体系,采用开放式的“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笔试考核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结合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年度改革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包括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案及课件等。学院组织3位以上非本单位评审专家对申请时的技术指标逐一打分,客观评价任课教师课程改革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衡量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申请人是否继续担任任课教师。

4.毕业设计(论文)

鉴于卓越工程师专业的特有属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着眼于解决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类题目在选题总量中应不低于1/3,且同一题目3年内不得重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由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其中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参加前期调研,进行选题,指导学生进行开题,制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技术路线等。学业导师主要负责把握理论水平关口,保证选题适量,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文献等科技信息的获取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规范性。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主体框架阶段与后期完善阶段,其中主体框架阶段主要在实践企业完成(4-8周),后期完善阶段在学校完成(9-15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企业导师评阅成绩、学业导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且三者的比例分别为30%、30%、40%。

5.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卓越工程师专业与非试点班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这一培养目标减负着重要使命。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在教师进行实践训练、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选拔、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等。实践基地进行的工程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汽车运用工程综合实践、运输设施设备综合实践、道路客货运输组织综合实践、交通枢纽与站场综合实践、物流系统综合实践等。学校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外实践期间的医疗、保险等相关费用,并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咨询服务、毕业生输送等方面为共建单位提供优先服务。共建单位为学校提供教育支持,包括实践场地和实践指导,优先考虑为学校提供科研合作项目或双方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产学研用复合型实践基地。此外,还应积极推荐专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增进校企合作交流,促进双方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6.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生准入以退出机制、课程体系改革、双导师制度、工程实践制度等诸多关键子环节。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应立足全局,不断完善自我,开拓创新,持续开创卓越人才孵化模式的新局面,努力培养担得起责任、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彭金栓,徐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体系[J].电子世界,2014(1):170-171.

[2]彭金栓.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电子世界,2013(3):179-180.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孙颖,陈士俊,杨艺.推进卓越工程师孵化的现实阻力及对策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l(5):41-45.

[5]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l1(8):23-24.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No:1203016);2012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No:1201009)。

作者简介:徐磊(1982—),女,陕西西安人,博士,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