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黄绮云 宋一晓 曹丹丹 袁若伶 洪显兴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将“人口负担”转变为“长寿红利”的必要举措。因此,探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探讨,分析与总结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目的抽样法为主,对广东省多地再就业的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目前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并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使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了编码,总结构建了最终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再就业动机及能力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再就业行为,同时,家庭、社会、工作激励因素及再就业渠道均是影响老年人真正采取再就业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关键词:广东省,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质性研究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均、“未富先老”、老龄化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失调等特点。虽然目前发展中国家老龄人口在数量占比上不及发达国家高,但其老龄化速度却比发达国家高。中国不仅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其老龄人口总数和老龄化速率也是世界第一。从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就已经迎来了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国内总人口的比重约为7%,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估算,2025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2亿,2035年将突破3亿,2050年则将高达3.66亿,逐步转向重度老龄化(陈卫,2016)。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总人口中老年人占比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劳动人口本身的老龄化,这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对劳动力资源供给、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冲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处于重要节点的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正逐渐发挥着显著作用,成为缓解社会劳动力供给矛盾、降低老年人供养压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因此,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结合广东省老年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及结果进行了研究。
2.相关文献梳理
2.1老年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对于老年人力资源概念的界定主要侧重于是否具有劳动能力及是否具有劳动意愿(王雪辉,宋靓捃,彭希哲,2019)。例如,張戍凡(2011)将老年人力资源定义为有劳动意愿与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主要包括从事有报酬的生产与社会劳动的老年人口;从事无报酬、半劳动或辅助劳动的老年人口;从事一切有利于社会和家庭活动的老年人口以及尚未从事任何经济社会活动但有意参与其中的老年人口。李朋波等(2011)则将老年人力资源定义为60 岁以上的具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总和。因此,本文认为,凡是低龄健康,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劳动的老年人均可纳入老年人力资源的范围。目前,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总体呈现利用率较低、行业覆盖面窄、技术性不强等特征(王雪辉,宋靓捃,彭希哲,2019)。老年劳动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从事非专业技术工作,聚集于第一产业(金易,2012)。
2.2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影响因素
我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大,具有较强的开发可行性(崔红威,2011)。蔡菁(1988)将影响老年人参与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再就业意识的强弱、学历水平的高低、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经济情况、就业渠道、制度政策等均会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产生影响(高琳,2021)。赵丽清(2015)的研究发现,年龄、健康状况、有无技能以及退休金等四个因素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影响,而性别、经济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不显著。王红漫、陈园(2001)却认为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存在较显著的影响。钱鑫、姜向群(2006)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对他们的再就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于丽等(2016)指出,随着生活成本的攀升,很多成年人还需要父母为自己提供经济支持,因此老年人的子女数量也和就业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除上述因素外,老年人的以往职业以及家庭子女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支持情况也对老龄人力资源再就业起着显著影响(闾志俊,2019)。因此,概括而言,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受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个人精神追求、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因素,家人态度、家庭储蓄、是否有孙辈等家庭因素影响,以及社会观念、国家养老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3.研究方法与设计
3.1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和NVivo11软件对老年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性探究,最终达到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目的。在质性研究方法中,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是典型的理论建构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方法,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能够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构建理论。扎根理论不在研究前进行假设,而在经验证据的支持下,从经验事实中抽取新概念和思想。扎根理论构建理论主要依赖于三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核心式登录。由于本研究内容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适用于扎根理论。NVivo11是功能性强大的质性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之一,其可以编码、搜寻、建立以布尔逻辑为基础的系统以及概念网络系统。本研究将广东省再就业老年人作为研究被试,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要求受访者描述其再就业后的感受以及原因。随后,借助NVivo11软件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同时运用扎根理论对老年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3.2样本介绍
