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治未病”思想对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时间:2024-04-24

安红 廖晓莉 刘步平

【摘 要】 审计与“治未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其实质均可归结为“诊断”与“治疗”,因而“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及其系统性、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观点对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文章将“治未病”思想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进行对接,试图把中医文化引入审计领域进行创新性传承,以更好地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审促改”“以审促建”进而“以审促防”的作用,并立足审计实践思考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不足。

【關键词】 治未病; 高校; 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2-0122-03

中医“治未病”指在无病之时或疾病尚未显露症状之前即适时进行调理干预,以阻断异常继续发生、发展、复发、传变并促进异常回归于正常的活动[1],最终目的是调节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则是“高校内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实质均可归结为“诊断”与“治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如何通过发现并整改问题促使管理从“异常”回归“正常”,可以从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中得到启发,使高校在内控管理中进一步做到“防微杜渐”。

一、“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历程和主要依据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周易》,其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该思想渗透于中医学中,奠定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基础。但“治未病”一词最早却源自《黄帝内经》,该书三处明确提及“治未病”的概念,被认为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东汉“医圣”张仲景在所著《金匮要略》中提出预防保健要重视“养慎”的思想,发展了中医预防保健理论。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明清时代“治未病”理论日臻成熟,明代张景岳指出“谨于微”是“治未病”的关键,清代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2]。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治未病”思想已趋完善,其精髓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199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首次提出,到2014年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和解决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相继9次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促进和推动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相比中医“治未病”思想而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但其“以审促改”“以审促建”“以审促防”的目标与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高度契合。

二、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中医“治未病”与高校领导干部审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中医“望”“闻”“问”“切”系统方法“治未病”的理念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可以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审计理论与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对“治未病”思想进行创新性探索和传承,将中医文化和审计工作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审促改”“以审促建”“以审促防”的作用。

(一)获得学校领导重视是基础

中医认为“上医”应该“治未病”,但至少需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对“治未病”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良好的配合,因此《金匮要略》中提出预防保健要重视“养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尤同此理,审计实践中一些被审计对象往往认为审计就是“找茬”,审计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阻碍,除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审计外,学校主管领导在审计对象与审计方案的确定、审前见面会的工作部署、审中有关问题的协调及审后报告的研讨、问题定性和督促整改等环节的适时支持和指导,能有力促进被审计对象和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创造条件。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前提

“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思想贵在未雨绸缪,制度建设是审计工作“防病于先”的重要举措和前提。张景岳说“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又说“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乎微”,完善的审计制度能够告诫和引导审计人员如何做到“谨于微”。随着国家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指导文件的相继密集出台,高校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实际适时制定或修订内部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要求审计人员及时学习掌握,从而促进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三)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保证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视该四字为“医之纲领”,其实质是强调程序执行的重要性。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审计中规范并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审计高质量和效率的保证,高校应注重审计程序细化和执行,在关键环节专门设计表格或范本,将执行审计程序“流程化”和“常态化”。如:(1)编制审计工作方案表,将内容细化为被审计对象、审计类型、审计方式、审计目标、审计范围、重点审计内容、实施时间步骤、审计组成员等,并将表格编号,以此保证审计的规范性和完整性。(2)制定审计公示、审计通知书(分单位和个人)、审计承诺书(分单位和个人)等格式范本,尤其对《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进行细化和规范,防止内容杂乱和泛泛而谈,要求被审计对象及单位就有关审计事项进行书面承诺,以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针对性。(3)编制审计查询函,内容包括被查询单位(部门)、审计人员、发送日期、收回日期、查询内容等,对复函材料提出规范性要求,使审计工作做到“有迹可循”。

