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郭 辉 刘红兵
近几年来,关于校本研究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校本研究工作,为创特色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根据笔者平时的学习和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内,就校本研究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校本是什么?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具体来说,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1.“为了学校”。所谓“为了学校”,是指一切工作要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准和教育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客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校本”不拘限于某一理论之见,而是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方法和具体对策。当然,“校本”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宏观决策和一般理论,只是更强调要将已有的决策和理论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补充,甚至证伪。
2.“在学校中”。所谓“在学校中”,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由本学校中的人来研究、解决。要经由本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对学校问题真正有发言权的,是本校校长、教师,那些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领导等“局外人”,很难对学校的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校长、教师能够体察本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背景以及相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本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问题的积极的、系统的反思,是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关健。这个作用是其他人难以做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3.“基于学校”。所谓“基于学校”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所设计的各门课程、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充分种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让学校的生命活力得到彻底的释放。一切脱离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方案的设计等,无益于本校教学特色形成,无益于提升本校的办学品位,无益于本校持续发展。
校本开启了教育的新纪元。校本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即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是逻辑起点。因为无论是校本培训,还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管理,都源于对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本校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矛盾、问题的深刻洞察,这种认识、把握、洞察就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在当时,英美等国教育界掀起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这一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有西方的课程专家菲吕马克、斯腾豪斯、布兰迪等人。他们认为,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英国课程专斯腾豪斯说,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里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者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用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传统后来逐渐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非专业化浪潮,是一种高程度、彻底的“草根化”研究。近些年来,中国教育报上所刊登的一些学校特色办学经验介绍,校长教育教学管理的经验介绍,教师的课例研究范式,都属于校本研究的示例。
1.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研究充分体现了“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主要思想。
2.从内函来看,校本研究呈现并贯穿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自我反思”是校本研究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与实践的对话,具有研究性质,既是整个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校本研究展开的关健和质量保障。这种反思既是研究者积极而能动的主体性活动,又将研究者自身及其实践作为反思的对象和客体,因而直接导致研究者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构改造和水平提升。“同伴互助”,既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组织方式,也是一种过程规定。通过分工协作、专业切磋、交流合作,形成一种“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研究共同体。“专业引领”揭示了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和支撑下的实践性研究,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它既是激活理论、形成理论的过程,又是引导实践、提升实践的过程。
3.从价值取向来看,校本研究的价值追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校本研究的核心价值,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二是教师专业的成长,这既是校本研究的前提,又是校本研究的目的;三是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研究这三个价值追求内在地要求教育研究必须完成三个“转向”:
一是教育研究从强调“验证性”探索转向更强调“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表达”。校本研究所提倡的“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科研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和返朴归真。在这种理念下,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教师也相应地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从而,教育研究不再是一种外在自身的,而是一种自我“涉入”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自身实践的经验积累,自主生成和创造性表达,它需要理论指导、支撑和提升,但着眼点和归宿点都是自身的实践和创造,是真正有助于自我经验的反思、生成和表达的理论和方法。
二是教育研究从追求“科学范式”转向更多的提倡“人文范式”。多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努力追求的是系统掌握和规范运用教育理论的科学范式,主要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量化处理素村的基本手段,而校本研究更多地体现了教育研究中的人文范式。其特点是:不过分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而是承认研究中的主观性;重视和关注研究过程的经验交流和思想表达;重视和关注研究过程的经验交流思想表达;重视和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感想、体验和激情,不仅不回避作出价值和道德判断,而且也必须将主观体验,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道德感、审美感、文化历史感等归入研究的范围和框架,使之成为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范式不刻意追求研究的普遍性,而更关注研究的情境性、过程性和互动性,关注特定情境中特定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解决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少关注和追求抽象的、普遍的、不变的原则、定律和规律。这种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的转向,表明学校教育科研在方法论层面的进步和提升。它启示我们:教育科研要尊重人、理解人、认识人,要以人文的研究方式研究人,研究人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教育科学和教育研究的应有逻辑和内涵。
三是教育研究从“宏大叙述”转向“日常叙述”。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科研与专业性的教育研究一样,比较关注教育的重大改革、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和重要人物。学校教育科研对这种“重大”的特殊兴趣和强烈需要,有时并不代表着学校自身的一种内部需要,而是一种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行为、从众行为,甚至是盲目行为。伴随着教育研究范式的日益丰富和发展,专业教育研究本身也出现了从“宏大叙述”向“日常叙述”转向的趋势。与此相对应,学校教育科研尤其是校本研究从关注外部到关注内部,从关注他人的兴趣到关注自身的实践、自身的体验和自身的文化积累,从关注重大事件到关注学校日常生活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在校本研究中,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的明确界限就被取消了。
校本研究起源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我国,自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逐渐打破以前的具有高度行政约束力的大一统的国家课程制度,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制度。校本研究源于课程改革,又贯穿和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之中。
[1]彭钢.校本研究需要提升品质[J].今日教育,2008(Z1).
[2]陈柏华,高凌飚.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3]鲍道宏.在“行动研究”中达成对话——教育行动研究旨趣探究[J].教育学报,2009(04).
[4]李炳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6(02).
[5]孙杰.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1).
[6]潘洪建.行动研究视域中的教学知识观:挑战与回应[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
[7]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06).
[8]施铁如.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2).
[9]王铁群.变革与融合:教师教育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7(07).
[10]王芳,刘俞.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宿州学院学报,2006(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