国际上,不同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划分年龄有不同的定义。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本次研究依据我国该法律进行样本选取。样本来自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广州市、茂名市、佛山市、汕头市、韶关市,共计6市,20位已满60周岁且处于再就业状态的老年人。从性别上看,女性12位,男性8位。从年龄上看,在60-65岁之间的老年人有12位,66-72岁之间的老年人有8位。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学历有9位,初中学历有6位,高中学历3位,大专学历2位。从职业上看,自主经营店铺有6位,在公司、事业单位工作有5位,从事零售业有8位,自主创业有1位。因此本次研究对样本的选择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方面较为均衡,基本可以反应老年人再就业的原因,具有一定代表性。
3.3研究过程
质性研究常用于微观层面的自然情境,通过细致、动态地描述和分析个别事务,从而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本研究严格按照质性研究方法,对20名广东省再就业老年人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获得有效文本后,再通过NVivo11软件对原始材料进行分析梳理,遵循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
访谈。围绕研究目标编制访谈提纲。访谈主要采取面对面个人访谈的形式,对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者在把握访谈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受访者自由发挥,尽可能多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个人信息。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您为什么想出来再工作”“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您打算继续做这份工作到何时”“您身边的人支持您再就业吗”等问题,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者进行录音,从而保证访谈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录音时长612分钟,每名访谈对象平均约30分钟。
编码。在质性研究中,编码是进行资料分析最为重要的环节,本研究将访谈资料根据访谈对象进行逐一编号,按照编号将访谈原始资料导入NVivo11内部材料中进行分析管理。根据扎根原则,自下而上进行三级编码。完成开放式编码后,形成24个初始概念,归类为19个类属,随后进行主轴编码,将19个次类属整合为8个概念类属,最后通过核心式编码进一步归纳出7类核心类属。
理论饱和度检验。将20份访谈资料中剩余的3份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和提炼,未发现新的概念。说明前期编码的17份访谈记录已经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完全容纳了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4.研究结果
4.1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影响因素
通过将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的有关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将“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归纳为“再就业能力”;将“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个人兴趣”“生存需求”归纳为“个人需求”;将“社会氛围”归纳为“社会因素”;将“家庭成员状态”“家庭态度”归纳为“家庭因素”;“精神水平提高”“就业帮助”“就业压力”“经济帮助”归纳为“就业产出”;将“再就业年限”“工作更换”归纳为“工作意愿”;将“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归纳为“工作激励因素”。最后根据扎根理论,最终将本研究的核心类属确定为“再就业动机”、“再就业能力”、“再就业调节因素”以及“再就业结果”。
4.2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动机分析
老年人再就业动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影响(见表2)。
在物质层面上,主要出于生存需要的考虑,一方面由于个人退休金达不到生活经济水平,再加上物价的快速上涨,而退休金增长的比例却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比例,促使老年人因为经济收入较低,在退休后继续劳动。另一方面取决于责任观念,部分老年人觉得自己需要为自己的家庭尽责,能够在经济上帮扶子女,从而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
在精神层面上,主要是为了充实生活、愉悦身心。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可以获得精神上多重维度的满足,例如获得尊重,在工作中社交,体现自我价值等等。特别是对于曾经担任过某种职务的,具有一定地位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来说,退休后面对社会角色和生活内容的变化,其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不平衡,因此很多老年人渴望通过工作再次融入社会,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获得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
4.3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能力分析
技能型的老年人再就业的机会更多、意愿更广。由表3中可以看到拥有相关经验和技能的老年人在再就业的时候选择渠道更广,比如懂得刺绣技巧退休后自己开班教学;拥有法律咨询经验的受到企业的返聘等等。因此,目前可以通过寻找适合老年人从事的工作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来解决老年人职业技能素质较低的问题。
4.4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产生再就业动机从而促使产生再就业行为之间存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访谈中可以看出主要可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就业激励因素以及就业途径四个方面。
在家庭方面,家庭成员状态和家庭态度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见表4)当家庭成员较少,老年人不需要在家庭上付出太多精力或者家庭成员支持老年人再就业的情况下,老年人会更倾向于再就业。
在社會方面,不同层面的老年人关注的老年人再就业的社会现状不一样,从事服务业的老年人表示身边再就业的老年人少。(见表5)而在企业返聘的老年人则表示身边返聘的老年人不少。这反映了不同身份的老年人再就业的机会和氛围不一样,再就业老年人多的单位会带动更多的老年人进行再就业。
