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老师为何逃不了?

时间:2024-09-22

万丹琛

2021年,一位艺名为利路修的俄罗斯青年在中国本土网络上造成了现象级的影响。利路修是网络选秀综艺《创造营2021》的参赛者,该节目在2021年面向全球进行选秀成员招募,因而在舞台上出现了不少国际面孔。利路修本是两名日本参赛者的中文老师,由于俊美的外表被节目导演以有偿参与为饵说动报名,本无意参加选秀的他抱着参与一两期就能拿钱下班的心态参与了节目录制,不料意外被观众所喜爱,导致其投票数一路攀升,不但无法遂其愿趁早顺利“下班”,还一路被稳送进了总决赛。利路修的粉丝们给自己起名为“笋丝”(“笋”字,出自谐音“损”),将利路修的应援色设定为“路人粉”,以无厘头的方式表达了对利路修的喜爱。

节目中,利路修的一言一行均成为了网络热点,引发大量网民关注:短视频平台上,他的抖音涨粉数一度荣登飞瓜数据抖音涨粉/明星/單日榜第一位;微博上,他在明星势力榜下属练习生榜的周榜、月榜均位列第1,当前支持者远超同节目冠军与其他热门参赛者。据QQ及微博热门粉丝群数据显示,利路修的粉丝中占比最高为00后,占比近6成;其次为90后,占比近2成。粉丝地域分布方面,相对于其他同节目成员粉丝较广的分布范围,利路修的粉丝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其次为江浙一带。

利路修在短时间内快速吸粉、热度增长的背后原因究竟有哪些?为何一个在选秀节目中镜头并不多的素人会有如此这般的影响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社会环境与心理需求的综合论述,结合Triandis的文化综合征理论、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以及荣格的心理结构理论与心理动力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一、高吸粉量的主要原因——两种特质满足个体需求

(一)个人主义特质

在后物质主义时代背景下,个人主义与多种亚文化的相辅相成,满足了人们潜意识层面的社交需要与尊重需要。

1.后物质主义时代、个人主义与亚文化的关系

根据上文数据可知,利路修的粉丝多数为00后与90后,并且来自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这体现了“笋丝”的两个特质:一是出生、成长于信息相对开放,经济与科技飞速增长的时代,二是所处区域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越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处于较底层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层面。

基于以上两点,可作初步推论:利路修高吸粉量的原因之一,是后物质主义时代背景下,跨文化环境造成的个人主义与多种亚文化的相辅相成,满足了人们潜意识层面的社交需要与尊重需要。

(1)后物质主义时代

英格尔哈特为代表的后物质主义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个体价值观将会发生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型。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

青年心目中最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将从经济增长转化为个体幸福;

个人价值将从重个人成功转为追求自我实现的自我表达导向;

权威价值将从对神权的崇拜和对理性的推崇,转变为打破权威和追求个人自主的去权威化倾向。[1]

(2)个人主义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增速迅猛,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自90年代末、2000年初的互联网“创世纪”伊始,伴随着欧美、日韩文化产品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个人主义思潮在国内悄然萌发;2007年,中国人均 GDP 就已经超过 2000 美元,从国际惯例看,这是经济发展达到后物质主义的临界点,后物质主义转型已经在中国启动。在跨文化环境下,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论坛、微博、自媒体、短视频的逐一盛行,群众在拥有多种媒介可以从外界接收资讯的同时,也能随时随地向外界表达个人想法,个人主义思潮通过网络媒介得到进一步扩散,并与当下盛行的几种网络亚文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3)亚文化

亚文化与个人主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亚文化的特征是对于主流思想的对抗,这与个人主义追求自我表达、去权威化的倾向不谋而合;同时,个人主义是亚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部分个体自身对于共识的反叛,便不会出现小规模化的异思潮汇流。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是利用自身独特的风格形成自己的话语特征,以此来对抗主流话语的一种文化[2]。在国内,网络上常见的亚文化有丧文化、佛系文化、恶搞文化、审丑文化等。

可以说,是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年轻一代个人主义思潮的觉醒,从而激发了各类网络亚文化的流行。

2. 利路修身上的个人主义色彩激发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1)对于自我表达的追求——源于社交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对于已满足温饱、安全需求的人而言,其所追寻的更高一层的目标则是社交需求。