(四)合理安排审计计划是中心

中医对于时间的把握和运用处处彰显“适时”和“运筹”的重要性,张仲景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由于可以及早适时介入而在三兄弟中医术最好,“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更加注重在不同时间点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目前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任期一般是4年一届,由于内审普遍存在力量不足和任务较重的矛盾,如果在届满才集中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则容易出现“堵车”现象,可能降低审计质量,所以必须合理安排审计时间,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将审计关口适度前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4年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换届,为了规避以往换届审计中人手不足和审计重点不突出的情况,结合《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施行“滚动式”审计计划,较好地均衡了审计力量。首先,换届当年根据实际情况,经审计联席会议讨论,按照三条原则确定审计对象:第一,届满离任的领导;第二,任满一届续任且部门(单位)经费收支总额100万元以上的领导;第三,经费不足100万元,但任职关键岗位、管理重点项目或资源的职能部门领导。其次,推进“滚动式”审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主要综合考量三条标准安排计划:一是重点单位(部门)、关键岗位的领导,基本保障任期内审计一次;二是即将离任但未对其开展过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三是管理资金规模大、任职时间长的领导。

(五)强化队伍建设是关键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欲成为“上医”医术是关键,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扁鹊:“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同样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应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建设和综合素质提高,即提高“医术”成为“上医”。第一,借助新老人员的自然交替,根据审计业务需求引入适合专业的“新血液”,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建设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第二,建立年度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参加审计、财政、教育等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及时理解、掌握新制度、新要求。第三,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通过研究课题、发表论文、参与制(修)订审计规范及参加外部单位专项审计等方式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六)发现问题正本清源是捷径

中医认为“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学校内部各单位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有相似性,因此当对校内某一单位领导干部审计发现问题时,应该进一步分析原因,必要时适度扩大审计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即“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通过“铲除病灶”“扶正祛邪”达至“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实现“以审促防”“以审促改”进而“以审促建”的目的。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某些单位存在合同签订与管理、低值耗材管理、公車使用管理不规范等情况,通过举一反三,确定了问题的普遍性,在主管校领导的支持下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沟通,推动从学校层面修订相关管理办法,有效堵塞漏洞,进一步规范管理。[3]

三、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再思考

(一)审计评价比较困难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干部考核评价等规定……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其经济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但是现有法规对于审计评价基本是原则性的规定,审计实务中缺乏明确的标准,更没有评价指标体系可循,学院、行政、科研、教辅等部门工作又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高低、有关经济活动效益好坏及前后任责任划分等,如何进行评价往往比较困难。

(二)审计结果利用不高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目前高校通常做法是审计完成后,按照有关要求将正式审计报告向委托部门党委组织部报送,但是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审计部门并不知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究其原因至少包括四方面:一是审计评价没有统一标准,造成审计评价存在浮动空间,有关业绩描述或责任界定可能存在瑕疵。二是没有建立审计部门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机制,如何运用及反馈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指引。三是“先离任,后审计”的现状,加大了审计结果运用的难度。四是审计结果报告公开性不够,审计报告仅向组织部、被审计对象和所在部门(单位)报送,组织部根据情况向有关校领导报告,未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弱化了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

(三)审计资料水平参差不齐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部门(单位)要提供的审计资料一般包括:(1)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2)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3)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资料;(4)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经济合同、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资料;(5)重大经济决策及相关项目情况;(6)其他有关资料。由于一些被审计部门(单位)基础工作薄弱,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保管不规范,如合同未进行统一编号和归口管理、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缺失、重大经济决策和工作部署管理信息未“留痕”等,造成所提供审计资料存在随意性,无法保障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虽然一些高校会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提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承诺书》,承诺提供的相关资料真实、完整并承担相关责任,但囿于审计权威性不够、“相关责任”落实困难等因素,实践表明该措施力度有限。

【参考文献】

[1] 张政斌.中医治未病与课题化审计思辨[J].会计之友,2016(3):97-101.

[2] 宋金玉.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EB/OL].科普中国,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4/01/

c_135243175.htm,2017-11-21.

[3] 安红.廖晓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体会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6(10):72-7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