在就业途径方面,不同职业的老年人在再就业渠道和机会方面存在差异(见表6)。亲朋好友的介绍是老年人获取再就业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企业返聘以及家业继承的途径不多,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使用网络渠道找工作的频率较低。首先,在社会中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更容易继续就业,这类老年人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会给新的岗位工作带来一些潜在的利益,因此通常有很多机会被某些企业或者部门聘请为顾问,通过发挥自身的人脉资源,给新的单位带来很多便利和好处。其次,比较容易继续就业的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年人力资源,这类老年人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比较稀缺,也较容易被单位返聘。而对于社会底层的老年劳动力,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或者第三产业的劳动,由于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缺乏相关技能,其再就业机会较少,就业选择面也非常有限,一般自我雇佣的比例较高,这表明了我国确实存在老龄人力资源再就业机会不均的问题。
在就业激励因素方面,除了经济帮助以外,他们更看重在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见表7)。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报酬等保健因素属于一种维持因素,而激励因素的改善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因此,在工资方面,对于经济压力小的老年人力资源来说,大部分更加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合理开发弹性薪酬福利制度,多维度地进行分配。
4.5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结果分析
老年人再就业的结果导向主要有经济帮助、心理帮助和就业压力三大方面。经济帮助是指老年人再就业后增加了一部分的经济来源,根据表8可知,老年人对再就业的工资满意不满意并不重要,除了经济帮助以外,他们更看重在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心理帮助是指老年人在再就业之后生活感觉更加充实、精神感觉更加饱满的状态。就业压力是指老年人再就业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有10.5%的老年人表示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尝试更换压力小的工作,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技能,因此无法改变工作。由此可知,老年人再就业之后获得的积极效应要高于消极效应。
总体上,老年人力资源的个人需求和工作意愿产生了再就业的动机,而再就业动机和工作能力促使老年人形成再就业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就业渠道和工作激励因素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见图1)。
5.研究结论与不足
在人口老龄化浪潮下,我国已进入“银发时代”,社会就业压力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加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老年人力资源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本研究通过对20位老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借助Nvivo11软件对一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得出主要结论:第一,关于老年人力资源现状。广东省优质老年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参与再就业的老年人并不多,参与再就业的老人以无聊、打发时间为动机的低龄老年人居多,且均能得到亲友的支持,从事工作以零售业、手艺经营为主。第二,关于老年人力资源产生再就业行为的模型,老年人力资源的个人需求和工作意愿产生了其再就业动机,再就业动机和工作能力促使老年人形成再就业行为。第三,关于影响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因素。老年人产生再就业行为过程中受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个人精神追求、有无孙辈、身体状况、家庭因素、就业渠道和工作激励等因素的影响。第四,关于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产出结果对其再就业行为的影响。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可以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加其个人收入,但同时也会增加其就业压力。但经济收入增加、精神满足等正向效应远远大于就业压力的负向效应,因此这些反馈也会正向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就业行为。
本研究对广东省老年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得到了可靠的结论。但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访谈了20位不同工作的再就业老年人,研究结果未得到大样本验证,未来研究可以进行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其次,样本选择有待细化。研究过程中没有对研究对象所在城市、家庭收入等进一步细分。未来研究可以分区域、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进行分层抽样访谈;最后,在运用NVivo11软件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样本的数量也不能完全保证饱和程度。此研究结论适用于分析影响广东省老年人力資源的大概情况,在特定情境中不能完全符合,今后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崔红威.浅谈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潜力[J].理论界,2011(05):38-39.
[2]蔡菁.老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及社会功能——上海市老人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04):124-131.
[3]陈燕玲.杭州市西湖区城市老年人健康信息源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20.
[4]陈卫.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6) : 82 - 92.
[5]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6]李朋波,白奔,张超. 国内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8):6-12.
[7]李悦池,姚小玲.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基于NVivo10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14-118.
[8]李春霞,房琳.青年医生个人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NVivo11的质性研究[J].经济师,2020(9):219-221.
[9]王雪辉,宋靓捃,彭希哲.退而不休:我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政策应对[J].老龄科学研究. 2019,7(12):35-47.
[10]高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197-198.
[11]张戌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41.
作者简介:
黄绮云(2000-),女,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
宋一晓(1988-),女,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曹丹丹(2000-),女,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
袁若伶(2000-),女,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
洪显兴(2000-),男,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