在节目中,利路修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自己与其他选手格格不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拒绝被外界改变。在得知二次创作是节目的选修课,对于参加与否不作硬性要求时,他果断选择放弃选修,独自回寝休息;成团夜前夕,节目组要求所有成员不管自认为成团几率大或小都必须统一学习成团舞蹈,而利路修将自己不成团的信念贯彻到底,站在台中央岿然不动,坚持不学舞,与为了争取成团名额而卖力跳舞的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节目中与“努力成团”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的一股清流,利路修对于自我态度的坚持,带有较明显的后物质主义时代背景下的个人主义色彩。观众在对偶像量产化、标准化感到审美疲劳的情况下,对急于偷懒下班的利路修产生了兴趣,并投入了高度关注。从众心理引导着人们在网络上不断议论、转发着利路修的“名言”,借此体现自身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从而展现自我个性,寻求群体认同。

通过对利路修言行的认可,人们对于能够自我表达、为他人所理解的渴望到了释放的渠道,满足了其潜意识中的社交需要。

(2)对于去权威化的追求——源于尊重需求:

对于已满足社交需求的人而言,其所追寻的更高一层的目标则是尊重需求。

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品之一,社会的不平等现象逐渐显化,群众的心理压力与不平衡感也随之逐步增加。社会上充斥着诸如官二代学位造假、演员学术造假、网红主播为了直播将封锁公共道路、富二代强行跻身娱乐圈等现象,导致群众对于“明星特权”、“阶层特权”、“资本特权”等话题普遍产生了负面印象,对社会的失望及不满情绪持续增加。

在节目中,利路修表示:“大家都知道,成为男团不是我的梦想。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站在这个位置,因为我觉得这个位置属于非常会唱歌、非常会跳舞的人。…如果观众把这个位置给我,有人今天会走。我觉得这个不对,不太公平”,并呼吁:“我希望观众会发现更多的人,然后不会给我撑腰。”

然而,这样诚恳的呼吁却反向激起了广大网友“反其道而行之”的恶趣味,一度将其打投至出道位的第5位,甚至不断将诸如“利老师休想逃”的话题推向微博热搜,为的是阻止其“下班”,从而能在节目中继续看到他。

无独有偶,“笋丝”们这种带有“无厘头”色彩的追捧,正与网络亚文化中的恶搞文化相互对应着。恶搞的普遍体现形式为:通过颠覆某一对象的常规形象,造成反差,从而触发人们的笑点,产生广泛影响。恶搞文化的本质是个体通过搞笑的方式表达对于世俗的反叛。对于广大网友而言,利路修 “欠佳的舞台能力”与“超高的网络人气”之间的反差、“渴望下班”与“由于超高人气而造成的无法下班”之间的反差,触发了人们的笑点,达到了“恶搞”的效果。

在时代催生的各种不公平现象面前,出于潜意识中对尊重的需要,“笋丝”造就的关于利路修个人“应然”与“实然”间的反差泛化并升华至对当下一些所谓社会共识的颠覆与反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人们通过恶搞的方式,侧面表达了其对于去权威化的追求。

(二)集体主义特质

在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熏陶下,人们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人格面具被进一步显化,满足了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实现需要。

1.中华文明的集体潜意识与集体主义间的关系:

(1)集体潜意识中的人格面具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部分组成。其中,集体潜意识区别于意识的外显性与个人潜意识的独特性,指群体层面在特定文化的熏陶下,通过历代祖先遗传而来的心理共性。集体潜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原型,人格面具是原型的组成部分之一,指人们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获得社会认可。

人格面具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引导,个人的社会目标与抱负。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具体描绘了人格面具的生成过程:“他戴上了一个面具,并且知道这个面具与他的意识意图保持一致,同时,该面具也与社会的要求相契合,顺应了社会的舆论,使他的动机一个接一个地获得成功。” [3]

(2)集体主义

相较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文化规范则是突出集体目标、淡化个人目标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行为须保持更高的一致性,削弱自身个性,从而更高效地实现集体目标。

可以说,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本土集体潜意识中人们所共有的人格面具。

2.利路修身上的集体主义色彩激发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利路修身上所具备的集体主义特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责任感、淡泊名利、中庸之道:

(1)责任感

利路修语录1:

“我还是会完成这个舞蹈,三天内。因为我尊重我的队友们。”

“有些人看到我认真,他们觉得我想成团,他们误会了,我不想影响别人的舞台,所以我只能就是做到我的最好。”

