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货币政策对城乡消费的差异性效应研究

时间:2024-09-20

吴欣玲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依靠更多的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采用VAR模型验证我国货币政策对城乡消费水平产生的差异效应。结果显示城镇消费水平相较于农村消费水平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要更加敏感。基于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城乡消费水平;VAR模型

1.文献回顾

长久时间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的依靠方式,由于对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关注度不够,造成学者对货币政策对消费影响的研究很少,相反地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

以往关于城乡消费差异的研究,主要是城乡消费差异的存在性、消费结构和类型的差异以及影响消费差异的因素。范剑平、向书坚(1999)在城乡二元社会的背景下讨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率,认为三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应该约等于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涂占新(2005)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结果显示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基本消费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此提出政策建议。郭晗、任保平(2012)通过创建AIDS模型,对城乡居民消费在支出弹性、价格弹性和边际消费份额等方面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对于消费品类,除消费食品没有明显差异外,其他均有明显差异。陈昭旭(2020)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成对数据T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城乡消费差距收敛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相对差距在收敛,而绝对差距在扩大。

关于货币政策对消费影响的研究。学者则运用多种实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陈学彬、杨凌、方松(2005)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储蓄进行了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对利率的敏感性并不显著,城镇居民消费的利率敏感性却基本显著。李善燊、何炼成(2008)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证明了货币政策会对城乡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货币供给对城乡收入有不同的效果进而影响城乡消费水平。任碧云、杨雪梅(2012)认为货币政策会通过股票市场对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票价格对投资有影响,对消费无显著影响。郭新强、汪伟和杨坤(2013)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证实货币政策确实会造成城乡消费的差异,具体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抑制居民消费表现为短期的,但是长期内会有持续性的效果。龙少波、陈璋、胡国良(2016)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对消费影响有直接、间接影响。李宏涛、吴伟军和熊志发(2018)通过有向无环图(DAG)来探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消费的,发现信贷机制是主要的影响途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在短期和长期都对居民消费有比较深的影响,但是利率仅在短期内有影响。

根据已读文献发现,对城乡消费差异的研究较为全面,从城乡消费差异的存在性、消费结构和类型的差异以及影响消费差异的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的分析。在研究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时,主要是货币政策通过间接渠道影响消费,较少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在城乡消费上的影响且主要通过实证进行验证,缺少相关理论的介绍。基于现有文献,本文首先介绍货币政策影响消费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VAR模型进行货币政策对城乡消费的差异效应的验证。

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即影响的传导机制,可以简略地认为是一种传递过程。当央行实行货币政策时,首先会对中介目标产生影响,然后中介目标的变动又会影响各种经济变量,如投资、收入、支出等,最后对居民的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货币政策将会通过信贷规模渠道、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价格水平渠道等四个渠道影响居民消费。

2.1信贷渠道

如果一个经济社会有利率管制政策,则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的调整就会受利率管制约束而不能决定实际利率。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如商业银行可以用来贷款的资金数量)对居民的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扩张的货币政策为例,信贷渠道的具体传导机制如下:

货币供给↑→银行存款准备金↑→贷款↑→投资↑→总支出↑→国民收入↑→居民消费↑

具体来看,如果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银行会因为存款准備金增加而增加对企业或者民众放款的数量,即银行的贷款能力增加,进而让企业和民众可支配资金增多使得投资增加,最终引起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增加。通过家庭消费函数可知,由于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在我国现行的“利率双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制度背景下,

市场利率受央行一定程度的管制,使得我国的企业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因此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2.2利率渠道

在凯恩斯理论中,阐释了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实际利率的,即在没有利率管制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会形成实际利率。货币供给会在货币政策实行时增加或减少,实际利率就会因为货币供给的变动而变动,居民消费就会受到影响。以扩张的货币政策为例,具体的传导机制可以表示为:

货币供给↑→实际利率↓→投资↑→总支出↑→国民收入↑→居民消费↑

在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使得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是此时货币需求没有变化,因此会造成实际利率降低,民众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成本会因此降低,低的投资成本会激发大量的投资,自然使得总支出和总收入增加,通过家庭消费函数可知,由于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必定也会提高。不难知道,实际利率在这一系列的变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牵线搭桥的作用,实际利率连接了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2015年底,我国市场利率化已经基本完成,意味着央行对利率的管制已经不再存在,因此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畅通。

2.3资产价格渠道

在托宾Q理论中,认为股票价格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重要环节,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货币供应量或是利率等因素。从企业的投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市价与重新购买资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是否会有投资行为。也就是说,Q值大于1且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发生投资行为,投资支出可能就会越高。

依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人们持有剩余的可以用来投资的资金,而股票市场是人们购买金融资产的主要市场之一,根据供求理论,股票价格会因为需求的增加而价格上涨,使得资本的重置成本降低,增加了新资本的需求,进而传导到居民消费。具体的传导机制如下:

货币供给↑→股价↑→企业 q↑→投资↑→总支出↑→国民收入↑→居民消费

由莫迪利安尼提出的财富效应理论表明,一生掌握多少财富是决定一个人消费支出多少的关键,而投资性金融产品中的股票则是一个家庭一生财富量的真实反映。如上述分析可知,扩张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会使得股票价格上升,进而使得持有股票的人们在相同时期拥有的财富资源增加,一般情况下,财富的增加会使的消费增多。具体的传导机制如下:

货币供给↑→股价↑→家庭财富↑→居民消费↑

以上理论都是以股票市场及其形成的均衡股票价格为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分别批准上交所和深交所于1990年11月26日和1991年12月1日成立,从那时起,我国股票市场开始慢慢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交易规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4价格水平渠道

1943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指出,投资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央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而投资水平又会影响总需求,进一步影响价格水平。在经济生活中,价格水平与居民的消费息息相关,比如当价格水平降低时,家庭部门的实际货币余额将会增加,使得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具体地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

货币供给↑→投资↑→总需求↑→价格水平↑→家庭实际货币余额↓→居民消费↓

投资的变化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价格水平渠道中关键一环,而投资之所以发生变化,依赖于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在此不再复述。

3.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上述所讨论的传导机制都是单向的,并且当各种变量传递到消费这一环节时没有结束,即当引起居民消费发生变化时,国民收入变量肯定也会发生变化。再依据货币政策的内生理论来看,央行的货币供给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新一轮的传导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仅仅是单向的,更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选择VAR模型可以对此很好地验证。

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操作的经济统计模型,在分析经济和金融问题时被很多经济学者时采用。本文基于 VAR模型计量分析步骤如下:

3.1数据选择及处理

本文选择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区间为2000年-201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城镇消费率R1和农村消费率R2作为城乡消费水平,其中城镇消费率=(城镇消费水平*城镇人口)/全国GDP,农村消费率=(农村消费水平*农村人口)/全国GDP。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对M2进行CPI平减处理。因为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对R1、R2以及平减之后的M2取对数,一方面,取对数对原始数据的协整关系不会产生影响,同时会使数据的线性特征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原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现象 也会因为取对数而减弱。

3.2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首先需要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原序列不平稳,需要对不平稳的变量序列进行差分,直至平稳。使用 Eviews10.0 软件,选取 ADF方法分别对LNR1、LNR2和LNM2进行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平稳,因此进行一阶差分,即 DLNR1、DLNR2和DLNM2 (D 表示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经过检验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达到建立 VAR 模型的建模前提要求。结果如下表所示:

3.3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出所选取的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即一阶单整序列。为了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以及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選用 Johansen 极大似然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具体的检验的结果由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三个协整关系。

3.4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将上述一阶差分后变量纳入到 VAR模型。首先确定滞后阶数,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为了实验的可靠性,先将滞后阶数设定为3,由表2可知,根据AIC、SC、HQ相应准侧的最优滞后期原则,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即可以建立var(2)模型。

最后对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若VAR(2)的特征根的倒数小于1也就是说落在单位圆内,则说明其平稳。由图1可见单位圆包含了全部的单位根,表明该VAR模型是平稳的。

3.5脉冲响应图像分析

脉冲响应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系统中变量的扰动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的情况。本文主要分析货币供应量对城镇消费水平、农村消费水平在响应速度、响应深度以及持续时间上的差异,因此只给定货币供给量一个标准差的初始冲击,对其他变量的响应过程进行10期的系统模拟,得到图2和图3。

由图2和图3可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响应存在较大差异。DLNR1在第1期内正向响应幅度较大,在第2期末变为负值后迅速收敛。DLNR2初始正响应幅度较小,在第2期也变为负值但幅度要大于DLNR1的负向反应,在第3期转为正向应,随后逐渐收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和农村消费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反映不同,即货币政策对城乡消费产生了不同影响。具体表现为当货币供应量变动时,城镇消费响应敏感,而农村收入则相对敏感,最终呈现出城镇消费的波动变较小,农村消费的波动较大的结果。

4.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发现,货币政策与城镇消费水平、农村消费水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对城乡消费水平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城镇消费相较于农村消费要更加响应敏感。原因可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在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由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物价水平的变动,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变动较大。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相同的货币政策确实使城乡消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短时间来看,这种差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造成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中央银行要重视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性影响。已经证实货币政策的这种差异性影响的存在,所以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对称的影响会对城乡消费差距以及整体经济运行造成的后果,既要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的调控作用,也要时时预防由物价波动带来的消费动荡的风险。

(二)政府要保障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费会因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要落实三农政策,以此为基础发掘增收的多种渠道,激励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除此之外,要对农民进行定期的相关职业培训,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消费的能力。

(三)营造能够激励高收入群体提高消费的市场。首先要营造健康的消费氛围,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作用相对较大,特别是休闲、文娱的享受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所以要大力发展这些方面以此扩展消费渠道,最大限度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獻:

[1]范剑平,向书坚.我国城乡人口二元社会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1999(05):35-38+63.

[2]涂占新.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透析[J].统计与决策,2005(15):92-93.

[3]郭晗,任保平.基于AIDS模型的中国城乡消费偏好差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2(05):45-51.

[4]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03:46-58.

[5]李善燊,何炼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基于VAR模型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06):79-84+125.

[6]龙少波,陈璋,胡国良.货币政策、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研究[J].金融研究,2016(06):52-66.

[7]李宏涛,吴伟军,熊志发.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兼论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过渡效应[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33(03):32-42.

[8]任碧云,杨雪梅.论中国货币供应量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基于股票市场途径的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12(1):15-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