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洋垃圾再生企业的性质

时间:2024-09-21

姚玉玺

摘要: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实行严格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但由于地方环保意识薄弱及企业非法进口行为,洋垃圾非法入境屡禁不绝,危及国内人身及生态安全。这些洋垃圾再生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基于对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的思考,从多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词:《企业的性质》;洋垃圾再生企业;交易成本

1. 《企业的性质》概述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也就是说资源配置可以由价格机制调节,也可以通过某个权威(“企业家”)来协调完成,而企业组织交易的管理费用低于市场组织交易的费用,因而后者能够减少交易成本,这就是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科斯就企业的规模大小作出了讨论。既然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那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显然不是这样。当企业扩大时,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会上升。企业倾向于扩张到当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等于外部(自由市场、另一个企业)的交易成本,这时企业将停止扩张。

2. 洋垃圾界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废物进口国之一。据海关统计,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持续多年增长,在2012年达到峰值5890万吨之后,呈减少态势。固体废物不完全等同于洋垃圾,只有那些国家明令禁止、对生态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可能带来危害的固体废物,才属于洋垃圾范畴。

3. 洋垃圾再生企业产生的原因

洋垃圾再生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洋垃圾产业链的存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洋垃圾制售的巨大市场。洋垃圾从走私到最后制成产品,产业链中会出现生产消费各个环节企业的集合,这些企业都可以称为洋垃圾再生企业,包括供货商、中间商、收购商等。供货商从当地收集垃圾,收取政府垃圾处理补助,再将垃圾装船转卖给中间商。中间商联系好国内的买家,将垃圾偷运入境。最终买方收购这批入境的洋垃圾将其送入工厂进行回收处理,可能还会存在二次加工,形成最终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洋垃圾再生企业的产生很大程度是顺势而为,19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之时,原料工业体系尚未建立,但飞速生长的国内制造业和建筑业又亟需大量塑料、纸张、混凝土等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的发达国家垃圾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国内废物资源由于质量等问题不能达到回收利用标准,进口洋垃圾飞速增多,洋垃圾再生企业应运而生。

4. 我国洋垃圾再生企业发展

2017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依然保持在高位运行,进口量达4370万吨,如果算上各类违法入境的固体废物,实际入境数量会更大。2017年年底前我国已全面禁止了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进口;2018年起,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物,从限制进口类别调整至禁止进口目录;到2019年年底,停止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进口。

在此之前,我国洋垃圾再生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它们为什么不愿意扩大规模,还是成本的问题。首先扩张意味着场地、设备、人工等生产要素同步进行投入的增加,从而造成交易成本的上升。除此之外,前面已经提到,洋垃圾再生企业基本属于不合法经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被查处的风险越大,而这一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既然洋垃圾再生利用这一产业有利可图,并且我国存在技术、劳动力、市场等优势,为什么不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甚至扩大企业规模?如前面所说,固体废物不完全等同于“洋垃圾”,只有那些国家明令禁止、对生态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可能带来危害的固体废物,才属于“洋垃圾”范畴。按照正常情况,合法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是不可以选择洋垃圾作为生产加工原料的,只能选择限制进口或者自动进口的固体废物,因此洋垃圾再生行业是必须明令禁止的,也就不存在进行改进这一说法。

当然,随着“洋垃圾”禁令的实施和国内环保政策收紧,令人欣慰的是,“重压”之下,相关行业、企业治污水平有所提升,加工模式也陆续向园区集中、向现代循环经济转型,再生利用行业正逐步转向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轨道。从短期看,当前“洋垃圾”禁令确实对国内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禁止“洋垃圾”进口势在必行,当务之急就是要补上国内回收体系短板。

参考文献:

[1]王贺洋.中国“洋垃圾”禁令的全球影响[J].生态经济,2018,34(06):2-5.

[2]董战峰,郝春旭,葛察忠,李红祥,王金南,龙凤,杜艳春,李晓亮.环境经济政策年度报告2018[J].环境经济,2019(07):12-39.

[3]“洋垃圾”禁令,我国再生行業应如何前行?[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9(04):1.

[4]陈培雄.企业的资源配置性质——基于科斯企业性质新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1):10-11.

[5]施芳芳.科斯经济思想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

(12):4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