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摘要:针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首先从国家统计局获取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少儿人口占比、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中患慢性病比例、老年人伤残率等数据,分析出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增长的迅速化。基于文化背景、可行性、资源节约等背景下,分析我国现存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推断出社区养老未来可行性更高。针对社区养老现存问题及老年人需求,结合现存技术与资源,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需求导向[1]
一、选题背景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已达到人口老龄化国家国际标准(7%),并在2000年-2020年期间,此占比保持递增趋势。据社科院权威发布,在2011年-2041年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状态[2]。
(二)少儿人口占比递减、老年人口占比递增
在老年人口占比逐年递增的趋势下,0-14岁人口占比大体上成逐年递减趋势,现存的和潜在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老年化程度将持续加重。
(三)老年抚养比增长迅速
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隨着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老年抚养比也随之上升,且近几年的增长尤为迅速。这意味着我国将迎来一波养老照护热潮,养老服务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四)老年人养老问题
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的家庭养老将面临巨大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也呈下降趋势[3]。据调查,京、沪、津部分大城市空巢老人占比己高达30%以上;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199万人,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占13.6%,丧偶的老人占38%。此外,患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就有1000多万人,以上几类老人共有几千万人,他们极需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4]。
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是总人口患病概率的3.2倍之多,并且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高达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残率是总人口伤残率的3.6倍,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其之后的生命周期中长达2/3的时间为生病期[5]。
二、国内主要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国内大部分老年人按照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以传统养老方式安度晚年,且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传统模式。
这种养老方式支出较少,对家庭经济负担不是很大,同时满足中国家庭承欢膝下的传统美好夙愿[6]。但这种模式还是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养老医疗服务基本不存在,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缺乏护理人员的专业服务。同时对家庭成员在护理方面和时间方面要求较高。
(二)机构养老
是指专业的养老结构承担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卫生清洁、日常生活护理、身心健康管理、文娱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7]。包括养老院、敬老院、护理院、疗养院等形式。
尤其适合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去享受集体热闹的生活,也便于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但存在部分机构基础设施不达标或管理不当,容易发生伤病、死亡等重大事件,且集中养老模式下,老人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慰藉,且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会有所减少。
(三)社区养老
依托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或引入专业的养老机构服务,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范围内,即可快速、便捷地获得相应的服务。这种模式既能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夙愿,又能弥补家庭成员时间的不足、护理经验的不足等问题。
在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的同时,还能提供心理咨询、定期健康检测、人文关怀等服务。
综合我国目前现存的主要三种模式,均衡可行性、可接受性、资源节约性、传统心理和情感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社区养老相比较而言是更为适合我国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养老模式。
三、我国社区养老现存问题
(一)老年人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我国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五,处于较低水平,但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却是世界水平的4-5倍,排到全球前三。目前,中国每年最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死于自杀,占自杀人数的36%,其主要原因是未获治疗的抑郁症[8]。导致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原因有:退休后角色改变、生活孤独、身体疾病增多、经济困难、缺乏家人陪伴等。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
主要包括人力、物力两方面的资源配置。护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配置较少,部分地方因工作人员的短缺,部分机构甚至雇佣非专业人员上岗,提供服务的专业程度亟待提高。
近年来,部分家庭中或养老服务机构中发生各种惨案。老人在家中自杀或受家庭成员的虐待事件、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漏洞、落后的设施、宽松的管理等导致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三)专业人才缺口大
目前养老市场极度缺乏具有养老相关的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专业人才,且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较低,进一步拓宽了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鸿沟。
(四)支付体系不成熟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而言,没有能力去承担部分设施的成本;对于部分老年人而言,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享受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价格相比较而言较昂贵的服务。
(五)市场监管不足
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存在严重的失信行为,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市场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
四、需求导向下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
(一)政府
1.加强制度扶持
我国在养老产业的政策性文件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倡导和扶持。政府制度文件是发展创造良好养老产业环境的前提与保障,因此需要政府针对社区养老制定更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与标准体系,为各大社区养老机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和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标准,使整个行业朝着正好的方向发展。
2.综合管理体系
成立相关监管部门,形成完备的监管处罚体系,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查处惩戒力度。
3.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社区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解决建设、设备、产品、技术等成本,加大资金扶持,从而减轻养老市场和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服务,享受质量更高的服务。
(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1. 加强医养结合
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健康管理与康复护理等是其养老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加大与医疗卫生部门的合作力度,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的医疗健康所需。包括日常的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营养餐食等,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医生治疗,还应朝着多元化发展,且形成一体化的医养服务。
2.丰富养老服务项目
为老年人增加服务种类和服务项目,除基本的医疗、康复护理、日常基本的生活服务外,还应增加各种文娱、心理咨询、节日关怀等活动。
建设阅览室、棋牌室、书法室等益智动脑类服务项目,充分锻炼脑细胞,同时预防记忆减退和老年痴呆等病症的发生。开设心理咨询、洽谈室等帮助老人进行心理疏导,舒缓心理缓解孤独。
这样不仅能获得新信息,启发大脑思维,还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扩大交友圈,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的情绪,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3.融合互联网平台
构建完善的养老数据库平台,实现各部门间紧密联系、积极配合,实现信息共享。老年人的各项数据及时上传到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子女更能及时全面的掌握老人信息。
4.加大专业人员的引进
加大对相关护理专业、服务专业、医疗康养专业等专业人员的招募、选拔、培训。同时提高这些职位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提高相关职位的吸引力。
(三)社會力量
1.加大智能产品的研发
相关技术人员致力于智能体检设备、呼叫器、报警器、便携式检测器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现代化智能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蒋欣荣.需求导向的动态满足养老创新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9):4252-4255.
[2]王堃.社会工作介入独居老人老年关怀的个案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3]马庆增.新形势下离退休职工思想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科苑,2012(02):107-108.
[4]胡晓霞.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5]林淑周,魏梅霜.健康老龄化视角下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探讨[J].福州党校学报,2013(04):28-32.
[6]许凤.青岛市农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7]戴静.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8]王立成,何清湖.构建中医扶持的老年健康医疗保险体系[J].中医药导报,2013,19(05):126-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10378651。
作者简介:刘婉晴(1999-),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18级本科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