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管鲍之交到桃园结义,从花木兰替父从军到秦叔宝两肋庄叉道劫法场救朋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来不缺重情重义的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重情重义的集体无意识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在潜意识中,人们渴望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能具有利他精神,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会再碰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局面。

(2)淡泊名利

利路修语录2:

“成为男团不是我的梦想。”

“爱豆规则太严格,你做这个榜样,你必须当那种完美的人,但是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人。”

“F意味着自由,可以回家。”

淡泊名利,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核心价值观。从先秦时代老子的“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到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唐代刘禹锡 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到北宋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近代钱钟书的“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到当代黄敬远的“繁花似锦觅安宁,淡云流水度此生”,中华民族历代文人在其文學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于超脱与淡然的追求,早已流淌在华夏民族子孙后代的民族血液中,形成了中华文明背景下人们约定俗成的集体潜意识。

人们渴望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能淡泊名利,摆脱社会压力,寻一处内心的宁静。

(3)中庸之道

利路修语录3:

“从喜欢到恨只有一步。”

“对于某种规则而言,我赢了;但某种意义上,我输了。”

“如果树很年轻,它可以改变,如果树很老,它只能断。”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代表流派——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就是中道而行,所谓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中庸之道认为待人接物要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易经中,各卦走到了最上(也是最后)一爻时,爻辞基本都是对于“物极必反”这一定律的不同诠释。易经的最后一挂非既济,而是紧跟着既济而到来的未济卦,以周公东征、狐狸过河为喻,阐明“物不可穷”的道理。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其意为: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易学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融入骨髓的中庸思维渗早已透进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人们渴望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能清楚客观地认清当下,不骄不躁,并有能力做出对自身而言最正确的选择。

受本土文化价值观的驱使,经过以上3类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言论催化,人们将潜意识中的心之向往的道德标准投射在了利路修身上,隐蔽地满足了对于理想化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高热度的背后推力——两极碰撞激发心理能量

利路修身上同时存在性质相反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特质,两种特质同时引发观者共鸣,在潜意识层面产生激烈碰撞,从而激发了人们的心理能量,并在现实中显化为持续走高的话题热度。

(一)心理能量三定律

意识内容通过其能量价值的丧失能够变成无意识的 [4],与之相对,潜意识内容也能通过能量价值的增加而变成意识内容。根据荣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能量三定律分别为对立定律、熵定律与守恒定律。其中,对立定律意味着任何的感受与期望都有它的反面,这种相反两极间的冲突,是行为的首要激发者与能量的创造者,并且冲突越大,产生的心理能量也就越多;熵定律意味着人格内部有着趋于平衡的倾向,如果两种信念在强度或心理价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心理能量会从更强烈的一方流向弱的一方;守恒定律则意味着心理能量总量不变,若不是处于一方,就是处于另一方。

(二)心理能量的转化与显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碰撞,也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两个部分即自身(the self)与人格面具的碰撞。自身要求分离与个体化,它朝向自主、自我独立;人格面具则向相反的方向运作,要求与客观世界联系和适应[5]。

1.心理能量的转化

根据熵定律和守恒定律,在心理总能量不变的前提下,集体潜意识中偏向于个人主义的人会在利路修身上找到向集体主义转化的入口;相反,偏向于集体主义的个体会从利路修身上的个人主义色彩释放中实现心理解压。

2.心理能量的显化

根据心理能量对立定律,人任何感受与期望都有它的反面。这种相反两极间的冲突,是行为的首要激发者与能量的创造者,并且冲突越大,产生的心理能量也就越多。自身与人格面具相反的欲望与信念发生了两级碰撞,产生了心理能量,并将其显化,具体体现为现实世界中利路修话题热度的持续走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路修拥有高吸粉量的主要原因,是当下后物质主义时代的个人主义特质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集体主义特质分别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而利路修话题热度持续走高的背后推力,则是在心理能量三定律的作用下,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中的两个极端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心理能量,并显化为外在行动,即激烈的传播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包蕾萍,邱天敏.“80后”“90后”的偶像选择: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型与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21(02):39-45.

[2]Howard S.Becker.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3: 1

[3]荣格著,吴康译《心理类型》,海三联书店出版年版,第394页。〔瑞士〕荣格吴康译心理类型[M]上海:三联书店,2009

[4]郭品希.荣格人格面具思想探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5]曹倩.從人格面具理论浅谈当代青少年新媒介使用中的双面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4):291-2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